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勛概括人物事跡
事跡可分為長時間內形成的先進事跡和因突發事件而產生的先進事跡材料;你知道哪些功勛概括人物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功勛概括人物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功勛概括人物事跡(精選篇1)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科學家們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借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為祖國和人民作出的貢獻彪炳史冊。“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民族英雄。
作為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于敏位列新中國23位“兩彈一星”元勛譜,他在氫彈研制中居功至偉,但姓名卻一度少有人知,直到晚年,“中國氫彈之父”才廣為人知。“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深愛中國古典文學的于敏曾經用《后出師表》中的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愛國報國之心。雖然都是核彈,但是相比原子彈,氫彈研究技術難度更大。從掌握原子彈到掌握氫彈,是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法國用了8年,美國用了7年,英國用了4年,蘇聯用了不到4年。而中國,只用了兩年零8個月。不僅如此,中國研制的氫彈結構也是獨一無二,被業界稱為“于敏氫彈構型”。與很多“兩彈一星”元勛不同,于敏從未出國留學,所以他自稱“國產土專家”。他的這一特殊經歷,加上卓越的才華,讓中國氫彈的研制路徑完全撇開了外國。
1967年6月17日,中國成功進行氫彈空投試驗,彼時的國際環境下,這枚氫彈對我國戰略安全起到的保底作用、基石作用,用任何語言來形容都不過分。對于這朵蘑菇云,在試驗現場的于敏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它對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意味著什么。看著蘑菇云,于敏只說了一句“回去可以睡覺了,睡得踏實”。功成身退,這是歷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所秉承的信念,淡泊明志在于敏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于敏對中國氫彈研制居功至偉,但卻從不認為自己是“中國氫彈之父”,他給出的理由謙遜到讓人難以反駁,“核武器研制是大科學系統,需要多方面的力量,我只是起到一定的作用……氫彈不能有好幾個父親。”一句話,把所有榮譽都歸于國家與集體。
2017年11月17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_給一位老者親自讓座。如此高的禮遇,他受之無愧。他是黃旭華,我國國防科研領域的泰斗級人物,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毫不夸張地說,在特殊的年代,隱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就是秘密戰線中的英雄。他們不僅默默無聞,甚至還要對至親保守秘密,去哪里、做什么、什么時候走、什么時間回……一走數年,親朋好友失去他們的消息都成常態。也許,經年之后,伴隨著一件件國之大器的亮相,他們才又突然回到家中。
20世紀50年代末,黃旭華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大號召下,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的黃旭華被選中參與核潛艇設計。我們從未見過核潛艇是什么樣子的。只有一個外交官從國外帶回來的核潛艇模型。該模型被專家拆卸、安裝和拆卸,而真正的家伙的內部結構一無所知。黃旭華和他的同事們克服了十多個頂級問題,用算盤和計算尺計算了數千個數據,逐漸使中國的核潛艇有了輪廓。1988年,中國政府宣布,中國地進行了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成為繼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第二次核打擊力量的國家。由于工作高度保密,黃旭華在親友圈中消失了30年。即使他的父親和兄弟去世了,他也沒有回家哀悼。有一次,黃旭華突然從其他地方回到了他的小家,爸爸,你回家出差,黃旭華每天聽到女兒的故事很久了。從周一到周五到周五,他還沒有一直到周五的家人生。
“少年勤學,青年擔綱,你是國家的棟梁。導彈,衛星,嫦娥,北斗。滿天星斗璀璨,寫下你的傳奇。”2017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上,這是給另一位“兩彈一星”元勛的頒獎詞——孫家棟,這個名字,和中國第一枚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等諸多第一緊密關聯。他幾乎見證、參加和領導了中國航空航天的所有大事件,也是為數不多健在且依然奮戰在工作崗位上的大師。
科技進步永遠沒有終點,“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不僅有為新中國科技發展作出貢獻的人物,還有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貢獻的“大家”。袁隆平,從上世紀70年代發現一株野生雄性敗育稻開始,引領著中國雜交水稻技術不斷發展,創造了一粒改變世界的種子,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更收獲了響徹世界的“東方魔稻”。屠呦呦,堅持40年、經過191次實驗失敗,最終創新性地使用了低溫萃取方法提取出青蒿素,給掙扎在生死線上的無數瘧疾患者帶來了新的生機和希望。
功勛概括人物事跡(精選篇2)
近日,一篇“請暫時遺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網上被大量轉發并引起很多人的討論。這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的文章,呼吁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國內大規模種植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發現過程等資料,也被一些人認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分夸大,掩蓋了其他科學家的光芒。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鼎鼎有名的大科學家,可以說家喻戶曉,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8117)被命名為袁隆平星,可以說袁隆平“譽滿宇宙”,他是中國科學家中最耀眼發光的學術明星。一提起水稻,必提起袁隆平,一提起有關糧食安全吃飯問題,都會談起袁隆平貢獻。但最近社會也出現了部分質疑袁隆平的聲音,從“海水稻”到暫時遺忘袁隆平,說袁隆平其實沒有那么神,貢獻沒有宣傳的那么大。作者將這種現象稱為“袁隆平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和關注,他關系到如何正確認識我們的科學家,特別是明星科學家。
