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名人演講讀后感
俞敏洪老師在北大的演講視頻,既充滿了幽默風趣,歡笑快樂,又充滿教育和啟迪。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俞敏洪名人演講讀后感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哦。
俞敏洪名人演講讀后感(篇1)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google網頁瀏覽時看到了一條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先生的演講視頻推送。正值英語課本上要學篇關于俞敏洪先生的文章,本著多了解文章主人公的初衷點開了推送。但如今許多商業大佬的演講都空洞、同質,所以也并沒有對其內容有著很大期盼!
視頻中:留著寸頭、相貌平平的中年俞敏洪意氣風發的走上了北大演講臺。對于這個自帶光環的演講臺,俞敏洪似乎并不是很“領情”。“我認為參加這種論壇就是在浪費我的時間,也是在浪費各位在座的時間。但我不得不來,因為我怕下次不讓我進北大門了”(全場哄笑)。如此犀利而不失風趣的開場白,既表達了俞敏洪先生對此類論壇活動最真實的想法,也著實讓我對接下來的演講有了更大的期待。
自共享單車出現以來,各類共享商品層出不窮,吸引著創業者、投資者們蜂擁而至,共享經濟似乎風靡一時,卻又最終迅速地倒下了。在《中國創業創始人的領導力境界與格局》演講中,俞敏洪先生深刻地指出這一現在背后的問題:創業跟風!“p2p的集體爆雷、共享經濟的失敗都與創業跟風有著很大關系。創業者們在共享風潮中已經忘記了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以及其商業運營模式的實際可行性!怎么保證共享板凳不讓人帶回家?怎么保證共享充電寶的安全性?所以,在創業跟風中,注定會倒下一大批共享經濟體創業者”。
深刻、一針見血,是我對他此番言論最大的感受。對風光無限、人人看好的共享經濟能做出如此獨到的見解讓人深刻地感受到俞敏洪先生的“思想獨立性”!也許正是他這寶貴的獨立性,讓他自小就認識到:農村沒有廣闊的天地和發展前景。在歷經三次高考后踏入了北大校門。我敬仰俞敏洪先生的思想獨立性。
中國政府一直追求所謂“思想一體化,”在改革開放幾十年之際,人們的思想仍被禁錮著,一味地信奉著官方思想。俞敏洪于是呼吁到:中國政府在經濟開放的同時也要讓思想也能得到解放,釋放人才活。,否則在未來,中國仍然只能是高科技的使用者,而不是創造者!比言一出,立刻獲得了全場的掌聲!個人主義下,敢于為社會發聲,敢于公開政府的人太少了。我敬佩俞敏洪先生的魄力與社會責任感。
其實,俞敏洪的創業故事同樣很精彩勵志。但在“毒雞湯”盛行的當下,再去談論討論這些已非我所愿。
思想是人的翅膀,帶著人飛向想去的地方。在這歷史激流中,只愿自己與社會都能有更多獨立的思想,敢于發出自己的聲音。同時也期望政府能創造更好的環境,讓社會解放思想,釋放人才活力,推動中國社會更健康的發展!
