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英同志事跡素材
事跡具有觸發力大、感染力強的特點;你知道哪些李桓英同志事跡素材?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李桓英同志事跡素材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李桓英同志事跡素材精選篇1
在云南麻風寨工作的時候,李桓英非常關心一位共產黨員——勐臘縣原縣委副書記刀建新。
一天,李桓英找到時任友誼醫院黨委副書記的鄭瑞芬,神情嚴肅,“鄭書記,您得幫幫刀建新。”
1950年,年輕有為的刀建新突然從工作崗位消失。麻風病使他失去了跟家人團聚的機會,更讓他痛心的是,他已經好多年“不交”黨費。
李桓英知道,“黨費”是刀建新幾十年的心結,不解決這個問題,就算治愈了麻風病他也不能釋懷。
鄭瑞芬和李桓英一起找到云南省衛生廳,鄭重轉達了刀建新想回歸組織生活、交黨費的愿望。
回京后不久,鄭瑞芬就接到了李桓英的電話。電話那頭,平日自持的李桓英異常激動,“鄭書記,刀建新的事解決了,他現在可開心了。我也很開心,感謝你!”
鄭瑞芬聞言亦動容,“是您的功勞啊,李教授!我們黨員應該感謝您!”
如今,95歲的李桓英仍然是個“上班族”。她每天上午背著挎包從家出發,前往工作室、實驗室。在今年舉行的第19屆國際麻風大會上,李桓英榮獲首屆“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
這位1921年出生于北京、中國共產黨的同齡人,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優秀畢業生,37歲只身回到祖國。時至今日,她仍孑然一身,摯愛惟有患者。
等過完春節,李桓英又要出發去云南。她想看看那里治愈的麻風病人病情有沒有復發?他們的親屬有沒有潛在感染?“麻風病的發病機制我們還沒有弄清楚,未來還有很多事要做。我還有時間,我還可以奮斗。”
李桓英摸著胸前的黨徽,淺淺微笑:“如果我能活到100歲,還有5%的人生可以跟黨走,為醫學事業繼續奮斗。等到舉行葬禮的那一天,希望我的身上能蓋上中國共產黨的黨旗!
李桓英同志事跡素材精選篇2
近日,中央宣傳部授予李桓英同志“時代楷模”稱號,這位將全部精力投入我國麻風病防治事業,致力于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麻風病防治專家,用一生的實踐為全體黨員深刻詮釋了什么是赤膽忠心,什么是信仰如始,什么是鐵血擔當。
從“我必須把最好的年華獻給祖國”中感悟“一心報國家”的赤膽忠心。
時代楷模李桓英出生在北京,她說“我出生在北京,我是中國人,我的歸屬就是我的國家,我必須把最好的年華獻給祖國”,這句話道出了一位中國人熱血報國的民族責任感,也道出了一位在異國他鄉時刻心系祖國的民族歸屬感。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要時刻心系國家,自覺把小我融入祖國發展的大我,不能甘于“躺平”,沉溺自己的“小圈子”,應盡快適應角色和崗位,以時不我待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成為熟悉理論的“政策通”,知曉業務的“活字典”,擅長工作的“多面手”。
從“每年都來,治不好就再找新藥”中感悟“一心解難題”的信仰如始。
從1978年李桓英與麻風病結緣時起,她便把這種令人聞之色變的古老傳染病與自己的恐懼“劃清界限”,因為只有她表現出能夠治愈的信心和決心,才能為麻風患者帶去“新生”。一次次實驗、一次次做工作、一次次趕赴、一次次與患者面對面,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共產黨員的信仰。作為基層一線的黨員干部,也應該學習“時代楷?!崩罨赣⒉慌吕щy、俯下身子、深入基層的為民情懷,讓“進地頭”“聚村頭”“坐炕頭”成為踐行自己初心使命的“真抓手”,在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解難題”中長本領,在“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中感悟共產黨人的信仰。
從“愿以黨員身份為麻風事業奮斗終身”中感悟“一生為醫學”的鐵血擔當。
70多年間,在幾代麻風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奮斗下,麻風病在我國大部分省份已基本消滅。已是95歲高齡的李桓英用一封入黨申請書表達她對黨和祖國的熱愛,這是滿頭銀發的她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更是她對麻風事業的鐵血擔當。作為黨員干部要認真學習這種敢擔當、善作為、不退縮的精神,立足自身崗位,面對基層事務的繁雜,敢于“挑大梁”“扛重擔”,始終把責任扛在肩上,把擔當牢記心頭,急難險重沖一線,真抓實干勇擔當,努力在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農村建設、環境保護等工作中爭做的“排頭兵”,成為一名忠誠干凈擔當的好干部。
