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報先進集體事跡材料
如何擬定申報先進集體事跡材料?事跡材料可以起到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申報先進集體事跡材料(精選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申報先進集體事跡材料【篇1】
幾年來,撫順市民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____,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民生工程為主線、項目推進為抓手,牢記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民政工作宗旨,突出重點,狠抓落實,民政事業整體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為十一五贏得了圓滿結局,也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堅持民政為民,困難群眾切實得到了更多實惠。
撫順市民政局抓住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視民生、關注困難群眾生活的有利時機,努力提高保障水平,使困難群眾真正享受到改革開放和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成果。幾年來,五次提高城市低保標準,月標準由170元提高到330元,增幅達到94.1%;四次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年標準由660元提高到1661元,增幅達到151.7%;四次提高五保供養標準,集中供養年標準由2000元提高到3993元,分散供養年標準由1300提高到2783元,平均增幅達到89%;五次提高在鄉復員軍人生活補助標準,平均由198元提高到640元,增幅達到223.2%。建立門診和住院相結合的醫療救助制度,城鄉困難群眾看病難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啟動城鄉低保邊緣戶救助制度,形成了與城鄉低保相銜接的社會救助體系,使更多的困難群眾受益,有效保障了城鄉貧困群體基本生活。建立醫療保險和資金補助、減免相結合的在鄉復員軍人醫療保障體系,有效解決了在鄉復員軍人看病難問題。建立殯葬救助制度,減輕了困難群眾喪事負擔。五年間,市本級下拔補助資金6600萬元,為農村貧困戶改造危房、災民建房和維修改造10674戶,并投入資金5850余萬元,新建改造農村敬老院37所、五保家園32處,農村低保戶、五保戶的居住條件明顯改善。2007年,我市啟動了愛心助學子〃大學圓夢行動,四年籌集664萬元,救助貧困大學生3496人,實現了貧困大學生都能上得起學的目標。連續五年在全市開展了送溫暖〃獻愛心社會捐助活動,籌集資金5826余萬元,救助困難群眾31萬戶(次)。出臺《關于加強孤兒救助工作的意見》,完善了救助制度,將分散養育孤兒標準提高到450元,集中養育標準提高到700元。目前,我市的救助面越來越大、救助項目越來越多、救助資金越來越高,鞏固了應保盡保成果,保證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水平有所逐步提高。
二、堅持改革創新,民政工作發展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幾年來,撫順市民政局把改革創新作為促進民政工作發展的出發點和著力點,圍繞制約民政工作發展的瓶頸問題,不斷創新工作體制機制,取得了明顯效果。依托社區和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立了愛心呼叫系統,為居家養老、孤寡及獨居老人提供應急求助、日常生活服務和精神慰藉;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建成慈善愛心超市10所,惠及低保家庭近5萬戶。建立城市低保對象民主評議制度,改變了過去申請辦理低保由社區干部說了算的弊端,低保工作的公開、公正、公平程度顯著提升,針對低保問題的投訴件明顯減少。建立貧困精神病人救助制度,解決了群眾反應強烈的貧困精神病人救治難問題,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網絡,創新了救助管理方式,得到省民政廳和國家民政部的重視。建立城鄉社區攜手共建新機制,為我市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摸索出一條寶貴的經驗。
從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大局穩定出發,建立__聯動督辦機制,最大限度地解決群眾的訴求問題,受到省、市的肯定。強化技能培訓,采取政績雙考、擇優錄取、公開摘牌的分配辦法,提高退役士兵有效就業率,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退役士兵安臵機制,保證了退役士兵的穩定。在抓工作機制體制創新的同時,還圍繞民政工作熱點、難點問題,不斷改進民政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在幸福家園項目建設、農村醫療救助、貧困大學生救助、城市社區建設、城市街路標志設臵、文明祭祀、發展基層社會組織、養老院內部管理、軍休干部多樣化服務等十幾個方面實現了突破和發展,市屬3個公墓和市殯儀館經濟收入連續五年突破千萬元大關。特別是在解決我市國辦社會福利機構規模小、設施陳舊,不能適應社會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社會福利需求的突出問題上,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撫順市民政局啟動了幸福家園項目建設,這既是一項民政基礎性工程,也是一項民生工程,幸福家園項目的建成,極大地提升了我市國辦社會福利機構的保障能力。