毋庸置疑,袁隆平是我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是中國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代表,兢兢業業,刻苦攻關,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我尊崇袁隆平,其給大眾的形象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是農民科學家。但也不能否定,現在的輿論宣傳也將袁隆平有些神化,將他由扎根大地的農民科學家塑造成無所不能的“神”。“海水稻”讓人想象利用海水可以種植水稻,不僅可以解決吃飯問題,還能解決水資源危機問題,“中國人的飯碗是袁隆平打造的”,等等,相信這個結論袁隆平也不會笑納,也不是袁隆平原意,是我們的宣傳出現了誤導,將袁隆平神化,在此背景下,出現《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類似的文章,并不是對袁隆平的詆毀,而是一些愛護袁隆平的人不想讓袁隆平離我們太遠,不想讓袁隆平變成神,想讓袁隆平回歸人的科學家,不是神的科學家。
袁隆平現象提醒我們,科學家是人,無論他在自己的領域做出多大的貢獻,他也是人,如果將其神化,那么他就由人的科學家變成無所不能的神的科學家,就遠離了人間的煙火,由于沒有大地的滋養,也很快從神回到人間,但會磨損其原有的形象,本想提升其形象,但因不食人間煙火的拔高反而讓形象受到干擾,這是宣傳者也沒有意識到的副效果。我們的輿論宣傳一定實事求是,將真實的情況告訴民眾,科學家越食人間煙火越可愛,越值得我們敬重!
袁隆平是是我們科學界閃閃發光的明星。同娛樂界相比,我們的科技工作者雖然很多,但大多數默默無聞地工作,沒有被廣大民眾認知和推崇,我們需要社會像崇拜娛樂明星那樣尊崇科學家,但我們不是靠造明星,而是靠我們實事求是的偉大創造和奉獻。我們需要更多民眾崇拜我們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讓科學家獲得更多的社會尊重和寵愛。一個寵愛科學家和科學的社會,未來一定是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社會。
袁隆平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和深思,實事求是地宣傳他們的光輝業績,塑造出的科學家的形象會更偉大、會更接地氣、會更深入人心!
功勛概括人物事跡(精選篇3)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世界級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曾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化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國際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此外,他還先后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等多次國際獎勵。
他培育的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確保了我國以僅占世界7%的土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產的稻谷相當于每年解決6000萬人的吃飯問題。有人說,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礦,怎么挖掘都有收獲,他還是一個多面體,每個側面都值得大家學習。是啊,如今,全國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學習,學習他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于付出的獻身精神,學習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守舊、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學習他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學習他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學習他謙遜淳樸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精神不是隨便說說的,翻開那本中國感動世界,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立體真切的展現在腦海里的,就是真實的袁隆平。袁隆平早在考大學之前,他就立志做一個農業科學家,西南農學院正是我們這位現今的農業科學家的誕生之地。也許是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經歷的戰火與生活的艱辛讓他能夠立下這樣的志向吧。大學畢業后,他響應國家的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懷大志,目標堅定的人,才會不畏懼苦,不害怕難!在20世紀60年代,在那饑荒的年代里,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慘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歷史成為袁隆平前進道路上的動力。從此,他立志使我國農民擺脫貧困,立志向饑餓挑戰。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可以說袁隆平在青年時期就知道了,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業,更造福了億萬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樣的人?我想應該就是要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會有崇高的人格。所以,當我們今天學習袁隆平那么的美好的品質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個汗霜滿衣,皮膚黝黑,真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給我們的卻是人格的光芒。
功勛概括人物事跡(精選篇4)
黃旭華,男,87歲,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制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1958年,我國批準核潛艇工程立項。那時中蘇關系尚處于蜜月期,依靠蘇聯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毛澤東聽后發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制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又畢業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
