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大暴雨致33人遇難18人失蹤
受臺風“杜蘇芮”影響,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遭遇了特大暴雨災害。8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北京市防汛救災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北京特大暴雨致33人遇難18人失蹤,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北京特大暴雨致33人遇難18人失蹤
北京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夏林茂9日在北京市防汛救災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受臺風“杜蘇芮”影響,7月29日20時至8月2日7時,北京市遭遇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
夏林茂表示,截至8月8日24時,全市因災死亡33人,主要由洪水沖淹、沖塌房屋等原因造成;因搶險救援犧牲5人。還有18人失蹤,其中包括1名搶險救援人員。
暴雨后注意飲食衛生
暴雨過后,由于環境的變化和水源的污染,飲食衛生變得尤為重要。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1. 飲用水:暴雨過后,地面上的污水很可能會混入自來水管道或水源中,導致自來水污染。因此,在暴雨過后,最好不要直接飲用自來水,建議先進行煮沸或消毒處理,或者選擇購買瓶裝水等安全的飲用水。
2. 食品選擇:暴雨過后,由于水源的污染,市場上的蔬菜、水果、肉類等食品也可能受到污染。建議選擇質量可靠的食品,盡量避免食用生食,比如生蔬菜、生肉、生魚等。
3. 食品儲存:暴雨過后,由于環境潮濕,很容易導致食品變質。因此,在儲存食品時,要注意盡量保持干燥,避免食品受潮變質。
4. 飲食環境:暴雨過后,由于環境的變化,蚊蟲、蒼蠅等害蟲數量可能會增加,容易傳播疾病。因此,在飲食時,要注意保持環境的清潔衛生,避免害蟲滋生。
總之,在暴雨過后,飲食衛生非常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現腹瀉、嘔吐等癥狀,應盡快就醫。
暴雨后要注意防范這些傳染病
蹚水之后易發這些皮膚病
暴雨過后防傳染病,特別是痢疾、感染性腹瀉等腸道傳染病,還有皮膚炎癥。
丹毒和淋巴管炎
一般大雨過后,大家蹚水后細菌容易從皮膚毛孔乘虛而入,鉆到淋巴管里,從而引發丹毒和淋巴管炎等。如腳上有破口,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間擦疹、腳足癬
長時間在漬水中浸泡后,皮膚的屏障功能遭到破壞,真菌和細菌便有機可乘,很容易引發間擦疹、腳足癬等皮膚病。
有糖尿病病史的人更需要注意,及時脫離污水環境,擦干腳部,預防真菌和細菌感染。
抽筋、關節炎、風濕病
下雨天很多人會換上涼鞋冒著雨上下班,會用涼水沖腳。但涼水洗腳會使毛孔驟然關閉阻塞,加上肌肉疲勞、緊張度增加,腿腳很容易抽筋,更可能誘發關節炎和風濕病等。
此外,污水中一般多蟲。如果被蟲咬后僅是瘙癢,可以用激素類軟膏來止癢。
暴雨洪災來襲如何應對
個人戶外和城鄉公共區域避險
當視線可及區域出現較強流水,應立即判斷是否已經形成洪澇災害。在判斷出現洪澇災害的情況下,立即進行避險:
尋找穩固的高地
地勢較高的廣場、堅固的多層高層公共建筑2樓以上區域(高于水面)。
避免在橋梁,尤其是河道上的橋梁上避險,因為河道形成洪澇可能會沖垮橋梁。
避免登上河堤等防汛設施,超強洪水有可能沖垮堤防或漫過堤防。
避免進入地鐵、地下涵洞、過街隧道、地下人防工程、地下商街等地下建筑。
避免靠近老舊建筑物。
遠離山坡,降雨量過大可能會造成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不要站在樹下和樹旁,不要靠近廣告牌。
避免駕車出行。暴雨之下,地面情況完全被掩蓋,無法準確判斷積水情況。
盡快離開公共交通設施。暴雨之下,公共交通設施可能中斷,在地下停運的地鐵、在低洼地帶的公交車都非常危險。
如果離開交通工具,最好保持集體行動。
避險過程中一定要遠離電力設施,如高壓線、高壓電塔、變電器等,遠離有供電危險標志的一切物品。
遠離電線和繩索狀的物品。
在無法確保身體和手干燥的情況下,不要碰觸插座、開關等帶電設備。
避免站到露天的高處,避免雷擊。
暴雨災害有哪些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天氣和氣候影響,地理環境和地勢位置等。
中上游和淮河流域暴雨災害天氣和氣候因素是引發暴雨的直接原因。當暴雨發生以后,地理環境成為影響災害發生的重要因素。地理環境包括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江河分布等。我國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既有高原和大山,也有平原、盆地和丘陵。不同的地形對暴雨形成災害的影響是不同的。高原和山地由于其阻擋作用,常常會形成繞流和爬流等,易于引發暴雨。同時,高原和山地在暴雨的作用下,最易誘發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盆地和山間平川地帶一般來說地面坡度較大,沿河多為階梯臺地,排水條件較好,洪水浸淹范圍有限,不致造成重大災害。然而,如果遇到高強度,大范圍的暴雨,尤其是持續性大暴雨,就容易發生大水沒城的嚴重災害。并且,盆地和山間平川地區工農業都比較發達,人口增長迅速,與水爭地的情況日益嚴重,加重了這些地區的暴雨災害脆弱性。平原地區由于其地勢平坦,面積遼闊,較少發生以沖擊性為主的山地災害,而以漫漬型的澇災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