李桓英同志事跡素材精選篇3
李桓英,女,漢族,1921年8月生,北京友誼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李桓英,1946年留學美國,1950年成為世界衛生組織首批技術專家,1958年毅然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國,投身到麻風病防治事業上。半個世紀,她的足跡幾乎遍布云、貴、川貧困邊遠地區17個地州、59個縣的每一個村寨,用自己滿腔的熱忱和全部的愛,為千千萬萬麻風病患者帶來了福音。年屆九旬,她依然堅持奮戰在麻風病防治的第一線。
1979年春天,李桓英來到美麗的西雙版納考察麻風病情,那時的西雙版納三個縣,分布著大大小小十幾個麻風寨。為了拉近與麻風寨人的感情,李桓英沒有穿戴任何防護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戶給病人們做檢查,甚至與病人見面時總是握手擁抱拍肩膀,讓病人感動不已。由于長期的疾病折磨和遠離人群,寨子里的人們對治療既缺乏信心,又難以適應按時按量服藥的治療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棄,把送來的藥丟進水塘里,李桓英就親自上門送藥,苦口婆心地勸說。半年、一年、兩年、五年……這期間,李桓英每年都去西雙版納,坐著獨木舟,走過獨木橋,查看每一個病人的療效。在她的精心診治下,成千上萬的麻風病患者恢復健康,重獲新生。一位康復的麻風病人緊緊握著李桓英的雙手,熱淚盈眶地說:“麻風病把我們變成鬼,是您把我們變成人?!痹谏钊肼轱L病區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險,道路崎嶇,李桓英曾經4次遇險,2次翻車,2次翻船。1989年,李桓英去四川西昌,汽車翻越雪山時掉進了十幾米深的山溝里,這一次,她的兩側鎖骨和3根肋骨骨折,頭部縫了7針,人們都勸她好好休養,但她纏著厚厚的繃帶、打著石膏繼續工作。
為早日徹底摘掉病人“麻風”帽子,1982年,李桓英率先在國內開展非隔離的短程聯合治療,使全國麻風病人從原來的11萬下降到不足萬人,并經過10年檢測,年復發率僅為0.03/100,遠低于世界衛生組織的年復發率1/100的標準,解決了麻風病防治的世界性難題,現已在全世界推廣。1996年,她又率先在國內開展麻風病的特別行動計劃,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實現了麻風病的早發現、早治療。1998年,第十五屆國際麻風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李桓英作了《在云南實施麻風病防治特別行動計劃的報告》,世界衛生組織官員諾丁博士緊緊握著李桓英的手說:“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李桓英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醫學基金會首屆“‘圣潔杯’醫德醫風獎”,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等榮譽稱號。
李桓英同志事跡素材精選篇4
矢志不移“追光”,鑄實“百歲光陰”不負“百年榮光”。在承受肉體和精神雙重折磨的麻風病人眼里,李桓英是他們心中追尋的“光”。在經歷新舊社會強烈對比的李桓英眼里,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是她心中追尋的“光”。麻風病就像舊社會一樣黑暗“把人變成鬼”,李桓英就像新中國一樣光明“把鬼變成人”。與黨同齡,95歲入黨,畢生獻身于人民衛生健康事業,李桓英走了一條“錢學森式”的回國路和報國路。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百年很長,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首屆中國麻風病防治終身成就獎,“最美奮斗者”、“3個100杰出人物”、時代楷模,……一個個榮譽為百歲光陰編好章節。百年也很短,“___”、“八一勛章”、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時代楷模……一個個英雄為百年大黨集聚無上榮光。