俞敏洪名人演講讀后感(篇2)
聽俞敏洪先生的演講,我們總能看到一個上進的、奮斗的、執著的俞敏洪,也能從他的故事中得到激勵和啟發。俞敏洪先生的許多經典語錄都是他人生一路走來總結出來的肺腑之言,總感覺到他說的每一句話都能說到我們的心坎中去。這次俞敏洪先生到偉人故里廣安做了一次演講,筆者深受鼓舞和感動,不禁再次翻出俞敏洪先生一些經典演講和語錄,談一點我個人的看法和感悟。
聽了這樣的演講,可能很多人都會受到非常大的鼓舞和激勵,但是聽完之后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那么執著那么努力去奮斗的,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還是我們內心要有那份上進心,人生就應該是奮斗的,在人生的舞臺上一步一個臺階永不停歇去努力奮斗。俞敏洪先生說:“能夠到達金字塔頂端的只有兩種動物,一是雄鷹,靠自己的天賦和翅膀飛了上去,有另外一種動物,也到了金字塔頂端,那就是蝸牛。我相信蝸牛絕對不會一帆風順的爬上去,一定會掉下來,再爬,掉下來,再爬。但是,蝸牛只要爬上了金字塔頂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獲的成就,跟雄鷹是一模一樣的。所以生命的起點由不得自己選擇,但是生命的終點是自己決定。”
我們承認每個人的天賦各異,有的人生下來就是雄鷹,而有的人可能就只是蝸牛,雄鷹能夠輕易到達金字塔頂端,而身為蝸牛則只能經歷千難萬險百般努力才有可能到達金字塔頂端。我們絕大多數人可能僅僅只是蝸牛,有的人一輩子都在金字塔底下生活,有的人聽了這樣的演講開始了攀爬金字塔的旅程,有的放棄了,有的爬到一半摔下來就再也爬不上去了,有的爬到一半摔下來接著執著地攀爬而還沒到達金字塔頂端就已經老了爬不動了,最后到達金字塔頂端的畢竟也只是少數。現實有時候就是這樣,有時候不得不承認我們都是平凡世界里的小草,即便有長成參天大樹的夢,最后也只能在命運里平凡和默默無聞。
俞敏洪先生講:“人的生活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方式是像草一樣活著, 你盡管活著,每年還在成長, 但是你畢竟是一棵草, 你吸收雨露陽光, 但是長不大。人們可以踩過你, 但是人們不會因為你的痛苦,而他產生痛苦; 人們不會因為你被踩了,而來憐憫你, 因為人們本身就沒有看到你。所以我們每一個人, 都應該像樹一樣的成長, 即使我們現在什么都不是, 但是只要你有樹的種子, 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間, 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 自己成長起來。 當你長成參天大樹以后, 遙遠的地方,人們就能看到你; 走近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色。”
我承認很多人通過努力和奮斗成就了一番事業,但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是很多人不缺上進、不缺執著、不缺努力,但仍然沒能成功。有些人說因為他不夠努力不夠執著不夠堅持,或許這說得有些道理,但是我想說的是,草注定是草,他是不能夠長成參天大樹的,基因決定了草只能長成那樣,當草有了長成樹的愿望的時候,他也不能長到像樹一樣的偉岸,他只能活出草的頑強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他只能在平凡中像草一樣被人們遺忘,像塵埃一樣被世人看不見。
雖然有時候我們努力了并不一定能夠成功,但是不努力是一定不會成功的。無論成功與否或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有一顆上進的心和堅持奮斗的那份執著,到最后你能發自內心感到無悔于青春無悔于人生,我認為即便是一顆草,那你也是一顆笑傲草叢里的那顆最特別的草,在人生的舞臺上笑對春風,自強而不息。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保持一顆上進的心,在人生的旅程中永不懈怠、永不停歇、奮斗不止,這樣即便沒有到達人生金字塔的頂端,即便沒有長成參天大樹,你的生命也會因為你的奮斗和努力而綻放光彩,你也能看到人生中那道屬于你自己的亮麗風景。
俞敏洪名人演講讀后感(篇3)
對《中國合伙人》的最初印象,是對地鐵站燈箱廣告的每次走過的一瞥,心里想“這三人誰呀”有一次最終忍不住湊上前去仔細研究,哦!竟然是黃曉明、鄧超、佟大為。電影的宣傳海報徹底顛覆了以往他們帥氣、陽光的形象,“三架眼鏡”讓人咋一看還真沒認出來他們是誰。
《中國合伙人》是一部具有時代特色的創業者的故事,故事背景的時間跨度是從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至今,片中人物的經歷是以中國的創業傳奇人物們為原型塑造的。且不論片中那輕喜劇型的對白,還是他們三人的造型,使原本艱辛的創業過程充滿著歡樂元素,使人不禁莞爾。
在這部影片中,我覺得最閃亮的就是臺詞、對白:“我不明白成功的公式,可是我明白當你在夢想的前進的道路上感到了曲折,那么你已經走在了成功的筆直的大道上”,“你僅有在紐交所敲鐘的時候,才會開始得到他們的尊重”,我想成功的動力有很多種,但你是否找到了適合于你的前進動力奮斗沒有了目標將會使人迷茫、不知所措。所以,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將決定了你的前進方向。思路決定出路,這是這部電影中人物創業的最根本的出發點。
俞敏洪名人演講讀后感(篇4)
感覺俞老師是一個幽默風趣又勤奮執著,特別有奉獻精神的人。他成功的經歷讓我明白,不是只有天才才能成功,任何事情都不是憑空取得的,是靠自己爭取的。
特別是他在講北大給他的意義的時候,在講北大校園北大學子的時候,感覺北大是崇高而又偉大的,是真正學子的天堂,真正歷練人的地方。更讓我明白,大學時成功的開始而不是結束。我們之前的學習全是按著家長老師的意思去做的,大學才是我們真正自主學習,培養目標的地方。如果在大學里沒有把握好時間,庸庸碌碌,那么未來將是一片瑣碎。雖然我們不是北大學子,但我們同樣是經過高考選報上來的。可能我們之前做的不夠好,但之后的路是漫長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我們同樣要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大學的學習中去,用我們青春的活力去開創美好的未來!