三、堅持統籌兼顧,民政事業走上協調發展軌道。
應對艱巨復雜的工作任務,撫順市民政局統籌安排、正確處理服務中心工作、應對突發事件、整體推進各項工作全面發展的關系,實現了民政工作協調發展。
一是集中力量完成了市委市政府部署的重點任務。結合市委、市政府棚戶區改造一號工程,我們實施了棚改社區建設工程,三年累計向棚改社區投入1909.4萬元,全市36個棚改社區用房總面積達到2.16萬平方米,平均面積600平方米,全部建成一站式服務大廳,市棚改新區社區建設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結合全市和諧社區(村)創建活動,在全市社區(村)干部中開展了以知民情、辦實事、促和諧為主題的五百家活動,建立了社區(村)__代理員制度,為居民提供了合法的訴求渠道。落實省政府《關于調整60年代精簡退職職工生活待遇標準意見的通知》要求,較好地完成了60年代精簡退職職工待遇落實工作。利用三年時間,投入2562萬元,整合維修烈士陵園19處。
二是全力以赴完成了突發事件的應急任務。
出臺了《撫順市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建立了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領導工作機制和救災工作分級管理動員機制,在近年來的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中,應急反映機制效能得到極大彰顯。先后圓滿完成了市委、市政府部署的抗擊暴風雪、支援汶川和玉樹地震災區、參與奧運安保和7.31洪災等突發、緊急重要任務,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展現了民政工作的力度。三是著力推進各項民政工作的全面發展。注重整體推進,30多項民政業務工作中,每項都有亮點,比如城鄉社區建設、養老服務社會化、文明祭祀、農經協扶貧、城鄉地名標志設臵、彩票發行、發展慈善事業等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并有十幾項工作處于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如養老服務社會化、老齡工作、彩票發行等,體現了我市民政工作的整體發展水平。四是注重民政工作的綜合平衡。通過健全完善農村低保制度、實施農村貧困戶危房改造工程和敬老院改造工程、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等措施,加強了農村民政工作;通過政策、資金向貧困地區和偏遠山區傾斜,支持了困難地區民政事業的發展,增強了民政事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申報先進集體事跡材料【篇2】
市司法局立足“爭當特區司法行政建設排頭兵”的發展理念,緊緊抓住新一輪大開發、大發展的難得歷史機遇,以思想大解放推進新發展,以作風大轉變實現新作為,以全局大動員開創新局面,在全國最大特區塑造了新形象,贏得了新地位,取得了新成績。近年來,市局被評為“全國司法行政系統先進集體”,市被授予“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城市”。市法律援助中心連續兩屆被評為“全國法律援助工作先進單位”。局長等3人分別被評為全國人民調解工作先進個人、全國模范司法所長、全國第三屆法律援助工作先進個人;有6個單位受到全國性先進表彰9次;受到省級表彰的先進集體30個、先進個人35人;中央、省、市等多家新聞媒體網絡專題報道190多次。得到了司法部、省、市等領導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眾的廣泛贊譽。
一、___一道難題,激活司法行政管理機制
(一)創新司法行政管理體制機制。為改變過去那種行政職務低一等,管人管事相脫節,司法行政工作推進難的被動局面,該市積極爭取黨委政府和組織人事編制管理部門支持,推行司法所副科級建制、由區司法局直接管理的新體制,進一步明確了司法所人員編制構成,全部配齊了全市41個鎮(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員;在全市建立了任免司法所長必須征詢區司法局意見、任免區司法局長必須征詢市司法局意見的領導干部任免新機制;在全市將在編在崗的司法所工作人員全部由行業服換著警服,激發了司法行政系統內在活力,為司法行政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使司法行政的管理體制更加順暢。
(二)構建“兩所一院一中心”調解新格局。在全省率先整合基層行政資源,在各鎮(街道)成立了由鎮街道黨委(工委)副書記任主任,鎮街道綜治__辦主任、司法所所長、國土所所長、公安派出所1名副所長任副主任,并配備4名工作人員和1名國土所的工作人員組成的鎮(街)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中心。與市公安局、市檢察院聯合,分別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輕傷害刑事案件和情節較輕治安案件委托人民調解”、“在辦理可適用刑事和解案件引入人民調解”新機制,形成了“兩所一院一中心”聯動調解新格局。