心底無私“發光”,心懷“國之大者”成就“醫之大者”。國之所需,醫之所向?!罢劼樯儭钡哪甏罨赣⒚鎸γ娼佑|麻風病人,推廣的“短程聯合化療”方法使我國的麻風病人從原來的11萬人下降到不足萬人,而且年復發率僅為 0.03%,遠低于國際組織年復發率小于1%的標準。新中國成立以來,消滅天花、血吸蟲、消除脊髓灰質炎等傳染病都飽含醫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的艱辛付出。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54萬名湖北省和武漢市醫務人員率先打響了疫情防控遭遇戰,346支國家醫療隊、4萬多名醫務人員毅然奔赴前線。本輪疫情中,江蘇舉全省之力支援南京、揚州疫情處置,已調派9184人次支援南京、3425人支援揚州核酸采樣和檢測。白衣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的壯舉一次次挽救生命,成就“醫之大者”。
李桓英同志事跡素材精選篇5
1978年,李桓英調到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此,57歲的她將全部精力奉獻給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她將國外先進的治療方法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率先開展了服藥24個月就停藥的短程聯合化療和消滅麻風病的特別行動計劃,解決了麻風病的治療難題,為數以萬計的麻風病人解除了疾苦。
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國內開展消除麻風運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
“很多人問過我,當初已經離開祖國那么多年,為何選擇回國?我都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們,因為我是中國人,不能忘本?!?/p>
李桓英說:“回國,我就一個目的,把我學到的東西用到生我養我的地方,不愧是個中國人。”
“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云南西雙版納考察麻風病情,那時的西雙版納3個縣,分布著大大小小十幾個麻風寨。過去,由于缺乏特效藥物,以及社會對麻風病的恐懼、歧視和偏見,麻風病人忍受著肉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
“麻風病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歧視!”為了拉近與麻風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沒有穿戴任何防護衣服和面具,走家串戶給病人做檢查,甚至與病人見面時總是握手擁抱拍肩膀。
由于長期的疾病折磨和遠離人群,寨子里的人們對治療既缺乏信心,又難以適應按時按量服藥的治療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棄,把送來的藥丟進水塘里。
李桓英聽聞,十分著急,親自上門送藥,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揚頭就喝,飯捧起就吃。時間一長,寨子里的村民都傳:“村寨來了個女醫生,不怕麻風!”
“我們做醫生的是沒有恐懼的,我走遍世界,恐懼對我不是個事兒。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傳染上——讓你們親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還會教麻風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們要這樣。”手一下子伸進病人剛脫下來的臟鞋,“摸摸有沒有砂子和釘子,再穿上”。麻風病人手腳是麻木的,甚至,端滾燙的火盆都感覺不出燙手。李桓英不怕臟,就是為了教給他們防止皮膚破損潰爛的自我防護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動來消除大家對麻風病的歧視,不斷向人們證明:麻風病是可治之癥,麻風病人并不可怕。
為了我國麻風病防治事業,高齡的李桓英長期奔波在云、貴、川貧困邊遠地區,7個地州、59個縣,幾乎每一個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在她的努力下,云南省勐臘縣的麻風病患者被全部治愈,1990年的潑水節,他們摘掉了麻風寨的帽子,作為一個行政村,被正式劃入勐侖鎮,李桓英為它取名為“曼南醒”,意思為“新生的山寨”。這一天,李桓英和人們一塊兒跳起了傣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