知道俞老師當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的北大,讓我很震驚——這是一種多么堅強的毅力啊!就像他說的那樣“你們五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十年。你們十年干成的事情,我干二十年。你們二十年干成的事情,我干四十年。''可以想象當年俞老師坐在班里的時候,他是下了多大的決心,他的目標多么堅定。他一定是每天都像高考那樣,全身心的投入,為了北大而不懈努力!這就是他的能力——持續不斷的努力。我覺得我們就需要這樣的能力,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尤其是在大學里——這個格外開放的場所。沒有人要求你必須去干什么,只有自己努力!要想在大學里學有所成,靠的就是這種毅力。當然,這種毅力不是一兩天就能煉成的,需要長期的磨練。因此,需要我們堅持,堅持才會勝利!
俞老師說的成就自己人生的兩樣東西——理想和良心。我認為可能還需要信念等。但這兩樣東西確實是不能少。也許我們以前是庸庸碌碌,沒有理想,可是現在再沒有的話,真可就前途渺茫了。想以前的名人異士,哪個不是早早的定下理想,才成就了一番大業。不用去舉許多例子,單說我們這些大學生。從五歲就開始上學,一直到現在,經過層層選拔越上越高。我們的思想已經到達了一個高度,一個可以對這個世界有獨特看法的高度。因此,我們不能像那些中途輟學甚至沒上過學的人那樣隨波逐流。“歷史賦予了我們責任,我們就應該承擔起來。”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樹立理想,堅定信念。我們還要有良心,也就是要有道德。我覺得俞老師做的很好。我佩服他的就是他對室友那種無私的不怕吃虧的精神。自己吃點虧沒什么,都是親人朋友。如果在親人朋友面前也斤斤計較,那就太失敗了。道德,文明其實離我們很近,它可能是舉手的高度,可能是一張紙的厚度,也可能是一只手的力度。所以。我們要盡自己所能,做一些有道德有良心的事。
成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或許離我們有點遙遠。然而,從現在做起,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就會離目標越來越近。俞老師給了我深深的啟迪,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一定要像俞老師那樣成為一個有功之士!
俞敏洪名人演講讀后感(篇5)
我一直不太喜歡看電影,總認為電影的節奏太快,我的思維跟不上,所以總是把電影拒之門外,直到那天無意間看了《中國合伙人》的宣傳海報,三大“帥鍋”裝扮得極為特別的造型引起了我的興趣,在網上搜索著看了一遍,有點意思,有些地方沒看明白,于是乎,又看了一遍。后來想想,之所以會這樣,都源于片中很多觸動人心的地方。
影片的背景是從1980年代到21世紀,在新中國這30年間大變革背景下,三大“帥鍋”為改變自身命運,最終實現“中國式夢想”的故事。更可以形容為這部影片是在這激蕩三十年中關于一個土鱉,一個知識分子,還有一個浪漫騎士的“中國式成功”故事。
孟曉駿、王陽和成東青是那個時代下最典型的身影。他們中,一個是自視甚高、鋒芒畢露的海歸后代;一個是醉心詩詞、風流倜儻的浪漫騎士;一個是不修邊幅、默默無聞的一大土鱉。正是這樣各走極端、格格不入的三個人,在偶然之中建立起了友誼,并創下一段“神話”故事。無論是最初的合伙還是最后的分歧,片中最動人情感是友情。片中三人的友情面臨著重重考驗,包括1999年南斯拉夫中國大使館被北約軍機轟炸、還有ETS美國普林斯出版社控告新夢想侵犯版權,又把三子再次凝聚起來,共同面對新夢想的困境。時間是個好東西,它能讓曾經熱烈的感情變得冷靜,也能讓熱血的友情變得相濡以沫:你失意了給你唱《海闊天空》,你迷茫了聽你唱《外面的世界》,不管世界怎么變,我們失敗了還是成功了都一起唱《光陰的故事》。