(三)創立了排查調處無縫體系和快速調處機制。為在第一時間掌握矛盾糾紛信息,構筑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無縫”體系,在村(居)委會干部隊伍,征地拆遷、重點建設項目等矛盾多發地域,聯防隊員、出租車司機、店鋪等敏感行業,律師、公證等法律服務隊伍中,廣泛培養發展調解信息員,建立縱網、橫網、群網、流動網“四張搜集矛盾糾紛信息網”,使調解信息的觸角延伸到社會各角落。整合內部資源,建立了第一時間掌握不穩定信息、第一時間開展法制宣傳、第一時間化解矛盾糾紛、第一時間提供法律服務、第一時間教育轉化違法犯罪人員的“五個第一時間”聯動調處機制,為快速調處矛盾糾紛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筑牢一道防線,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和諧
(一)防控與調處結合,有力鈍化社會矛盾糾紛。為減少多發性輕傷害類案件的社會危害度,專門組織全市司法所、派出所“兩所”聯席座談會,研討有效調處方法,鞏固“兩所”聯動調解機制,成功調解委托案件35宗,成功率96%,受到了群眾普遍歡迎,經驗被全省推廣。以各鎮街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中心為平臺,按照“哪里有矛盾糾紛,人民調解就出現在哪里”的原則,分別以“我為和諧做貢獻”、“司法行政大動員,化解糾紛迎大典”為主題,開展農村治安突出問題專項整治、矛盾糾紛大排查大治理大調處專項活動等,采取提前介入、積極防控、有效調處等方式,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同時將法制宣傳、法律援助融入人民調解中,強化預防、化解、教育“三大功能”,最大限度鈍化社會矛盾。自2008年來,開展排查1204次,排查出矛盾糾紛6260宗,成功調處6134宗,成功率97%;防止民轉刑等傷害類案件10宗,涉及11人。
(二)幫教與幫扶結合,有效控制重新違法犯罪率。深化社區矯正工作試點成果,加強基層監外執行工作的組織指導和檢查監督,完善分類矯正、個案矯正、心理矯正、勞動矯正措施,開展社區服刑人員的監管、教育和考核,建立了白龍社區服刑人員教育基地,組織社區服刑人員參加法制教育、思想教育和公益勞動,嚴格執行和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實施幫教安置規范化建設,深入推進和落實及時造冊建檔、及時家訪、及時簽訂幫教責任書、及時進行法制教育、及時制定和落實幫教措施“五個及時”工作機制,通過及時指派幫教人員......
申報先進集體事跡材料【篇3】
農業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涉及內容多、范圍廣、情況復雜、難度大而繁重。鄉認真貫徹落實《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方案》的各項工作細則和有關文件精神要求,認真學習《省第二次農業普查培訓材料》,在縣農業普查辦公室的帶領和指導下,通過全鄉普查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圓滿完成了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各階段工作任務。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崗位責任
根據國務院、省、市方案和有關文件精神要求,鄉于2006年12月成立了以鄉長任組長、分管副鄉長任副組長,各村支部書記為成員的鄉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領導小組,并成立了辦公室。由統計站長任辦公室主任,并選調四名業務精、素質高、責任心強的干部為工作成員,各村也分別成立了以村文書為普查指導員的農業普查隊伍,均抽調了文化水平較高、責任心較強的人員到各村做普查員。20__年12月18日鄉召開了農業普查工作會,全面部署了鄉農業普查工作,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工作目標,制定崗位責任制,鄉普查辦要求參加本次農業普查工作的單位和全體普查人員,要明確各階段及各工作環節的任務、內容和要求,規定了各階段工作完成的時間及其職責范圍,實行定期匯報制度。同時為確保工作質量和數據質量,建立了質量控制制度,實行了目標責任負責制,明確了普查員和普查指導員的各自責任,增強了各級普查人員的工作責任心和積極性,為普查工作的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創造了條件。
二、加大宣傳力度,爭取社會支持
廣泛宣傳是搞好農業普查的基礎。為把這次農業普查工作做實做細,鄉農業普查辦公室制定了相關的宣傳方案,采取多形式的宣傳方式,強化宣傳工作的力度。從農業普查正式啟動后,全鄉共召開各種宣傳動員會3次;出動宣傳車8次,掛臨街橫幅6條,發放《致被調查戶的一封信》、張貼宣傳畫等形式廣泛進行宣傳,在宣傳動員會上,鄉農業普查領導小組組長、鄉人民政府陳祖斌鄉長就全鄉農業普查作了重要講話,將講話內容錄制后通過鄉差轉臺傳達給全鄉老百姓,號召動員全鄉人民積極參與支持這次農業普查,進一步使農業普查宣傳工作真正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有效地調動了廣大普查員的工作熱情,同時也得到了廣大普查戶和社會各界的理解與大力支持。
三、農業普查基礎工作程序化,業務培訓多元化
1、根據縣農普辦的安排,結合本鄉實際,鄉農普辦要求各村認真做好普查區域劃分、普查區域圖繪制,選配好普查員、普查指導員,健全一支高素質的普查隊伍,確保普查工作有序開展。
2、采取多種形式培訓,保證普查工作順利開展。為了保證培訓質量,提高培訓效果,要求授課人員認真吃透《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方案》和《省第二次農業普查培訓材料》內容要求,培訓內容主要圍繞普查方案及實施辦法和細則,具體講解普查表的范圍、內容、指標解釋、審查關系、填表說明及有......
