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科學家的事跡
科學的偉大進步,來源于嶄新與大膽的想像力。既然這樣,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砹酥袊茖W家的事跡五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著名科學家的事跡篇1
回到祖國的錢學森開始了他一生中最為光輝的歷程。他迫不及待地投 身到祖國的航空、國防建設之中。
1955年冬,錢學森參觀了陳賡大將領導下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在 交談中,錢學森堅持一定要發(fā)展中國人自己的導彈、火箭。1956年,錢學森 提出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yè)的意見書》,意見書中詳細地闡述了中國導 彈、火箭工程的發(fā)展、建設規(guī)劃,這份意見書立刻受到黨和中央的高度重視。
同年,毛澤東同志在中南海接見了錢學森,毛澤東同志的和藹、親切、平易近人, 都讓錢學森印象深刻。在國家政府的扶持下,錢學森隨后成立中國第一個火
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院以錢學森作為眾多科研
學者的領頭人,為了讓這些從未接觸過導彈的學者們盡快地融入到導彈、火 箭的建設發(fā)展之中,錢學森首先給分配過來的156名大學生和教授講述了 《導彈概論》,并親自擬定空氣動力學、發(fā)動機等相關專業(yè)的學習計劃。
六十年代,中蘇關系迅速惡化,蘇聯將所有援華的科學家全部撤走,同 時將支援中國的工業(yè)項目的合同全部撕毀。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錢學 森和眾多學者一樣,吃粗干糧、睡帳篷,他們同甘共苦。雖然國外技術死死封 鎖,但是錢學森的隊伍也能攻克重重難關,終于在1960年11月5日,中國 發(fā)射了第一枚導彈。這個時間距離蘇聯撤走科學專家僅17天,當時在酒泉 發(fā)射場的聶榮臻元帥十分激動,他說:“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的轉折點! ”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并在兩 年之后的10月27日,完成了中國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對地導彈的發(fā)行試 爆實驗和中國原子彈、導彈相結合的實踐,使我國的國防力量達到了世界尖 端的位子,震驚了全世界。
1965年,錢學森又向中國國務院提出了建設我國人造衛(wèi)星的建議。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成功發(fā)射’標志著我國航天事業(yè)的 發(fā)展又步上了一個高臺階。
錢學森不光是我國航空科技、導彈火箭科技上的功臣,也是我國高端軍 事科技的奠基人。1998年,錢學森就關于軍事科學做了系統(tǒng)的闡述,他說: “軍事學是軍事科技的基礎理論,軍事運籌學是技術理論,技術應用學是軍 事系統(tǒng)的工程理論。”
中國著名科學家的事跡篇2
黃昆
1919年9月2日,黃昆出生于北京,黃昆父親黃徵是中國銀行高級職員,母親賀延祉也是銀行職員。母親畢業(yè)于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人嚴肅認真,對黃昆少年時期的成長,有過很大影響。黃昆小學就讀于北師大附小、上海光華小學,中學在燕大附中、北京通縣潞河中學。他從小聰明好學,學習成績優(yōu)異。1937年,黃昆考入燕京大學物理系,在大學期間,他就對量子力學非常喜愛,畢業(yè)的時候完成了論文《海森堡和薛定諤量子力學理論的等價性》,獲學士學位,畢業(yè)后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任助教。1942年,黃昆考取西南聯大理論物理研究生,獲得了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的指導。1944年,完成了《日冕光譜線的激起》論文,獲北京大學碩士學位,畢業(yè)后,在昆明天文臺任助理研究員。1944年8月,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讀研究生,1947年獲博士學位,期間還完成了3篇論文。1947年5月,黃昆到英國愛丁堡大學物理系,與當代物理學大師、諾貝爾獎獲得者M.玻恩(Born)合作,共同撰寫《晶格動力學理論》專著。這部書的誕生影響了幾代的科學家。
1948年初,黃昆接受英國利物浦大學理論物理系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1950年,黃昆與合作者首次提出多聲子的輻射和無輻射躍遷的量子理論,即“黃—佩卡爾理論”。1951年,黃昆首次提出晶體中聲子與電磁波的耦合振蕩模式及有關的基本方程。1963年被拉曼散射實驗所證實,被命名為電磁聲子,后來發(fā)現其他物質振動也有類似的與電磁波的耦合振蕩模式,統(tǒng)稱為極化激元。現在極化激元已經成為分析固體某些光學性質的基礎,黃昆當時提出的方程,被稱為“黃方程”。1951年,黃昆回國,到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黃昆在利物浦大學期間,認識A.里斯,并產生情感。1952年4月,里斯來到中國,與黃昆結婚,后也在北京大學物理系工作。
在20世紀60年代,在動蕩的十年時間里,黃昆依然奮戰(zhàn)在科學的第一線,在北大任教期間,編著出版了《固體物理學》。對我國固體物理的研究和教學起了重要的作用。與其他科學家一樣,黃昆受到許多不公正對待,但是,他依舊堅守了下來,花了多年心血編寫了《半導體物理基礎》和《晶體管—晶體管數字集成電路》。