這也是一段關于青春的“血淚史”,三名主人公所代表的是所有年青人都可能有過的經歷。這部影片不僅帶領觀眾回顧了青春的“血淚史”,更讓觀者找到了同故事情節中種.種青春挫折上的共鳴。 三個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觀,不同的生活、情感遭遇,都有讓每一位觀者或多或少地從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曾經或正在經歷的青春,誰都有過沒落的時候,誰都有過愛戀的傷痛,日常生活中所能遭遇的挫折,在片中這三個人物的身上都有著相應的折射,于是在他們的故事里找到了那份久違的共鳴而被震撼。
在這部影片中,我覺得更出彩的還有一些經典的臺詞:“什么是夢想,夢想就是讓你感到堅持就是一種幸福的東西”,“我們只有在失敗中尋找勝利,在絕望中尋求希望”。我還很喜歡片中美國老太太的話 You are young, you can go far away from here, she will get stuck here。是的,在我們的人生路上只有堅持住了,那些過往的傷痛才會成為閃閃發亮的光點!還有那句最戳人心窩的“如果皺紋最終會刻到你的額頭上,那就別讓它爬到你的心上。”我們現實中總是讓太多太多的人被挫折擊潰,于是忘記了曾經的夢想。然而夢想是最不該放棄的,即使生活磨平了你的棱角,但不要讓它磨滅你的靈魂。
《中國合伙人》確實是一部讓50后深思,讓60后動容,讓70后震顫,讓80后楷模,讓90后啟迪的勵志傳奇大片。看完這部片子,有了一種“想去做點啥”的沖動,讓沉寂的心突然有了活力。
整部片子,細細品來,不難發現它更還原了一個“中國夢”的實現過程:甘為人下的謙卑態度、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趨利避害的實用主義原則、以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終于換得揚眉吐氣、衣錦還鄉的成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將決定了你的前進方向,思路決定出路,這是這部電影中人物創業的最根本的出發點。
是的,夢想需要堅持,所以不論你是土鱉、是憤青還是海龜,都應該像電影里的主人公一樣去做夢、尋夢、追夢、圓夢,讓我們一個個小夢支撐起我們的中國夢,這樣我們的中國夢才能更快更好地實現!
俞敏洪名人演講讀后感(篇6)
青春與夢想,創業與奮斗,傷感與懷舊,愛情與友誼,喜怒哀樂,聚散離合,每一個元素你都能在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中找到,每一個元素都有可能成為觸動你感情之弦的撥片。無需拿它和《致青春》做比,青春歲月盡管波瀾壯闊,卻如曇花一現般湮沒在終將成人化的價值觀中;無需管它是否是中國版《社交網絡》,我更看中的是它如何在中國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更不用去關注它的故事原型是否來自現實,因為藝術本身就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你只需要把你的心弦交給電影,讓它帶你去尋找可以觸動它的那些對白和場景。
三個合伙人,一個土鱉、一個精英知識分子、一個浪漫騎士,三個各走極端的人在同一所大學碰撞出了非一般的友誼。
按理說,后面兩種人是最有可能實現他們抱負的,但最后成功的掌舵者不是那個自信爆棚的精英海歸孟曉駿,也不是那個外表俊朗泡到美國妞兒的浪漫詩人王陽,卻恰恰是那個農村出身自卑懦弱的土鱉成冬青。
成冬青是一個出身農村,腦子還不靈光的一個“土鱉”形象,沒有出眾的外表,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內心深處有隱隱的自卑感。雖然沒見過世面,但是男人的審美卻是與生俱來的。成冬青邂逅“女神”蘇梅,開始了“李雷和韓梅梅”的愛情故事。成冬青的愛情故事用他自己的話說“她在出國前一晚,把我給睡了”。這段愛情鑄成了成冬青心頭的念念不忘,卻不曾回響。蘇梅嫁人了,嫁的卻不是成冬青。
