慈禧和奕到底是什么關系
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大家都熟悉或者有所耳聞,那么它們之間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呢?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慈禧和奕?到底是什么關系,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慈禧和奕?到底是什么關系:作為操盤大清帝國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她之所以能長期占據權力的巔峰,將整個天下玩弄于股掌之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個女人非常善于權謀,善于在各種勢力之間搞手段,借力打力。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皇帝突然駕崩于熱河行宮避暑山莊。咸豐在臨終前,安排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集團,作為日后輔佐新君的核心團隊。然而,頗有才干,又獨力一人在北京苦撐危局,與英法聯軍周旋的恭親王奕?卻被排除在“顧命體制”之外。咸豐帝這樣的安排,讓乃弟奕?感到寒心。同樣對這個安排失望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新君載淳的生母,昔日的懿貴妃,如今的圣母皇太后——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不是一個一般的女人,僅僅是后宮的富貴,甄嬛式的成功,不可能讓她滿足,她期待的是掌控權力的成就感,是武媚娘式的那種成功。不安分的慈禧,聯絡了失落的奕?,又加上沒有主見的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又得到了握有兵權的勝保支持,幾人聯手,發動了政變,以雷霆之勢,搞掉了顧命八大臣集團。一代權臣肅順,最終落得個問斬菜市口的下場。
在歷史上,這次政變被稱為“辛酉政變”,因其發生在辛酉年。政變之后,新君載淳的年號也從八大臣擬定的“祺祥”為“同治”。“同治”,意味著兩宮太后與新君同治天下,也意味著恭親王與太后分享權力。恭親王奕?,從此被加了一個“議政王”的頭銜,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和衙門大臣,內政外交一把抓。“議政王”僅僅是在太祖努爾哈赤時代出現過,彼時有所謂“八王議政”的故事,“議政王”的存在意味著君權的軟弱。恭親王奕?,此時已經登上權力的高點。
恭王奕?是個有能力的人,也是一個傲慢的人。在他眼中,慈禧太后不過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婦人而已,屈居其下,不過是名分尊卑所限而已。奕?的傲慢不是沒有資本的,畢竟作為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他差一點就成了皇帝。慈禧太后需要的不是一個有主見有能力的權力分享者,而是一個有能力辦差的奴才。
借力打力,慈禧再次祭起這個法寶。同治四年(1865年)三月,慈禧太后授意朝中言官發動了一場彈劾奕?的風潮。言官御史是慈禧經常利用的工具,昔日搞掉肅順集團,御史們也曾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這場風潮中,翰林院編修蔡壽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在彈劾奏折中指責奕?“攬權納賄,徇私驕盈,目無君上”。這個奏折中除了“納賄”一項是無中生有之外,其他的大抵都是實情,奕?掌控朝廷內政外交一切大權,自然是大權獨攬,在奕?眼中太后是個沒有見識的婦人,驕盈也是正常,新君同治不過一孺子而已,奕?自然不會放在眼中,“目無君上”確實也有點。