1977年,黃昆調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所長。1988年,發(fā)表了后來被國際物理學界稱為“黃-朱模型”的理論,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2001年,黃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5年7月6日16時18分,黃昆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物理學家王昆一生為國家的科學而奮斗,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這動蕩10年里,依舊為科學而獻身,完成許多成就,學術貢獻上有兩方面杰出的貢獻,一項是提出著名的“黃方程”和“聲子極化激元”概念,另一項是與后來成為他妻子的里斯共同提出的“黃-里斯理論”。都影響了好幾代科學家。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史的一位偉大的的科學家。
中國著名科學家的事跡篇3
黃旭華,男,漢族,1926年3月出生于廣東海豐縣,祖籍廣東揭陽市,客家人。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畢業(yè)后一直從事艦船研制工作。
黃旭華同志為某研究所副所長,1992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作為卓越的技術專家和杰出的技術組織管理者,在某型號產品橫空出世、從無到有的光輝事業(yè)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979年,黃旭華同志任中國某型號工程副總設計師,1983任總設計師,負責我國第一代兩型產品的技術抓總工作。其間,他主持制訂了長征1號和長征6號首艇與動力協調總體方案,提出并決策采用水滴型艇體,為某型號艇總體研究設計奠定了堅實基礎,并同其它同志一道,共同領導、組織協調審定了某艇方案論證、研究設計、施工建造、航行試驗等各個階段的重大技術問題。作為總技術負責人,成功執(zhí)行了某產品水下發(fā)射試驗任務。作為總設計師,在某深潛試驗中,他置個人安危于度外,身體力行,親自隨產品深潛到極限,創(chuàng)世界首例。《人民日報》、《文匯報》、《羊城晚報》、《湖北日報》等多家報刊先后爭相報道過黃旭華同志的先進事跡,盛贊黃旭華為“中國某艇之父”、“中國的脊梁”。
由于出色的工作業(yè)績,黃旭華同志先后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1993年兩次獲前中國船舶工業(yè)總公司科技進步特等獎;1985年、1996年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6年獲中國船舶工業(yè)總公司授予的“勞動模范”稱號;1988年榮立一等功;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9年,黃旭華院士在國家海洋局、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合舉辦的新中國成立60周年海洋成就獎評選活動中,被評為“十大海洋人物”。同時,在中宣部等11部門組織開展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已被提名為感動中國人物候選人。
黃旭華同志為我國型號產品研制事業(yè)、為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如今,年過八旬的他,仍為國防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孜孜不倦、獻智獻策。
中國著名科學家的事跡篇4
扁鵲是盡人皆知的神醫(yī),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扁鵲的兩個哥哥也頗懂醫(yī)理。
一天,魏文王問扁鵲:“你們家兄弟 3 人,都精于醫(y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
扁鵲答:“我的大哥醫(yī)術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 ”
扁鵲答道:“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fā)作之前的時候,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鏟除病因,反而覺得他的治療沒什么明顯的效果,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只有我們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的時候,看上去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能在我們鄉(xiāng)里流傳。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已經嚴重的時候。一般人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用麻藥讓人昏迷,做的都是些不可思議的大手術,自然以為我的醫(yī)術高明,因此名氣響遍全國,遠遠大于我的兩位哥哥。”
文王嘆道:“你說得好極了。”
《韓非子·喻老》記載的《扁鵲見蔡桓公》:
名醫(yī)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扁鵲說:“您在肌膚紋理間有些小病,不醫(yī)治恐怕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后,蔡桓公說:“醫(y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來當作自己醫(yī)術的功效。”