“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開始就害怕失敗。”成冬青當初在給他寥寥無幾的學生講這句話時,眼神里閃著一道從未有過的光。“不再是舊日熟悉的我有著舊日狂熱的夢,也不是舊日熟悉的你有著依然的笑容,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就在那多愁善感的初次回憶的青春。”就像羅大佑歌聲里唱的,當年掛在嘴邊那個狂熱的夢,多數人在時光的洪流中遺失了。但是那個“2b青年”成冬青卻將夢想描述成堅持并讓他感到幸福的東西。
如果皺紋最終會刻到你的額頭上,那就別讓它爬到你的心上。即便你沒有經歷過這一切,但依然會為這三個男人的夢想叫好。即便三個合伙人的英語發音實在是很“屌絲”,但依舊不會阻礙青春能量的迸發。即便有《致青春》在前,但看完《中國合伙人》后還是覺得這才叫真正的致青春。因為青春不是帥哥美女的專屬,不是一代人的專屬。青春,屬于每個人。哪怕你是個二愣子,哪怕你是個純屌絲,哪怕我就是不愛背單詞。
俞敏洪名人演講讀后感(篇7)
我們很少去定位自己生命的高度與強度,很少去無怒無悔地位了生命中某個理想而奮斗,很少去理解在奮斗中所遇到的艱難困苦只是走出人生的沙漠的必要考驗。
人常常被自己的習慣和天性害死,卻根本就不知道錯在哪里,常常能夠清楚地看到別人的錯誤,卻永遠找不出自己的弱點,常常為了避免重蹈覆轍,結果卻陷入了另一個更致命的錯誤之中。
只有勇敢地獨闖世界,經歷風雨,我們才會真正成長起來。
只有當我們歷經風雨后依然能保持彩虹般的心情時,只有當我們即使被碾作泥土依然能為鮮花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時,只有當我們屢遭磨難依然堅信塵世就是我們今生的天堂時,只有當我們已經擁有了“是非成敗轉頭空------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的曠達襟懷時,我們才有資格說,我們已經開始理解為什么要到這個世界上走一遭了。
人生漫漫,我們到處尋找幸福,但到頭來發現幸福其實就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我們常常因為沒有更好的前程而絕望,為身邊沒有情投意合的朋友和伴侶而痛苦。我們踏遍千山萬水去尋找人生成功的秘訣,最后卻發現成功的秘訣就藏在我們心底。在最絕望的時候,由于缺乏必要的耐心和等待,我們常常把自己拼命努力過的生活打得粉碎,最后以扔進垃圾箱而告終。
生活有時候還是可以擁有完美的,哪怕只是短暫的擁有。
人最致命的局限是智慧的局限,有智慧的人能夠把自己的局限轉化為動力,而缺乏智慧的人則整天為自己的局限煩惱不已,在煩惱中虛度一生。
這個世界不是沒有機會,關鍵在于我們有沒有能力抓住機會。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想當然地去做,得有相關知識和經驗基礎。
世界上的事情經常很容易開始,但卻很難有圓滿的結局。因為圓滿意味著必須走完全程,意味著必須經歷千難萬險,意味著遍體鱗傷也決不放棄,意味著受盡傷害依然心地善良,意味著到達臨界點的時候咬緊牙關繼續抱著疲憊的雙腿向前奔跑,直到最后肉體和精神為了同一個目標合而為一。
我們需要不斷地探索、實踐、學習,遭受失敗和挫折。然后才能明白做人該如何做,做事該如何做,才能學會如何既對得起別人也對的起自己,才能知道有些人為人處事的價值觀和標準是我
們必須永遠堅守,不能放棄的。
土壤也許腐朽,但它可以為植物提供營養;失敗固然可惜,但它可以激發我們的智慧和勇氣,進而創造更多的機會。
當我們面對自己的感情波瀾,能用十年,百年以后的眼光來看待的時候,當我們面對朋友們的缺點和錯誤,能用站在山上看萬家燈火的心態來看待的時候,我們的心胸就會變得更加廣闊,就能像大海一樣,雖然接納了一切流入我們懷抱的是非風雨,卻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一片純凈和蔚藍,同時送給別人一道愜意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