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624—705)名曌(zhào),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一代佳人總是會寂寞的,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風流女帝武則天的資料,歡迎閱讀!
風流女帝武則天的秘密
1.患難知己—花和尚薛懷義
你沒有看錯,薛懷義是個和尚,原名馮小寶,同官縣人氏。以販賣狗皮膏藥為生,后因在街上的一次打架斗毆中誤傷人命,為躲避官府緝拿逃到洛陽白馬寺出家為僧。那么一個和尚怎么會和當時遠在長安深宮大院的武媚勾搭上的呢?原來在太宗駕崩后武則天作為太宗的嬪妃被送到感業寺出家,而感業寺與白馬寺只一墻之隔且兩寺同飲一口井水。機緣巧合下兩人在井臺邂逅,因都是半路出家,怎能抵擋的住世俗的誘惑,薛懷義又好吃點肉,時不時搞點野味給兩人開葷,一來二去兩人就好上了。武則天回宮后兩人暗中還有來往,武則天當上皇帝以后廣招男寵,將馮小寶招入宮中。為改變馮小寶低賤的出身賜他薛姓改名薛懷義,還讓他與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紹聯宗,讓薛紹稱他為叔父。薛懷義憑著過人的聰明和當年的感情很得武則天的愛惜,后因督建明堂和天堂有功被擢為正三品左武衛大,封梁國公。后還多次擔任大總管,統領軍隊遠征突厥。得寵后的薛懷義廣養情人,其中最大的情人就是太平公主,事實上是母女共用一寵。后因薛懷義得寵后的張狂與妒忌使得武則天日益厭惡,武則天便指使人將其暗殺,還將尸體送到白馬寺燒成灰燼,和在泥里建造佛塔。
2.妙手淫心沈南蓼
薛懷義的死多少和武則天的這位御醫男寵有關系,就在薛懷義恃寵而驕的時候沈南蓼成了武則天的男寵,妒忌的邪火在薛懷義的心中熊熊燃燒,他將花巨資打造的明堂付之一炬,武則天并沒有追究。最后還是應了那句話 NO ZUO NO DIE薛懷義還是活生生把自己作死了。薛懷義死后已過中年早已被武則天掏空了身體的沈南蓼,自然無法滿足武則天,最后也免不了失寵的命運。這時七十多歲的武則天陷入了寂寥煩悶之中,喜怒無常,脾氣暴躁(更年期的象征啊,女皇果然非同常人,七十多歲還在更年期)于是乎我們的“二張”閃亮登場。
3.古稀遇“二張”
“二張”并不是一個人,而是指張宗昌,張易之兄弟。張宗昌、張易之是中山義豐人,其祖父輩的張行成在貞鳳末當過宰相,也算名門出身(九泉之下的祖父知道家門出了這樣的孝子賢孫作何感想)值得一提的是張宗昌本就是太平公主的情夫,“孝順”的女兒看見母親這樣難過,出于對張宗昌功夫的肯定就把他推薦給了武則天(這是一種有借有還的高尚行為)。據說張宗昌“年近弱冠、玉貌雪膚、眉目如畫、身體通體雪艷、毫無瑕疵、瘦不露骨、豐不垂庾”,而且精通韻律、精力旺盛。一夜云雨后武則天果然很滿意,這時候張宗昌提出他的哥哥張易之更擅房中之術,還吹牛說是少時得一高人指點,比大名鼎鼎的嫪毐也絲毫不遜色(果真是茍富貴勿相忘)。二張得寵后官運亨通先被任命為中郎將和少卿,之后還屢屢加官,二人分別掌管控鶴監(里面都是武皇的面首,掌管控鶴監的人相當于皇后)和秘書監。二人可謂權傾朝野,就連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都爭著為二人牽馬墜蹬。由于“二張”的勢力過于龐大,威脅到了大臣們的利益。他們甚至常常借武則天的名義發布矯詔,惹得大臣十分不滿,最后大臣們聯合起來發動了政變,二張死于亂刀之下。
4.女皇選妃
女皇武則天廣置面首,那么怎么才能成為女皇的面首呢?第一種 you can you up,覺得自己能行就自薦去。第二種“選派”,《舊唐書·張行成傳》(卷82)對此事曾留下文字記載,“天后令選美少年為左右奉宸供奉”,遭意識傳統的朝臣諫反。其中這么兩位“女選官”表現出色,其一是太平公主。這太平公主可不是別人,乃武則天的親生女兒。張易之、張昌宗就是太平公主自己“試用”滿意,感覺超爽之后,才選送給母親的,合演了一出中國歷史上 “母女共夫”的風流。另一著名的“女選官”是上官婉兒。上官婉兒是當時的宮中女官,后成為中宗李顯的宮妃,受封“婕妤”。這李顯是武則天的兒子,上官婉兒就是武則天的兒媳婦了。兒媳婦給婆婆物色面首,概稱古今女人男色消費現象中的又一奇絕艷聞。
拓展:風流皇帝武則天死因成謎 武則天無字碑的意義
風流皇帝武則天死因成謎 竟是被男寵出賣?武則天的死因一直是歷史上的一個謎,武則天是怎么死的,武則天給自己立無字碑的意義是什么這是考古學家一直在不停研究的問題,今天就由科技訊小編為你揭開謎團。
