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號景海鵬航天員事跡
事跡材料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跡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你是否在尋找“神舟十六號景海鵬航天員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神舟十六號景海鵬航天員事跡【篇1】
景海鵬:四巡太空再破紀錄
航天員景海鵬將再一次打破由自己保持的飛天紀錄。
5月29日,神舟十六號3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見面,航天老將景海鵬帶領乘組自信從容、步伐鏗鏘地集體亮相。這是景海鵬的第四次飛天之旅,屢次創造中國人飛行次數最高紀錄的他,將再次打破自己的紀錄。
這一次,第三次擔任指令長的景海鵬帶領首次由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組成的神舟十六號任務乘組,執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新階段后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2008年11月6日,被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獲“航天功勛獎章”;2012年10月1日,獲“二級航天功勛獎章”;2016年12月26日,獲“一級航天功勛獎章”;2017年7月28日,獲“八一勛章”;2018年12月18日,獲“改革先鋒”稱號并頒授改革先鋒獎章;2021年11月5日,獲第八屆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范……
一枚枚沉甸甸的勛章背后,正是景海鵬一次次追逐飛天的夢想。他說:“夢想是很重要的大學,夠不著,跳一跳、努努力,就實現了。”毫無疑問,在夢想這所大學里,景海鵬足夠幸福也足夠努力。他說,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會干涸,個人夢只有融入中國夢才更加出彩。
渴望再上一次太空
2012年6月16日,景海鵬作為任務指令長,與戰友劉旺、劉洋駕乘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圓滿完成了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此時,景海鵬成為中國首位兩度飛天的航天員。有人勸他,你已經功成名就,也快到知天命的年紀了,航天事業風險那么大,沒必要再拼了。可他說,作為一名航天員,報效祖國最好的方式就是飛天,只要祖國需要,他會毫不猶豫再上太空。
為了繼續追逐飛天夢想,他自覺和年齡小一輪的年輕戰友們一起學習、一起訓練、一起承受離心機8個G的過載,堅持相同的標準,甚至付出更多的努力,直到成功入選神舟十一號任務乘組,并再次擔任指令長。
2016年10月17日,景海鵬帶領航天員陳冬一起飛向太空,在軌飛行33天。
任務期間還出現了一個插曲,一天凌晨,天地話音通信鏈路突然出現問題,只有視頻沒有聲音。如果問題不能迅速解決,就可能導致任務中止,并緊急返回。緊急時刻,他們一邊按照地面指令迅速開展在軌排查,一邊通過視頻寫字鼓勵地面科研人員:“你們別急,我們挺好。”經過天地共同努力,天地話音系統終于恢復正常。
那一年10月24日,景海鵬還在太空中度過了自己的50歲生日,收到了很多祝福。
任務成功后,景海鵬成為中國首個三巡太空,且飛行時間最長的航天員。
2017年7月28日,景海鵬被中央軍委授予“八一勛章”。同年,他當選_____。10月18日,作為首位“黨代表通道”的代表,記者問他:你已經3次飛天了,下一次還飛不飛?