褫奪“議政王”頭銜是太后對付奕?的第一步,也僅僅是一個懲戒而已,太后不會操之過急,何況恭王在朝中的勢力也不容小覷。不再是“議政王”的恭王奕?仍然手握大權,掌控大清內政外交。中槍之后的奕?并沒有服軟,他在等待回敬的機會。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太后寵信的內廷總管太監安德海打著奉旨采辦的名義,穿州過府,招搖跋扈。最后,到了山東德州,被地方官拿下,報到山東巡撫丁寶楨那里。按照當時的《欽定宮中現行則例》規定: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安德海當時只是六品藍翎太監,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在未知會任何官方衙門的情況下,便違反祖制、擅出宮禁。丁寶楨將此事寫成密折,呈給軍機處,軍機處領班大臣正是奕?。
奕?當即指示,將安德海那閹賊斬首。安德海是慈禧的寵信太監,殺了他就是向慈禧示威,但是奕?這一刀殺的是有理有據,太后也莫能奈何。從此之后,這叔嫂二人的梁子是越結越深。同治十二年(1874年),朝中有人為了迎合慈禧太后,奏請重修被英法聯軍焚毀的圓明園。這個提議正中了素喜奢華的慈禧太后下懷。慈禧將此事交給朝臣討論,以奕?為領班的軍機處當即反對,理由就是國家財政困難,不應該耗費巨資重修園子,當以國計民生為重。奕?反對的理由也是正當,慈禧又是沒有辦法。
從奕?與慈禧幾次交鋒來看,奕?似乎占了上風。不過,慈禧不是一個輕易服輸的人,她在等待更好的時機,更何況她對于政治尚且在學習的階段。在奕?和慈禧的政爭中,朝廷官員各自站隊,有人歸附在“賢王”麾下,也有人成為太后死黨。尚未顯赫的奕劻呢?他選擇的是埋頭干活兒,不介入任何斗爭,多磕頭少說話。對于奕劻而言,他的選擇是正確的,輕易站隊對他來說都是太危險的,他沒有資本冒險。
隱忍了將近十年,其間慈安太后暴斃了,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都已經患梅毒病死了,皇位換成了外甥兼侄子,醇親王府的載湉來坐了,是為光緒皇帝。光緒十年(1884年),這一年是甲申年,太后對付奕?的機會來了。
這一年,侵略越南已久的法國人加緊了步伐,大有吞并這個大清藩屬的架勢。中法之間,戰端一觸即發。主持帝國外交工作的奕?及其軍機處對西洋人的堅船利炮有著深刻的記憶和恐懼,當年在北京留守的奕?對這一點的認識更為深切。“絕不輕啟戰端”,這是奕?定下的對法交涉的大原則。面對咄咄逼人的法國人,奕?的態度惹怒了朝中“愛國”的御史們,他們紛紛上奏折彈劾軍機處和奕?,指責他們因循懦弱,貽誤戰機,似乎在他們眼中法國是不堪一擊的。盡管奕?不想打仗,最終中法之間還是兵戎相見了。戰爭初期,大清軍隊一觸即潰。敗績傳來,朝廷震怒。
前方的敗績成為太后收拾恭王的機會!還是扶持一部分人,打壓一部分人。這一次,慈禧選擇的盟友是醇親王奕譞,他是光緒皇帝的生父。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皇七子,四哥咸豐登基之時,他才十歲,封為“醇郡王”。在辛酉政變中,奕譞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肅順就是被他帶兵親自拿獲的。此外,他的嫡福晉正是慈禧太后的胞妹,有了這層關系,奕譞與慈禧之間的關系是更親近了。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親王銜”。 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親王。同治死后無子,慈禧為了繼續垂簾聽政,挑了奕譞的兒子載湉兼祧咸豐,繼承大統,成為光緒皇帝。作為皇帝的生父,奕譞又被加封親王“世襲罔替”,躋身于“鐵帽子王”序列。奕譞的性格不同于六哥奕?,他為人謹慎小心,對太后則是惟命是從,他知道這位大姨子兼嫂子的厲害,尤其是經歷了同治帝后之死、慈安太后暴卒后,更加謹小慎微,兢兢業業,把取信討好慈禧,看做是他惟一的本分。
當然,首席軍機大臣恭親王奕?自然也是難逃責任的。既有言官彈劾,太后動手也是合乎情理了。五日以后,太后繞過各位軍機大臣,召見領班軍機章京(相當于軍機處“秘書長”),頒下旨意:將以奕?為領班大臣的軍機處全班人馬全部罷黜,說奕?是“爵祿日崇,因循日甚”,就是地位越高,就越不思進取,其他幾位軍機大臣則是“委蛇保榮”,也就是混日子,不作為的意思。恭王奕?被取消親王雙俸,被“居家養疾”,也就是休假式治療奕?班子中的寶鋆原品休致,也就是在任上被勒令退休;李鴻藻、景廉降二級調用。只有一個帝師翁同龢革職留任,但也被趕出了軍機處,仍在毓慶宮行走。
搞掉了奕?一班人馬之后,慈禧太后扶持了另外幫人取代原先的軍機處班子。同一天,又頒發上諭:“禮親王世鐸著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毋庸學習御前大臣,亦毋庸帶領豹尾槍。