武則天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正統女皇帝,人們對他的死因一直很好奇,近日,得到一個驚人的消息,有人說武則天最后是被自己包養的男寵出賣,是被自己的男寵秘密殺死的,得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小編也驚呆了!真相究竟是怎么樣的呢?
武則天,生卒于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出生于山西文水縣東,父親為唐開國功臣武士彟。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獲得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和壽命最長的皇帝,是封建時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獲得正統的女皇帝
武則天登基后廢唐,改國號為周,武則天的武周王朝是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于世。
武則天晚年,一批男寵慢慢走進她的生活。高宗去世后不久,武則天便有了第一個男寵馮小寶,當時武則天還比較注意約束男寵,后來馮小寶因為任性使氣,得罪了武則天最后被秘密殺死。
武則天第一個男寵馮小寶
武則天生命中的第一個男寵銷聲匿跡后,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迅速崛起,成為武則天的新寵。當時武則天已經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暮年,老病纏身的她長時間不能上朝,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將二張兄弟當作耳目,二張兄弟逐漸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僅跟大臣結怨,也使得武則天回歸李唐、傳位太子的形勢發生逆轉,引起了政局的復雜化,武則天母子、君臣關系也因此空前緊張起來。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李多祚發動政變,殺死二張兄弟,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同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
無字碑位于武則天和高宗和葬于乾陵(今陜西乾縣),整個陵園規制仿照唐京長安城。墓前有兩塊碑,一塊是高宗的墓碑,上有武則天的題詞:另一塊是武則天的無字墓碑。
一個迷信文字的女皇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其說法有幾種:第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
第二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第三種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后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
武則天無字碑引發后人爭議
還有一種說法,武則天的兒子恨透了自己的母親,她本寫好碑文,卻被她的兒子藏在了墓室之中,留下一塊無字碑。也有學者認為,石碑原本計劃刻字,但武則天死后政局動蕩,各派政治勢力,始終不能對武則天作出適當的評價,因而便不了了之。
此外說法,因為武則天既是皇帝又是皇后,別人不知如何寫碑文,所以沒有文字。對于武則天歷來褒貶不一,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圣”之一。
第一,史書上總把武周末年政治上的大多數不穩定因素歸咎于武后身邊的兩個男寵:二張兄弟,好像這段時間最尖銳的矛盾就是“二張之禍”,其實二張再怎么恃寵而驕,其時他們的實際地位只不過是女皇養的兩只寵物而已,并未掌握實權,沒有任何正式職務,連封個“國公”級別的爵位都要最會拍馬屁的太平公主帶著她兩個兄弟向女皇幾次三番地申請才通過。
真正值得被患之的是武后本人和她那一幫武氏諸王吧,可為什么史書總把二張置于受抨擊最厲害的浪尖上?超過了真正是李唐復興隱患的武姓一門?難道僅僅只是因為“為尊者諱”,把他們兩個當成了文字記載上的替罪羊嗎?還是別有隱情?即二張兄弟會不會有什么別的比 營私貪污受賄性質更惡劣的行跡,沒在史書上記錄下來?
