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功臣的聚會趣談
北宋的老干部經常定期聚會,司馬光甚至撰寫會約提倡節儉,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北宋功臣的聚會趣談,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北宋功臣的聚會趣談:
北宋元豐五年(1082),宰相富弼退休后閑居洛陽,好友文彥博時任洛陽留守。一次,富弼向文彥博提議,由二人牽頭,組織一些年齡相仿、資歷相當、性情相投、口碑良好的老領導,仿唐代白居易“香山九老會”形式,置酒相樂,定期聚餐。文彥博非常贊同富弼的提議,一拍即合。于是,他們組織當時居住于洛陽的部分已經退休或即將退休的老領導,按年齡為序,輪流做東,時人稱之為“洛陽耆英會”。
聚會確定了“老而賢者”十二人。這十二人中,官位最顯為富弼和文彥博,均出任過宰相。年齡最大為富弼,七十九歲。其次是文彥博,七十七歲。時任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的司馬光年齡最小,“年僅”六十四歲,按要求是不能進入這支隊伍的,但因他聲望高、學問好、人緣不錯,又正好在洛陽居住,便被“強拉入伙”,成為“耆英會”中的老幺。
盡管只是幾位老領導的小聚會,但大家畢竟都是當朝叱咤風云、指點江山的人物,無規矩不成方圓,凡事不能草草。經過合議,決定由任過皇帝秘書的大筆桿子司馬光執筆,撰寫《洛陽耆英會序》,以紀其事。司馬光又撰《會約》,給聚會定規矩、作約束。《會約》一共八條,篇幅不長,原收于《司馬氏源流集略》一書,現據鄧廣銘先生《宋史十講》全文轉引如下:
一、序齒不序官;二、為具務簡素;三、朝夕食不過五味,菜果脯醢之類,共不過二十器;四、酒巡無算,深淺自斟,主人不勸,客亦不辭;五、逐巡無下酒時,作菜羹不禁;六、召客共用一簡,客注可否于字下,不別作簡;七、會日早赴,不待速;八、右有違約者,每事罰一巨觥。
《會約》逐條的大致意思是:
聚餐中只論年齡長幼,不論職務高低,沒有官場俗套,大家都輕松;聚餐時,要求餐具簡樸,不得金碗銀筷講排場;主人請客時,每頓主菜不得超過五種,或許就是早期的“四菜一湯”。至于佐酒的果脯、肉醬之類的小碟,總數不得超過二十碟,類似于今天餐桌上的冷盤,看似多,但品種極普通,非難尋珍饈,量亦很少;座次按年齡排,酒壺按順序遞,倒多倒少、飲多飲少自便,東道主不得強行勸酒,賓客也無須勉強自己,量大盡興,量少隨意;酒倘未喝完,桌上菜肴卻已一掃而光,此時可補充一些菜湯;節約紙張,簡化程序,輪到誰請客,東道主只用一張通知單,下列諸客的字,如文彥博只寫寬夫,司馬光只寫君實。派人逐家傳遞,客人是否能出席,只需在字下簽注即可;聚餐之日,客人要按時出席,不等不催;上述規定,誰若違反,如遲到、答應來而不來、主菜超過“四菜一湯”等等,無論主賓,違反一條,即罰酒一大杯。
有了這么一則《會約》,人們在請客的過程中,均按約辦理,減少了身不由己的鋪張,杜絕了競奢斗富的攀比,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主人沒有壓力和負擔,客人也絕無輕視和鄙薄,優游自如。
《會約》把餐具的標準、菜肴的數量、請帖的呈送都規定得詳詳細細,節約到連請帖都不準多發一張,可謂節儉至極。司馬光做官多年,待遇豐厚,卻始終惡衣疏食,他常說:“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純有帛”,一直保持著簡樸的生活習慣。當時,他居住洛陽,正埋頭創作《資治通鑒》,前后整整十年,由于住宅低矮破敗,夏天酷暑難當時,只好在房子下挖一個地下室,穴居期間,寒磣而又另類,被人譏笑為“穴處者”。
《會約》體現了司馬光的節儉美德,對豪華相尚、儉陋相訾的北宋官場的奢靡之風,是一種自覺抵制。按約請客吃飯,既能體現東道主的好客之道,又不會捉襟見肘,讓人打腫臉充胖子,逼得東道主寅吃卯糧,違心操辦,甚至負債操辦。
司馬光簡介:
司馬光,世稱涑水先生,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寶元進土。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上進。宋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于熙寧三年(1070年)出知永興軍(現在陜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仆射、兼門下傳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遺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后,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司馬光出生,此時其父司馬池任光山縣縣令(今河南光山縣),所以給他起名光;6歲時,司馬池就教司馬光讀書,7歲時,不僅能背誦《左氏春秋》,還能講明白書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這一件震動京洛的事。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 ,司馬光隨父親司馬池從東京出發,一路經洛陽、潼關、寶雞,過秦嶺,前往四川廣元,出任利州轉運使,在棧道上遇著巨蟒,他沉著冷靜地手持利劍,扎進巨蟒的尾巴上,使巨蟒疼痛得一震,滾下了深不可測的棧道下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