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
牛頓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生于1642年英國林肯郡的一個農民家庭;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簡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牛頓萬有引力的故事
任何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相互吸引作用。物體之間的這種吸引作用普遍存在于宇宙萬物之間,稱為萬有引力。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原因很多,主要為以下幾點:首先是科學發展的要求。
在牛頓之前,有很多天文學家在對宇宙中的星星進行觀察。
開普勒對這些觀測結果進行了分析總結,得到開普勒三定律:
(1)所有行星都繞太陽做橢圓運行,太陽在所有橢圓的公共焦點上;
(2)行星的向徑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
(3)所有行星軌道半長軸的三次方跟公轉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開普勒三定律是不容置疑的,但為什么會這樣呢?是什么讓它們做加速不為零的運動?
牛頓經過研究思考解決了這個問題:物體之間存在萬有引力。
當然,他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其次是個人原因。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雖然是科學發展的要求,生產力發展的原因,但我們不能忽略牛頓本人的一些因素——聰明,勤于思考,擁有一定的知識量。
據《物理學史》記載,牛頓在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那一段時間,真正地廢寢忘食(每天魂不守舍,在食堂吃飯,飯碗在前,他在發呆。去食堂吃飯,卻走錯了方向。一些老師在校園后的沙灘上散步時,看見了一些古怪的算式和符號)。
1669年,他年僅26歲,就擔任了劍橋的數學教授,1672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英國皇家學會不是一般人能進去的,那是科學研究中心,里面都是一流的科學家。
1666年,23歲的艾薩克·牛頓還是劍橋大學圣三一學院三年級的學生。看到他白皙的皮膚和金色的長發,很多人以為他還是個孩子。他身體瘦小,沉默寡言,性格嚴肅,這使人們更加相信他還是個孩子。他那雙銳利的眼睛和整天寫滿怒氣的表情更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黑死病席卷了倫敦,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那確實是段可怕的日子。
大學被迫關閉,像艾薩克·牛頓這樣熱衷于學術的人只好返回安全的鄉村,期待著席卷城市的病魔早日離去。
在鄉村的日子里,牛頓一直被這樣的問題困惑:是什么力量驅使月球圍繞地球轉,地球圍繞太陽轉?為什么月球不會掉落到地球上?為什么地球不會掉落到太陽上?
坐在姐姐的果園里,牛頓聽到熟悉的聲音,“咚”的一聲,一只蘋果落到草地上。
他急忙轉頭觀察第二只蘋果落地。第二只蘋果從外伸的樹枝上落下,在地上反彈了一下,靜靜地躺在草地上。
蘋果落地雖沒有給牛頓提供答案,但卻激發這位年輕的科學家思考一個新問題:蘋果會落地,而月球卻不會掉落到地球上,蘋果和月亮之間存在什么不同呢?
第二天早晨,天氣晴朗,牛頓看見小外甥正在玩小球。他手上拴著一條皮筋,皮筋的另一端系著小球。他先慢慢地搖擺小球,然后越來越快,最后小球就徑直拋出。
牛頓猛地意識到月球和小球的運動極為相像。
兩種力量作用于小球,這兩種力量是向外的推動力和皮筋的拉力。
同樣,也有兩種力量作用于月球,即月球運行的“推動力”和“重力”的拉力。
正是在重力作用下,蘋果才會落地。牛頓首次認為,重力不僅僅是行星和恒星之間的作用力,有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吸引力,不但適用于碩大的天體之間,而且適用于各種體積的物體之間。
蘋果落地、雨滴降落和行星沿著軌道圍繞太陽運行都是萬有引力作用的結果。人們普遍認為,適用于地球的自然定律與太空中的定律大相徑庭。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沉重打擊了這一觀點,它告訴人們,支配自然和宇宙的法則是很簡單的。牛頓推動了引力定律的發展,指出萬有引力不僅僅是星體的特征,也是所有物體的特征。作為所有最重要的科學定律之一,萬有引力定律及其數學公式已成為整個物理學的基石。
當時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理論,得出萬有引力的公式,F=Gm1m2/r2。因為公式中的“G”數值實在太小了,直到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著名的卡文迪許扭秤(即卡文迪許實驗)才較精確地測出了引力恒量的數值。萬有引力定律是牛頓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首先提出的。