梁王武三思
第二,神龍政變之后,二張的下場極慘,被斬了不說,據說腦袋被掛起來示眾,尸身還被剁成肉泥,棄于菜市。
然而,在這場李唐復辟的政變中,應該說比二張更應該斬草除根的武氏諸王,卻沒有一個被殺的,而且均是官爵依舊,仍然享受極好的待遇,擁有極大的勢力,這豈不奇怪?這一場相對溫和,流血較少的神龍政變,為什么張氏兄弟而且唯獨只有張氏兄弟的遭遇如此慘烈?
二張兄弟
何況他們是女皇的面首,即使處死也可做得隱蔽些,畢竟內宮之丑不可外揚。是什么促使復位的 中宗顯及一干政變的大臣對他們做出斬首示眾外還要碎尸的處置?
武則天的死歸根到底就是被自己男寵害死的,武則天在位時期風流成性,包養好幾個男寵陪伴他,所以就是推理武則天是男寵殺死的也是有這個可能得。
武則天無字碑里的三個秘密:為何墓碑上會無字
中國古代的每個帝王將相可能都有這樣的愿望:活著的時候大富大貴,建功立業;死了以后有人能給自己樹碑立傳,流芳千古。當然,遺臭萬年的也有不少。但是,唯獨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沒有希望能誰給她樹碑立傳。
在陜西咸陽有個古代帝王的墳墓叫乾陵,里頭埋葬著兩個皇帝,一個是武則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另外一個就是大周皇帝武則天。這兩口子葬在一個墳墓里邊。唐高宗李治那邊立著一個碑,叫述圣記碑,就是講述圣人事跡的碑。這個述圣記碑上面有五千多字,是武則天給她丈夫寫的。可是,在她自己那里,雖然也立了個碑,而且碑上的格都打出來了——有三千多個格,意思是三千多字——但那上面卻一個字都沒有。所以,后世武則天這個碑叫作“無字碑”。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份兒,沒有任何一個帝王的碑文上是一個字都沒有的。
有人說了,皇帝死后的碑一般都是下任皇帝立的,我們為什么會說是武則天自己給自己立的無字碑呢?這是因為這個石碑并不是后人立的,而是武則天活著的時候就建好的,也是她自己提出要求不在這個碑上面刻一個字的。至于其中緣由為何,歷史學家們經過多方考證也沒有能夠統一出一個標準答案。
第一種說法是武則天認為自己功績太多,用文字無法記述。這種說法都沒有史料記載,只是后人猜測。那么,我們在這里可以掰開了、揉碎了,給大家仔細說說,武則天是不是像民間傳說的那樣,認為自己功勞大得都沒法用文字描述了,這才立了個無字碑。
從政治上來講,武則天是個很了不起的人,是一位胸襟非常開闊的執政者。對這一點,她在用人上表現得最典型,不記前仇。因為她是在半中間改朝換代,把李家天下終結了來當皇帝的,尤其是一個女人當皇帝,違背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因此有很多人都恨她。但是,武則天對這些仇人卻能夠不計前嫌。當初,討伐武則天的人有一位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駱賓王起草了一個《討武曌檄文》,在里頭把武則天給一通糟蹋、臭罵。但是,武則天不計前嫌,卻道:“宰相安得失此人?”認為這么有才華的人卻未受到重用,是宰相的失職啊!此外,大家都知道武則天身邊有個女秘書,叫上官婉兒。這個上官婉兒的父親和爺爺都讓武則天給殺了,可她還是敢重用上官婉兒為貼身女官。就這兩件事,就說明武則天的胸襟相對來說是非常開闊的。
再一個,武則天用人是不拘一格的。唐朝的時候,中國的門第觀念非常強,一個人上輩是什么門第,到這輩該怎么樣還是怎么樣。這就造成了貴族系統內部循環,近親繁殖,要是一個人沒能耐就全家完蛋。這個時候,科舉可以使平頭百姓平步青云進入體制內。武則天把這方面發揚光大了,不僅廢除了官員舉薦制度,還下令,“無論是何出身,有無門第,皆可奉詔應試,三試之后再將中榜進士給予我殿堂之上,朕將親自面試之”。由武則天開創的科舉殿試,延續了將近四百年,這之后,北宋的皇帝將殿試的前三名命為“三元”,這就是中國科舉中的狀元稱謂之始。