申報先進集體事跡材料【篇4】
新鄭市農技站不斷創新服務機制,擴展服務“三農”平臺,把農業新技術推廣到戶、技術要領推廣到人、良種良法推廣到田。
一、強化農業技術推廣,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面對幾十年不遇氣象干旱,農技站積極投身到抗旱中,把已推廣利用的成熟農業技術整合、集成,組織站員深入到田間地頭,查苗情,指導農民科學抗旱,為實現今年夏糧豐收做出應有的貢獻。最終經過努力,小麥單產增加,全市小麥平均單產333.87公斤,較去年增長2.66%。
同時,結合新鄭實際,緊抓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形成了抗旱保苗、集雨節灌、冬小麥綜合節水、花生節水、種植結構調整節水、抗旱保水劑、覆蓋保墑等10大節水技術模式,通過示范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累計增產糧食2萬噸,提高降水利用率20%。
二、實施高產創建工程,發揮典型帶動作用
20__年,為充分挖掘我市糧食高產潛力,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水平,新鄭市在城關鄉、梨河鎮分別建立了2個高產創建萬畝示范區,面積20700畝,示范區集成了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狠抓小麥精量播種、配方施肥、藥劑拌種、病蟲害統防統治等集成高產高效配套栽培技術措施的落實,促進了大面積均衡增產。城關鄉萬畝高產創建示范方平均畝產達到554.32公斤,創造了新鄭市萬畝成片小麥平均單產歷史最好水平,充分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增產增收效果明顯。
三、增強業務技能培訓,提高實踐指導能力
為了普及農業科普知識,加快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步伐,增強農民實踐操作技能,通過制定小麥、花生高產創建、農作物高效間套示范等新技術推廣工作方案、編寫《小麥高產栽培技術100問》技術教材、召開技術培訓會、種植現場會、印發小麥、花生高產創建技術要點、組織技術人員下鄉咨詢等形式,廣泛開展新技術培訓工作。通過展板展示、現場咨詢、解答農民提問、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和農民群眾面對面技術交流,增強農民科技興農意識,發揮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四、開展糧食作物調查,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
開展糧油作物生產苗情調查,按時為市、省上報調查信息,為政府指導農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組織人員深入到全市13個鄉鎮對涉及到我市種植的小麥、油菜、花生等糧油作物生產情況等認真調查,并及時進行苗情分析。同時,按省、市業務部門要求全力開展糧食生產情況調研。通過開展各種調查,真實掌握我市糧食生產現狀,科學分析存在問題,為當地和上級決策部門發展糧食產業提供決策依據。
五、著力抓好農業信息服務工作
農技站設立專職信息員,負責農技信息采編、上傳,利用網絡平臺推介、宣傳農技工作動態、取得的成果和技術要點,按時上報各類信息,并積極配合新聞媒體宣傳農業技術、先進生產經驗,被鄭州日報、新鄭市政府信息科、新鄭市電視臺等媒體采納多篇,為我市農業生產提供優質信息服務。
申報先進集體事跡材料【篇5】
該集體現有員工10名,平均年齡32歲,其中黨員2人,大專學歷1人,中專學歷7人,是一支充滿朝氣,有著頑強戰斗力的年輕隊伍,出色地完成著上級交給的每一項任務。
一、完善班組管理制度,提高班組管理水平。