“我真的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當一回先鋒、再打一次勝仗,讓浩瀚太空再次見證一名航天戰士對黨和人民的絕對忠誠、無限忠誠!”景海鵬回答。
每天有鍛煉標配
距離神舟十一號任務圓滿成功已過去了7年。在這7年中,景海鵬的崗位有過幾次變動,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航天員——出征太空是航天員的主責主業,為國爭光是航天員的初心使命,必須時刻準備、任黨挑選、再立新功。
景海鵬在陸軍某部任職期間,一如既往地保持著學習習慣,隨身攜帶了所有飛行訓練資料,定期和教員進行電話溝通交流,利用周末定期回隊訓練考核。晚上12點前幾乎沒有睡過覺,周末幾乎沒有休息過,而且已經4年都沒有回老家看望年邁的父母。
如果因為其他工作耽誤訓練和課程,景海鵬一定會進行補課和加練。就連出差期間,景海鵬的行李箱里會攜帶一個“秘密武器”——跳繩。
600個俯臥撐、600個仰臥起坐、上千次跳繩成為他每天的標配;70多本手冊指南、成千上萬條指令都已爛熟于心……經過多年的堅持,景海鵬的身體素質和飛行技能依舊優秀。
2022年6月,景海鵬和第三批航天員里的兩名新人組成神舟十六號飛行乘組執行任務,景海鵬第三次擔任指令長。
前兩次擔任指令長時,景海鵬帶領乘組反復練習,不僅做好自己的工作,還精準把握整個程序、每一項實驗以及隊友的每個動作。正是憑著這種“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嚴謹作風,成就了我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和中期在軌駐留任務的圓滿成功。
神舟十六號乘組是個全新組合,首次由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三種類型的航天員組成,三人均是博士。面對兩名比自己小了整20歲、毫無飛行經驗及太空環境體驗的隊友組成的“跨代乘組”,景海鵬深感責任重大。
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安全地把他們帶上天,并安全地把他們帶回來。”
別緊張,天上有我
造船為建站,建站為應用。這是空間站轉入應用與發展新階段的首個飛行乘組。在這次任務中,他們將承擔更艱巨、更繁重、更高精尖的科學實驗。加上空間站長期飛行,一方面考驗的是設施設備的安全性可靠性,另一方面更考驗的是航天員對空間站的維護維修能力。
景海鵬針對這些特點,在訓練過程中重點在操作能力上下功夫。他說,只有地面練到極致,在太空面對風險、面對危險,才能臨危不懼,才能勝似閑庭信步。每次訓練時,拿到操作指南后,他都要求乘組獨立完成整個操作流程后,教員再進行總結和講解。經過這樣的訓練,乘組的操作能力有了質的提升。
既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自主乘組的分析、判斷、決策、處置能力也是景海鵬反復訓練的重點。訓練中,乘組廣泛采取研討式、互動式、交流式的方法,對空間科學試驗、航天員出艙活動、空間站維護維修、長期飛行健康防護,特別是應急與故障處置都進行了精心、精細、精準準備。
他對兩名隊友的飛行品質和飛行細節也著重進行了培養。“要有一顆大心臟”“遇事不慌,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細節決定成敗”“明天即飛天,今天就要作好準備”……這些理念是指令長景海鵬反復給兩位年輕隊友強調的。
經過一年多的朝夕相處和訓練,景海鵬和兩名年輕隊友亦師亦友,非常默契,任何一個表情、動作和眼神,彼此之間都能心領神會。“1+1+1=1”,這也是景海鵬給乘組設定的目標。
他還經常給兩位隊友說:沒關系,別緊張,天上有我!