不僅如此,武則天還在唐太宗的基礎上有所創舉。大家記得周星馳演過一個電影,叫《武狀元蘇乞兒》嗎?那么,武狀元是什么時候有的?就是從武則天時候開始有的武狀元,以前只有文狀元。而且,若是有哪個大臣的建議好,她會推翻自己原先的那些觀點而采納他人觀點,這就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
再說文化上,武則天是個有文化的人,而且也敬仰文化人。武則天字寫得非常好,叫飛白體。特點是每個字都是連筆字,而且每個字都露白,疏密有致,很有美感。武則天喜歡王羲之,一打聽當朝官員中有一位是王羲之第十代孫子,就把他叫過來了,問這個人家中是否還有王羲之的真跡,讓其拿來欣賞一番。這位一聽樂壞了,怎么的呢?皇上要找這玩意兒,那他就指日高升了。二話沒說,這個人就把家里頭留的王羲之的,乃至他上九輩人的真跡都拿出來,獻給武則天了。沒想到的是,武則天把這些東西拿去之后,找來書法高手照著字臨摹了下來。臨完了以后,把原版的字畫找一流的裱糊匠都給裱好了,然后讓人給送回去了。老王家人一看樂壞了,直說武則天既喜歡文化,又尊重文化。武則天在位的時候信佛,所以大力推廣佛教。眾所周知,洛陽龍門石窟上面有個盧舍那佛,是佛祖的法身。而這盧舍那佛是唐高宗李治下令,讓人在龍門石窟山上雕的。據說,這尊大佛就是照著武則天的模樣雕的。所以,大家要想知道武則天長什么模樣,就到洛陽龍門石窟看盧舍那大佛去。那像就是武則天的像,算得上寶相莊嚴,母儀天下。
由于在政治、文化上立得住,在經濟上也是把好手,所以武則天繼位時期人口增長得比較快,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突出的。在武則天執政的時候,包括她60 多歲當皇帝之前管理朝政的那些年——從公元652年到公元705 年這五十多年間,唐朝人口從380 萬戶漲到615 萬戶,翻了將近一番。這說明什么?說明不動刀兵,社會經濟就能穩定發展,說明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
武則天積極鼓勵農業。比方說,按照她的規定,官員怎么升職呢?是任職地方的老百姓要家家有余糧,才說明這個地方官干得好,抓農業抓得好,才會讓你升職。如果官員任職的地方老百姓都逃荒去了,地主家也沒余糧了,那就處罰當地的官員。而且,武則天在發展經濟上有一套很細膩的方式,在她執政期間也出了很多抓農業抓得比較好的官吏。
而且,這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歷史延展看出來。大家都知道,唐朝唐太宗時期叫“貞觀之治”,這是武則天之前。武則天之后,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時候,叫“開元盛世”。這兩個重要的中興節點是靠武則天來銜接的,如果沒有武則天這時候的休養生息和持續發展,就不可能有“開元盛世”。
所以,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方面來看,要是武則天認為自己功勞大,尤其那個時期大臣和身邊人還都捧著她,那她找不著北,認為自己功勞大得無法描述也很正常。 還有第二種說法,說武則天很慚愧,認為自己沒干什么好事,往上吹捧功德有點不好意思,于是就決定什么也別寫了。那么,武則天有什么事會讓她覺得慚愧呢?必然是被人詬病的幾件事。
第一件事,武則天造了一件工具,叫大銅匭。什么是大銅匭呢?就是用銅做的一個大箱子,四面分別是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一面有一個小口,作用跟現在的郵筒差不多,是往里面塞信的。塞什么信呢?一面是求職信,一面是給朝廷的意見書,一面是喊冤上告的,還有一面是用來告密的。當然,這四面里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告密的。前面我們講了,武則天上臺這件事令李唐宗室非常不服,就有人琢磨要打倒武曌恢復正統。武則天一看,得讓心腹監視他們,于是才發布命令造了大銅匭。