以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一直是發電機班堅持的原則,他們從班組的實際出發,充分利用8小時工作時間,把工作做細,做到家。在基本上實現了修理項目、技術資料、整改內容、機械運行檔案、統計報表電腦操作編制后,還不斷探索提高修理及機械操作技術水平的有效機制,休假考核等辦法,并制訂出適合班組各項工作的小制度三十余種:如《發電機班防止機組非計劃停運實施細則》、《獎金分配》、《材料工具管理制度》、《設備管理制度》、《各崗位安全職責》、《發電機班安全文明生產制度》、《發電機班工作匯報制度》、《發電機班定期工作制度》、《發電機班安全職責》、《發電機班反違章措施》、《巡回檢查制度》、《發電機班反違章措施》、《三違處罰制度》、《技術資料管理制度》、《發電機班現場安全設施專責》、《發電機班經濟責任制》、《發電機班核心小組及工作職責》、《發電機班考勤制度》、《發電機班民主管理制度》、《發電機班班組小安規》、《發電機班經濟責任制》、《發電機班設備專責分工》、《發電機班“個人控制差錯”辦法》、《砂輪機使用制度》、《臺鉆使用管理制度》、《行燈變壓器使用管理制度》、《起重機械管理制度》、《發電機班消防管理制度》等等,實現了人員有分工、設備有專責、責任有落實、考核有制度,并結合創建“青年文明號”的要求,進一步促進人員的積極性和加強作業人員的績效管理。班組管理工作得到了全面提高。
二、同心跨越,努力創建型文明和諧班組。
發電機班以創建“學習型文明和諧班組”為目標,制定了創建計劃、活動規劃和班組安全活動計劃,明確了安全責任的劃分,在班組生產工作中,做到了月有計劃,日有安排,每天有記錄,每月有工作總結。并針對本班組所管轄設備的復雜性、薄弱環節多以及各個檢修階段工作的重點,他們一方面研究分析事故預案,及時采取防范措施;一方面加強現場安全管理方面,做到“五個一”即:每天一次的班前班后會、每天一次設備巡回(除春、秋檢和年底大、擴修)、每天一次設備性能匯報會、每星期一次的安全總結會以及每周一次的安全學習。班前會注重實效,由班長認真交代當天的工作任務和安全措施,做到各成員心中有數,根據檢修工作的具體情況、班員當天的精神狀態及技術水平,合理分配人力,保證現場檢修工作安全順利開展。每周對工作中出現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匯總分析,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對危險點的分析,按專業特點和工作性質,明確了控制危險點的做法和措施。嚴格執行“現場檢修工藝卡”、“三級驗收制度”,使現場作業走向規范化、標準化。還定期組織成員進行分析討論,認真總結近幾年來安全工作的實踐經驗,加強了每周五對班員的安全、技術學習和培訓,強化了集體安全意識,牢固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思想。在現場安全管理中,重點落實“三項措施”,嚴格執行危險點分析預控制度,嚴抓從檢修準備到檢修結束的全過程工作成員的安全行為及職責。截止現在,他們還在努力完善“發電機班工作票庫”和“危險點預控卡庫”;通過這一系列的創建活動,全班人員安全意識明顯提高,從根本上杜絕了“三違”現象,保持了該班長周期安全生產記錄,在生產班組年終考評中名列前列。
三、加強崗位練兵,努力提高全員技術水平。
如何使全員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和做到由經驗型向科學型的飛躍,是該班一直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根據企業的發展要求,經過實踐,在企業“人才興企戰略”的大環境中,該班逐步形成了以“學練比”活動為龍頭,以職工培訓(技術問答,考問講解,現場問答)為主要方式,以技術比賽、技能比武為主要內容,采取自學、培訓相結合的辦法提高職工素質。對于自學成材和在各種技能大賽中取得成績的員工給予一定獎勵,培訓費用給予報銷,突出實效。為使培訓機制落到實處,不論工作多忙,都要保證每星期五下午的班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