“我們的期待是,到時候請我們的科研人員端著茶杯、喝著茶,用欣賞的眼光看著我們做實驗,我們天地一起享受飛行、分享成果、共享喜悅。”對這次“太空出差”,景海鵬躊躇滿志。
神舟十六號景海鵬航天員事跡【篇2】
楊家卓村,一個只有200來戶人家的小村子,飛天英雄景海鵬的家就在這里,每當提到自己的成長經歷和今天的成功,景海鵬總會說:“因為我有一個幸福的家”。
1966年出生的景海鵬,因景家的前兩個孩子都先后夭折了,景靠喜、王珍玲夫婦自然是無比的疼愛。為了補貼家用以及三個孩子的學費,景靠喜夫婦把農閑時節都用在了加工掃帚的作業上。一個笤帚的利潤一二毛錢,拉到市里能賣三毛錢,為了多賣些錢,每扎夠100個笤帚,景靠喜和妻子用自行車拉到城里走街串巷叫賣。在外一天舍不得吃一頓飯,攢下的錢供了孩子們上了學。
“日子再苦,也不能耽誤孩子。”在那個困難時期,王珍玲總是千方百計為孩子成才創造條件。景海鵬常年在外,家中的重擔自然都甩在了弟弟景海龍和妹妹景艷芳的身上,但是兩人從來沒有埋怨過當兵的哥哥,而是給予了哥哥最大的理解和支持。2012年春節后,得知兒子可能被定為“神九”的航天員,但遲遲等不到結果。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王珍玲的右眼突然什么看不看見了,先后在運城市兩家醫院住了38天,都沒有效果。無奈之下,景海龍陪著母親來到北京看病。為了不打擾正在封閉訓練哥哥,硬是沒有向哥嫂透露一點風聲,整整18天,一個人在醫院默默陪護。景海龍常說,“哥哥是為國家的航天事業做貢獻,顧的是國家這個大家,而他和妹妹支持哥哥的方式,就是把這個小家照顧好,讓哥哥少為家里分心”。他們覺得,能替哥哥多陪陪父母,讓他安心工作就是一種幸福。
景海鵬從1986年被招收為飛行員后,28年來回家的次數非常少,幾乎對家庭盡不到一點職責。面對這些,母親王珍玲從沒有任何抱怨,一直和丈夫景靠喜努力支持兒子。
在別人看來,有一個航天英雄兒子,王珍玲應是充滿自豪,但是對于一個母親來說,她更多的是擔心和期盼。2008年9月25日,在“神七”的整個發射過程中,景靠喜和王珍玲一直都沒有說任何話,只是把目光牢牢鎖定在了電視屏幕上,只有在人群中爆發出掌聲的時候,老人家懸著的心才終于放下。
20多年來,作為母親的王珍玲即使再想兒子,也沒有主動給兒子打過一次電話,她怕打擾兒子,怕因家里小事影響了兒子的事業。她說:“海鵬首先是國家的兒子,其次才是我的兒子。我就是心里再想,也不能隨便打擾他。”作為景海鵬的父母,他們覺得不給兒子添麻煩,靜靜的等待就是一種無言的幸福。
在景家出了一個航天英雄后,許多人主動向景靠喜和王珍玲和丈夫提供優厚的待遇和更好的生活條件,但是都被二老婉言謝絕了,他們選擇和所有普通的農民一樣,繼續在農田中耕種,繼續著過平凡普通農家人的生活。
家里最熱鬧還是當屬周末,每個周末二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外孫女都會回來陪二老,在外上學的孫子、孫女也常常會給二老打電話,匯報近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幸福在平淡和瑣碎的生活中一直延續著,這個平凡卻不簡單的家庭,在真心付出、無盡牽掛和默默守候中,向我們詮釋著幸福的含義。
神舟十六號景海鵬航天員事跡【篇3】
17日7時30分,搭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成功。而神舟飛船的升空,也牽動著航天員景海鵬家鄉民眾的心弦。
“中國加油!海鵬加油!”17日一早,在景海鵬位于山西省運城市的家中,隨著點火指令下達,數百名當地民眾與景海鵬的親友一起揮舞手中國旗,激動吶喊。許多人不由自主起身站立,場面令人振奮。
事實上,從16日景海鵬將再次執行航天任務的消息傳來時,運城市也隨之進入“航天狀態”。在街頭,每逢問起景海鵬,都有人自豪表示“他是我們運城人!”