戶部尚書額勒和布、閻敬銘、刑部尚書張之萬,均著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工部侍郎孫毓汶著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命世鐸主持軍機處,慶郡王奕劻主持衙門,并命遇有重大事件,先與醇親王商辦。
從表面上看,這次軍機處大換血之后,軍機處的首席大臣是禮親王世鐸,其實這位禮親王是清初第一代禮親王代善后人,也是大清“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之一,不過到了光緒朝,禮親王家族離皇帝的血緣是越來越遠了。把禮親王排在前面僅僅是個面子活兒,關鍵信息是后面的“與醇親王商辦”。
醇親王奕譞是幼帝光緒的生父,按照大清制度是不能直接主政的,所以給了個“商辦”的名義。這次改組之后,分解了原先被奕?一人把持的權力:軍機處交給了禮親王世鐸,衙門則交給了慶郡王奕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有郡王銜的奕劻被正式冊封為慶郡王。
在諸位王公大臣中,真正總攬大權的是醇親王奕譞,不過奕譞是個絕對服從慈禧太后的人,他也就成了慈禧控制政局的白手套而已。
這次權力更迭發生在甲申年,史稱“甲申易樞”。奕劻、奕譞、世鐸的行政能力遠不如奕?,所以時人把這次中樞機構的大換班比喻為:易中樞以駑馬,代蘆服以柴胡。
駑馬即笨馬,柴胡是比蘆葦價高的一味中藥,以諷刺這些新進王公的庸懦。新軍機處的組成人員,在識見、威望、能力和人品上,與原軍機處相比,相差甚遠。他們是一些不諳國際事務、不懂國內政情的官僚,新軍機處的特點是對太后惟命是從。所以,“甲申易樞”后,太后的權勢進一步擴大,實際標志著她專權統治的確立。
慈禧太后簡介:慈禧太后,姓葉赫那拉。滿洲鑲藍旗人,后抬旗入鑲黃旗,安徽寧池廣太道惠征之女[4]。關于她的出生地點,現在也沒有定論。咸豐元年(1851年)入宮,封蘭貴人,六年生同治皇帝,進懿貴妃。同治即位后,與恭親王等密謀殺肅順,垂簾聽政。光緒即位后,仍聽政。光緒親政后,沒有實際的權利,發動戊戌政變,被挫敗以后,將光緒囚于東南海瀛臺中。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卒,次日,慈禧亦卒。
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員,終年49。母富察氏,終年86。由于生了一個兒子,并且會討咸豐皇帝歡心,不久后就升為懿貴妃。愿為祺祥,同治帝立時年27,尊為圣母皇太后,號為慈禧太后。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西太后”等稱之者;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死后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二位正宮,同時也超過入關后滿清所有皇帝的謚號。
慈禧是帝制時代中國史上,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干練,尤其擅長操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系自身的絕對權威,清朝因為她的能力而續命數十年。
慈禧當權時期,清廷的中央集權以及中國主權面臨來自內部及外國的種種威脅,她從捍衛其本身權力的立場出發,所作之舉措雖難以挽回清朝頹敗之勢,但放在歷史脈絡下做持平之論,并不比古中國眾末代帝王做得差。為因應自鴉片戰爭以來,來自歐美列強的挑戰,以及鎮壓太平天國等民間反抗勢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鴻章、張之洞等漢族重臣,在地方上開辦洋務運動,是中國發展近代化工業的開始。在洋務自強運動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內部反叛勢力,在帝國體制下維系中國相對穩定的局面,并且建設近代化陸海軍軍備,造就“同治中興”的氣象。
也有歷史研究者認為,慈禧的改革深度及廣度都屬一流,而且幾乎都在打擊守舊派;反觀百日維新毫無章法,連現代政府都無法在短期執行其改革命令、也不先處理基本問題,根本只是一場鬧劇,甚至把幾乎所有改革派給推向慈禧一派,不可能成功。慈禧本來是想要借由維新放權、同時讓光緒獲得改革美名;但光緒的亂搞,讓改革派大臣倒戈慈禧,并且樂見慈禧長期垂簾聽政。這些研究認為,慈禧在百日維新后的攝政,嚴重違反清朝的慣例,可見百日維新的問題之大。