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時醫(yī)治將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鵲離開后,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腸胃里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蔡桓公又沒有理睬。扁鵲離開后,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遠遠地看見桓侯,掉頭就跑。蔡桓公于是特意派人問他。
扁鵲說:“小病在皮膚紋理之間,湯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膚里面,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在腸胃里,用火劑湯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轄的事情了,醫(yī)生是沒有辦法醫(yī)治的。現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再請求為他治病了。”
過了五天,蔡桓公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這故事說明,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多數人均未能體認到這一點,等到錯誤的決策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才尋求彌補,有時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疾病是由點滴的小疾病逐漸嚴重到大疾病的。
就如《皇帝內經·素問》中講到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中國著名科學家的事跡篇5
張衡(78~139),字平子,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他的出生地在現在的河南省南陽縣的石橋鎮(zhèn)。他的祖父張堪做過太守,為官清廉。父親早逝,因此張衡家里很貧窮。張衡從小就勤奮好學,加上天資聰穎,很早就聞名鄉(xiāng)里。
據史書記載,他 10 歲時就“能五經貫六藝”,過目成誦。他興趣很廣泛,常常涉獵自然科學方面的讀物,而且寫得一手好辭賦。
一天,張衡從一本詩集里讀到四句詩,描述了北斗星在各個季節(jié)傍晚時的變化:“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覺得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閃爍,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們的運行義各有怎樣的規(guī)律呢?這簡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張衡根據詩的內容又參考別的書籍畫成了天象圖,每夜只要是沒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對著天象圖仔細觀察著夜空。廣漠的星空有多少難解之謎呀,他觀察著、記錄著、思考著,他的腦袋里裝滿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幻想。后來,他終于確認那四句詩里描述得不夠準確,事實上斗柄早春指東北,暮春卻指東南。
少年時代對日月星辰的觀察,激發(fā)了張衡努力探索天文奧秘的決心。后來他兩度出任中央政府專管天文的太史令,在這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據《辭海》所記:他首次正確解釋月食是由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觀測和記錄了中原地區(qū)能看到的 2500 顆星星,并且繪制了我國第一幅較完備的星圖;他創(chuàng)制了世界上第一臺候風地動儀;創(chuàng)造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和能飛行數里的木鳥。
渴求知識的張衡總是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不滿 17 歲時,他辭別父母獨身一人到外地訪師求學。在古都長安,他游覽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風俗和世態(tài)人情。在當時的京都洛陽,他結識了不少有學問的朋友,其中有一個叫崔瑗,精通天文、數學、歷法,還是很有名氣的書法家。張衡登門向他求教。正是由于他這種虛心好學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獲益匪淺。除了在天文學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學的研究上也是舉世矚目的,他創(chuàng)制的候風地動儀比歐洲相類似的儀器問世早 1700 多年。他還是東漢六大畫家之一,他寫的《二京賦》“精思博會,十年乃成”,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河南省南陽縣的北面有張衡墓和平子讀書臺,墓碑上有郭沫若的題詞:“如此全面發(fā)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