在景海鵬的家中,從16日起便有親朋好友從各地趕來祝賀,左鄰右舍也紛紛前來幫忙,掛燈籠、鋪紅毯、插國旗,一片火熱氛圍。而景海鵬的歷次航天經歷也成為人們的熱議話題。
“希望景海鵬能夠順利、圓滿完成任務。他是我們運城人的驕傲。”景海鵬的鄰居王先生早早就過來幫忙,一臉自豪。
景海鵬的表妹郭朝娟在得到消息后,更是第一時間從外地來到景海鵬家中。
“三次了,每次都是家人們一起觀看火箭發射全過程。點火那一刻,眼淚一下就流出來了,非常激動。而等發射成功后,則成了開心的淚水。”郭朝娟說。“在村里,一提我是景海鵬的親戚,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
在景海鵬的母校解州中學,全校師生也一起觀看了火箭發射全過程。期間,加油助威聲此起彼伏。當年從這里走出去的大男孩,已然成為全校學生的偶像。
作為中國第一位三度“飛天”的航天員,景海鵬此次出征再次激發了家鄉民眾的航天熱情和愛國情懷。
“他是這座城市的英雄。”現場,一名中年男士不禁感慨。“運城市是關公故里,而如今,這里又多了一個讓市民為之驕傲的人。”
神舟十六號景海鵬航天員事跡【篇4】
夢想不是一成不變的
景海鵬將軍坦言,自己并不是從小就有藍天飛行夢,從成為籃球主力,到考上大學,再到成為一名飛行員,最后又勵志成為航天員。中學時,他被報刊欄里報紙上的一幅穿著皮夾克飛行員和戰斗機的圖所吸引,正是飛行員張海鵬在飛機出事故后仍安全飛回的英雄事跡點亮了他的藍天飛行夢。
他說,人在不同階段會有大小不同的夢想,而且夢想在不斷變化、不斷修正。我們的夢想往往會被老師、家長等一些社會環境影響,也希望自己的話也能點亮大家的夢想。
一旦確定 一生堅守
有同學問到將軍“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怎樣處理大家和小家的關系?”將軍說,實現的夢想過程中一定不是一帆風順的。1998年1月,成為一名預備航天員后,經過嚴格的八大類幾十個科目的專項訓練,用了5年半的時間從預備轉為正式。
從1998年到2008年,自己用了10年時間完成航天夢,而且這期間請假沒有超過三次,沒有陪父母過過一個春節。無論自己是飛行員,還是航天員,都不是一個稱職的兒子、丈夫以及父親。但是在他心中,身兼國家使命時,再苦再難也要挑戰極限,永不放棄,不愧對于國家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心。其實,我們可以用一句話總結將軍的話,那就是:夢想一旦確定,就用一生堅守。
對于我們,夢想常常如遙不可及的星空。景海鵬將軍囑咐大家:仰望星空時,務必要腳踏實地。
神舟十六號景海鵬航天員事跡【篇5】
如今的東楊家卓村,早已是運城民航機場所在的空港開發區的一部分。因為離機場不遠,海鵬從小就有當飛行員的夢想。
海鵬的父母都還記得,在海鵬的小時候,不遠的鄰村有一個青年人被驗收通過當上了飛行員。在大家都議論此事時,海鵬就非常羨慕。平時一有空,他就想法打聽,想知道一些有關這個鄰村青年的成長故事。
海鵬是在解州中學上的高中。當時的解州中學,不僅是運城地區的重點中學,還是山西省中學里最有名的飛行員培養基地。在高二的時候,海鵬就摸上了招飛行員的程序道道,曾告家里人他想要報考飛行員。到海鵬上高三的時候,保定的十二航校來運城招飛行員。景海鵬就找班主任,要求請假參加第二天的體檢。
在班主任的眼里,景海鵬的學習成績很好,完全能夠考上統招的普通高校。一聽景海鵬要請假體檢,根本就不同意;“說啥都行,驗飛行員體檢就是不準假!”
一直做著上天夢的景海鵬這次沒有聽老師的話。他后來偷偷溜出校門,和學校的其他同學一起相跟著來到運城,參加了體檢。最終,他是3名合格的人員之一。
體檢完之后,知道自己完全合格的景海鵬非常高興,不顧自己剛做完散瞳檢查一時還難以恢復,戴著為保護視力而發的墨鏡,一路步行10多工里,從運城回到東楊家卓的家中。
景靠喜現在還記得當時的情形:“海鵬回到家時,我們還在地里干農活,家門被大鎖鎖著。他就戴著墨鏡跑到地里,告我說他的飛行員體檢過了。我和他媽一時沒有準備,聽了兒子的話還有點發愣。后來明白過來,我和他媽再也無心干活,當下就和扛著鋤頭和兒子回了家。心里真是高興啊。”
體檢通過后,接下來是政審。景海鵬一路綠燈,成為保定的十二航校1986年在運城所招的飛行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