牛頓利用萬有引力定律不僅說明了行星運動規律,而且還指出木星、土星的衛星圍繞行星也有同樣的運動規律。他認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引力外,還受到太陽的引力,從而解釋了月球運動中早已發現的二均差、出差等。另外,他還解釋了彗星的運動軌道和地球上的潮汐現象。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成功地預言并發現了海王星。萬有引力定律出現后,才正式把研究天體的運動建立在力學理論的基礎上,從而創立了天體力學。簡單地說,質量越大的東西產生的引力越大,地球的質量產生的引力足夠把地球上的東西全部抓牢。
17世紀早期,人們已經能夠區分很多力,比如摩擦力、重力、空氣阻力、電力和人力等。牛頓首次將這些看似不同的力準確地歸結到萬有引力概念里:蘋果落地,人有體重,月亮圍繞地球轉,所有這些現象都是由相同原因引起的。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簡單易懂,涵蓋面廣。牛頓的萬有引力概念是所有科學中最實用的概念之一。牛頓認為萬有引力是所有物質的基本特征,這成為大部分物理科學的理論基石。
《牛頓的故事》觀后感
談起大科學家牛頓,大家肯定都熟悉。以前,我對牛頓的了解也不深,直到今天我讀了《牛頓的故事》后,對牛頓又有了新的了解。
《牛頓的故事》這篇短文主要記述的是大科學家牛頓的一些趣事,雖然他在物理學方面有過重大的發現,可在一些小事上,卻是個“馬大哈”。記得有一次,牛頓因為要研究一個難題,所以起得很早。傭人怕他會餓,所以就拿了一個雞蛋準備煮給他吃,牛頓不想有人干擾他工作,就讓傭人先走,說他自己煮。誰都沒有想到,當傭人回來的時候,看到的竟是這一幕:鍋里煮的是鐘表,雞蛋還被牛頓完好無損地握在手中。這并不是牛頓最“馬大哈”的地方,牛頓的“馬大哈”還在后面呢!牛頓請朋友吃飯,由于自己的工作很忙,就叫朋友先吃。朋友吃完后,想用個惡作劇嚇嚇牛頓,他把骨頭全都放在盤子里,重新蓋好,就走了。半夜,牛頓餓了,就走進餐廳,他打開盤子,看見里面全是雞骨頭,還以為自己早就吃過了。至于他請朋友吃飯的事早就已經忘得一干二凈了。
看完后,我忍俊不禁,想不到鼎鼎大名的科學家竟也會犯這種低級錯誤。不過,細想一下,就不難發現,牛頓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太專注于科學研究了。
看了《牛頓的故事》,我不禁想起了我們去年學過的一篇課文《愛因斯坦與小女孩》,其中的愛因斯坦也和牛頓一樣,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科學研究上而忽視了生活小節,比如他出門時竟穿著拖鞋和睡衣,頭發也亂糟糟的。
我很佩服牛頓,我也渴望能夠像牛頓一樣做出一番貢獻。但是,和牛頓相比,我感到羞愧萬分。平時我學習不刻苦,整天只知道玩,卻老抱有僥幸心理,幻想著不付出努力就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當我讀完《牛頓的故事》,我懂得了:要取得優異的成績,就必須付出努力。“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和牛頓一樣,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努力學習,將來一定會和牛頓一樣成為偉大的科學家的。
牛頓經典語錄
1、如果我看得比別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這個宇宙中最美麗的系統只能產生于偉大的智者和偉大的神的統治。
3、如果沒有其他證據證明上帝的存在,單憑大拇指就能說服我。
4、有時候,愛就像樹上的蘋果,當你不小心走到樹上時,它可能會落在你的頭上!
5、謙虛是一種美德,就像一幅畫中的陰影使它更強大、更突出一樣。
6、把簡單的事情想得很復雜,可以發現新的領域;只要簡單地觀察復雜的現象,就能發現新的規律。
7、我沒有任何方法,只是很長時間很熱情地思考一件事。
8、如果說我比笛卡爾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9、如果你想要知識,你必須努力;如果你想要食物,你必須努力工作;如果你想獲得幸福,你也應該努力工作,因為努力是獲得一切的法則。
10、我的成就歸功于我的積極思考。
11、如果說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2、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不會有偉大的發現。
13、一旦一個人確立了他的目標,他就不應該動搖為之奮斗的決心。
14、我總是把思考的.主題像一幅畫一樣放在我的面前,然后畫出一個點和一條線的輪廓,直到整幅畫慢慢突出。這需要長時間的安靜和持續的冥想。
15、真理的海洋,讓一切未被發現的東西躺在我的眼前,讓我去探索。
16、謹慎理財將是基督一生的基本功課。
17、心中總是充滿著研究的疑問,等待著第一縷希望的光芒逐漸變成所有的光芒。
18、榮譽應該是你最高品格的標志。
19、我不知道世界會如何看待我,但我自己我只是一個頑皮的男孩在海邊玩耍,快樂的現在,然后找到一個光滑的石頭或一個可愛的殼,同時無視真理的大洋在我面前。
20、我就像一個在沙灘上玩耍的孩子,偶爾撿起一個美麗的貝殼,開心極了。但我對真理的海洋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