在庚子年一場八國聯軍的大禍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識到時局已不容她堅持帝制傳統--所謂的“祖宗成法”,乃容許清廷推展多種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牽涉多端,其中犖犖大者包括:官制改定、訂定各種現代法律、代科舉以新式教育,甚至君主立憲準備。
有學者認為慈禧執政四十八年中,對于政務掌握相當嚴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勉力維系并且牢牢掌控著中央集權帝國的局面,中國在她死后數年陷入各地民亂與割據亂局,這代表她的能力幾乎不可取代。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襲“承恩公”一虛爵外,并無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對當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歪風,慈禧于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恭親王奕?簡介:奕?-清朝末年的恭親王,生于1832年,死于1898年。是中國清末大臣,洋務派在中央的首領。
清朝世襲親王。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第六子奕欣封為和碩恭親王。同治十一年(1872年)獲世襲罔替。一共傳了四代三位。
奕欣(1833~1898),道光帝六子,咸豐帝異母弟。他是咸豐、同治、光緒三朝名王重臣,洋務運動的首領,為中國近代工業創始和中國教育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開拓者,他出謀劃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挽救清朝危機,迎來同治中興。在政治舞臺上經歷幾番大起大落,在家庭生活中更是讓他經歷了很多不幸,兒女多早殤,僥幸活下來的則難堪造就。他有4個兒子,長子載澄、次子載瀅、三子載浚、四子載潢。其中三、四兩子俱幼殤。長子載澄襲貝勒,成年后胡作非為。這三個兒子,都死在他前面。另外一個兒子載瀅,一度過繼給奕欣的弟弟鐘郡王奕詥,襲貝勒爵位。庚子事變(1900)時,因卷入義和團活動又被奪去一切職銜。
奕?(1832~1898),咸豐朝期間,奕?的政治地位并不很重要,他只有在1853年到1855年之間擔任領班軍機大臣。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并且簽訂了《北京條約》。1861年,咸豐帝過世,奕?與慈禧太后合謀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了政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
中國清末大臣,洋務派首領。滿族。愛新覺羅氏。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1850年奕詝繼位,年號咸豐。次年,奕?封恭親王。1853年(咸豐三年),在軍機大臣上行走。1860年,英法聯軍攻逼北京,咸豐帝逃亡熱河(今河北承德),奉命為與英法議和的全權大臣,并與英、法、俄國簽訂《北京條約》。在此期間,不僅與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禮部侍郎寶鋆等結成權勢集團,也得到外國勢力的支持。1861年,奏請改變清政府外交、通商制度,設立各國事務衙門,并受命主其事。同年,咸豐帝病死,與慈禧太后密謀發動辛酉政變。處死贊襄政務王大臣載垣、端華、肅順等人,被封為議政王,掌管軍機處及衙門。任內主張對外妥協,對內鎮壓農民起義,興辦洋務新政后,與慈禧太后發生權力之爭,于1865年(同治四年)被罷去議政王等一切職務。旋經王大臣多人奏請,復任軍機大臣、衙門大臣等職。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時,又被慈禧太后罷去一切職務。1894年,中日戰爭期間,起用管理衙門,并海軍,會同辦理軍務。旋又督辦軍務,節制各路統兵大臣,授軍機大臣。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恭親王去世,終年67歲。光緒皇帝親臨祭奠,并輟朝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