而且,造這大銅匭還是她的侄子武承嗣出的主意。這件事開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罪惡的先河,等于是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啊!為什么這么說呢?如果有人告密了,武則天就會派人去查,這事要是真的,那告密人就會受到重獎,連升三級。但是,一查是誣告的話,也不處罰告密人。大家想想,這事光有好事,沒有壞事,沒有成本在里頭,很多小人都趁這機會告狀。再者,在這個利益誘惑下,告密引發了人最惡劣的本性。兩口子,因看一方不順眼,于是就向領導告密,把一方弄死了。比如,明明是兄弟兩個,一個告發另一個,借此發財。所以說,這其實是在助長敗壞人倫的作風。關于此事,我個人認為這是武則天一輩子中最大的過錯,她開啟了中國人親人和親人互相殘害的潘多拉盒子。這個事情是武則天歷史上不可饒恕的一個污點。
上述事件,帶來的另一個負面的東西是什么呢?就是重用酷吏,這是武則天被人詬病的第二件事。告密的事那么多,得一樁一樁查。但是,官場上,總是這個人和那個人有些關系,或是誰和誰之間有些關系,如果查案的人正好跟被查的人關系近,那他就不查了。于是,武則天為了能把這些事都搞清楚,就不用原有的官吏,而是從告密的這幫人里找人來查案子。告密的這些人多數是無賴,或者是底層人民,他們進了朝廷里頭沒有任何靠山,也沒有宗派,只能效忠女皇武則天一個人,所以武則天對這樣的人最放心。而且,這樣的人上來查案,如果一查被告人沒事,那查案子的人會覺得臉面無光,也沒功勞。所以,這些人手段都非常狠毒,要口供的時候無所不用其極。后來,人們就將這種人統稱為“酷吏”,就是生性殘酷、手段嚴酷的官吏。
武則天重用酷吏,一時之間搞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那個時候,進到監獄里頭,就算沒事,在嚴刑拷打之下也被屈打成招,其中含冤而死的人不計其數。在這些酷吏里頭,有兩個非常突出,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中國歷史上有個出名的典故,叫“請君入甕”,就是這兩人創造的。周興先當上了酷吏,來俊臣上來之后,武則天接到一封告密信,說周興有不臣之心,要謀反。由于這周興本身就是酷吏,于是武則天就起用來俊臣這個后起之秀,讓他負責審理。來俊臣接了命令后,琢磨了半天,覺得靠已有的辦法難不倒周興。來俊臣也很狡猾,就想了一個辦法,把周興請到家里來喝酒,說自己有個難辦的事情要請教周興這個老前輩。周興就問他何事。來俊臣就說自己遇到一個不肯招供、嘴硬皮厚、又有后臺的囚犯,用盡了各種刑具,他還是不肯招供。周興聽后,就給來俊臣想了一個辦法,讓來俊臣準備一個大甕,在大甕四周架上柴火,將囚犯投入甕中,死之能受,痛之難忍,能令囚犯生不如死,就是鐵嘴鋼牙也會立即招供。結果,周興沒想到的是,來俊臣竟然真的找來了大罐子,用火點著后,邀請周興進去。這時候,周興才知道,來俊臣是來審問他的。沒辦法,周興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立即毫不保留地全部招供了。
武則天第三件被很多人詬病的事,其實這也不能叫大罪過,就是寵愛男人,任用男寵。關于此事,歷史上都傳遍了,武則天一輩子有四個男寵,頭一個叫薛懷義。第二個是沈南璆,后兩個是張昌宗、張易之兄弟倆。此事在歷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有野史記載,也有正史記載。但是,我們得承認,武則天后來用的這些男寵并沒有做什么,她那時候都已經七十多歲了,有那心也沒那力了。那么,她用這男寵干嗎呢?其實就是心理安慰,也是女權主義的象征。就是男的當皇帝,甭管多大歲數,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一堆女人都是他的,那她身為女的,也當皇上了,為什么不能反過來占有更多的男人呢?所以,她用這種方式來強化自己女權皇帝的合法性。當然我認為這個不能算武則天一生的污點。
還有第三種說法,說武則天很聰明,這一輩子做了許多事情,其中有好也有壞,自己來說的話,難免偏頗,于是,碑上就不寫字了,是非功過任后人評說吧。所以,有人認為立個無字碑恰恰說明了武則天任后人評說功過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