核潛艇是集核電站、導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于一體的尖端工程。中國的核潛艇研制工作是從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開始的。
為研制核潛艇,新婚不久的黃旭華告別妻子來到試驗基地。后來他把家安在了小島上。為了艇上千萬臺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他要聯絡全國24個省市的2014多家科研單位,工程復雜。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
1964年,黃旭華終于帶領團隊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黃旭華曾先后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為國防事業、為我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三十載赫赫而無名,花甲年不棄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黃旭華:隱姓埋名30年
被稱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為了造出我們自己的核潛艇,他30年隱姓埋名在荒島工作,無法和家人聯系,堪稱一部國防版的“潛伏”。他生在廣東,卻早已定居武漢,是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
昨天晚上,“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已經88歲高齡的黃旭華院士入選。他的家人感嘆,雖說這個榮譽不關名聲和任何財富,但它告訴我們,國家對這一代科技工作者并未忘記。
“潛伏”30年沒有回過老家
1958年,我國批準核潛艇工程立項。1959年,蘇聯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毛澤東聽后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制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又畢業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這一年開始,由于工作性質需要高度保密,黃旭華開始減少了和家人朋友的 1
聯系,整整30年沒有回過廣東老家。不多的家信中也只能告訴父母自己在北京工作,但工作單位、地址和具體內容一個字不能透露。
當時,核潛艇長什么模樣,大家都沒見過,手頭只有一位外交官從國外帶回的一個核潛艇模型。這個玩具模型被專家們拆了又裝,裝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內部結構則一無所知。黃旭華和同事們克服10多個頂級的難題,逐漸讓中國的核潛艇出現了絲絲“輪廓”。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
美國“長尾鯊”號核潛艇在做深潛試驗時,艇上的100多人,下去了就再也沒上來。中國進行這項最危險的試驗時,身為總設計師的黃旭華卻親自下水,這在世界核潛艇研制中從未有過。
1988年,我國政府對外宣布:中國進行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第二次核打擊力量的國家。至此,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過程。
“忙得連娘老子都不要了”
無法在父母身邊盡孝,為他們養老送終,可能是黃旭華院士一生的遺憾。黃旭華的父親于20世紀70年代去世,當時黃旭華忙于工作,無法回去奔喪;每年過春節時,家里的人聚在一起,只有他這個“三哥”永遠缺席,大家都會對他有所埋怨:“不知道在做什么,忙得連娘老子都不要了!”
1988年,已經兩鬢斑白、62歲的黃旭華終于回到了廣東老家,母親這時已經93歲。當時,有媒體報道了黃旭華的事跡,老人終于知道了自己這個30年不知蹤跡的三兒子是在進行一項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她把所有的子女都叫到身邊,叮囑他們:“你們要理解你們的三哥,不要再埋怨他。”聽到這句話,黃旭華的眼淚立刻流了下來,母親的理解也讓他釋然了許多。
1995年老人臨終前,黃旭華從北京趕回廣東老家,僅僅兩三個小時后,老人就離世了。直到現在,早已兒孫繞膝的黃旭華院士跟晚輩談起自己的父母,仍然感到心痛和遺憾。
年近90仍每天堅持上班
雖然已經是88歲的高齡,但黃旭華院士的身體仍然很不錯。他除了有輕微的高血糖外,在每年的醫院體檢中,醫生都對他的身體狀態表示滿意。據了解,這要歸功于他多年來堅持打太極拳的習慣,黃院士每天都會練習40多分鐘的陳氏太極拳,空閑時喜歡養花。他現在每天還堅持上半天的班。
一位知情人透露,日常生活中,院士一家經常有很濃郁的音樂藝術氛圍。院士擅長揚琴、二胡和小提琴等多種樂器,夫人年輕時很喜歡蘇聯歌曲,現在演唱蘇聯民歌更是駕輕就熟,大女兒也很喜歡演奏小提琴,家里兩把小提琴都是院士的珍藏,一把自己留著,一把送給了大女兒。只要不出差,平時過節時,家里都會聚上不少人,舉行一個小型的家庭音樂會。院士和子女伴奏,夫人演唱,很有氣氛。
功勛概括人物事跡(精選篇5)
這段時間,我校教師掀起了學習黃旭華院士的高潮,恰逢前段時間,我看了《鳳凰網》對黃旭華的專訪節目。對黃旭華院士的了解更深了一層,感受也更深刻了。
黃旭華,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廣東省海豐縣紅海灣區田墘鎮,祖籍廣東省揭陽縣新寮村(客家人),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制領域, 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要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發展,必須始終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必須把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振興。而這一切都要依靠教育,沒有優質的教育,科技創新等于紙上談兵。
今天,我們向黃旭華同志學習,就是學習他報效祖國、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學習他敢為人先、銳意創新、求真務實、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學習他生命不息、學而不倦的學習精神;學習他自覺把個人理想與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把個人志向與民族的振興緊緊聯系在一起,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努力奮斗的偉大情懷;學習他團結協作、甘為人梯的博大胸懷,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立足崗位,創先爭優,為全面振興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