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偉人的英雄事跡
借助事跡可以很好地體現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以及特定的時代特征;關于世紀偉人的英雄事跡你了解多少?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世紀偉人的英雄事跡五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世紀偉人的英雄事跡(精選篇1)
自從那個載著一腔悲憤的詩人投入狂濤巨浪中,汨羅江就開始以咆哮代替忿怒,以嗚咽代替不平,兩千年,屈原的孤影就在這浮浮沉沉的江水里/飄蕩,游走。
屈原不僅是三峽的第一才子,還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詩人,更是一位滿腔忠誠的愛國先驅,當美政思想懸在高崖,“舉賢授能”倡導不復存在,大統一理想成為夢幻,心中的君王也不再信忠興邦,一個高潔的靈魂在充斥妒忌和詆毀的混濁中越來越孤清寂寞,他知道,他的失落是一個朝代的失敗,是一個國家的悲哀,一部《天問》怎抵那頑固的銅墻鐵壁?
在放逐江南的黑暗日子里,他依然沒有放棄令人無限悲傷的楚國土地,而當秦兵攻破楚都,他的寄托已不能代替那份透徹心扉的絕望。報國無門,千悲萬嘆,于是,公元前二二七年五月初五,他從容地走向汨羅江,沒有什么可以阻止他執著而堅定的腳步,就這樣,他一步步走向洶涌的大江,讓滔滔江水洗去所有的煩惱和污濁,讓靈魂在激蕩中升騰。那是怎樣的心痛和悲壯!也許他知道,汨羅江才是他永遠的港灣和歸途。咆哮的江水和奔涌的熱血一同匯入他的血管,從此,他的血脈奔涌不息,汨羅江水更加清澈而有靈性。
屈原走了,在他的故鄉秭歸,留下了永遠的遺憾,在那個“石頭城”墻上,刻下了永久的傷痕,而這塊曾經寫滿悲憤和蒼涼的土地,卻因這位偉大詩人而成為一方熱土,從此,長江的北岸不再孤寂和茫然。
端午節因屈原而誕生,屈原因寄托了無限懷念和深思的端午節而常存。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包粽子,賽龍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撫慰著一個忠魂。
穿越歲月的河流,多少仁人志士呼喚良知和責任,挽留忠貞和圣潔。智者用深邃的眼睛審視歷史,用沉重的筆墨審閱歷史,把一部殘破的書寫得理性而厚重。
世紀偉人的英雄事跡(精選篇2)
1976年3月24日,英國的軍事家、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間英國武裝部隊杰出的領導人之一,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在他的家中去世,享年88歲。
1887年11月17日,蒙哥馬利出生在倫敦肯寧登區圣馬克教區的一個牧師家庭。少年時他十分頑皮,14歲才正式上學,20歲時考入桑赫斯特英國皇家軍官學校,1908年畢業,被分配到駐印度的部隊中服役,任少尉排長。他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即將結束時任司令部上尉參謀。這段經歷對他一生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回憶說:“到第一次大戰結束時,我已經認清軍事職業是一種終身的研究。”他潛心研究戰爭的科學和實踐,終于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大展雄才。
第一次大戰結束后,蒙哥馬利體會到軍事完全是一種需要畢生精力去探討的學問,但真正理解這種道理的軍官不多。他決心獻身于這種行業。1920年,他正式跨進了參謀大學之門,畢業后參加了愛爾蘭戰爭。幾年的實踐,為蒙哥馬利日后任高級指揮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蒙哥馬利任第三師師長,率部隊赴法國和比利時抗擊德軍,1942年上半年,英軍在遠東戰場上節節敗退,在中東戰場上丟城失地。在這危急關頭,蒙哥馬利被派往北非,出任英國駐北非第8集團軍司令。
蒙哥馬利是一位謹慎從事,善于把戰略、戰術聯系起來考慮的軍事家,他親自制訂了全殲“非洲軍團”的計劃,并認真檢查每項準備工作。這次作戰計劃是要騙過德國將領隆美爾,不讓他發現英軍主動進攻的企圖,具體行動就是在阿拉曼南面佯攻,在北面準備真正的進攻。激戰前夕,隆美爾加強了對英軍陣地的空中偵察,蒙哥馬利指揮第8集團軍的坦克部隊,在一夜之間將所有的戰車轉移出集結地,換上了逼真的假目標,英軍的-做得十分出色,騙過了有“沙漠之狐”之稱的隆美爾。阿拉曼決戰始于1942年10月23日深夜,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銳不可當,勢如破竹,用十幾天時間,迫使隆美爾的部隊連續后退600多公里,傷亡慘重。德意軍死傷和被俘5.9萬人,隆美爾的助手馮?托馬將軍和4名意大利將軍也當了俘虜。一度縱橫馳騁于北非的“沙漠之狐”隆美爾遭到了他軍事生涯中第一次慘敗。消息傳到英國,首相丘吉爾下令敲響報捷的鐘聲,阿拉曼大捷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危急局勢,給英國人民一劑強心劑,蒙哥馬利也隨之升遷,翌年榮升英國元帥,并受封阿拉曼子爵。正是因為這場戰役,這位“沙漠之狐”的征服者蒙哥馬利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將領。
蒙哥馬利是陣地戰的高手,有點像“拿破侖的終結者”英國惠靈頓公爵。他對作戰的目的、步調有極清晰的概念,但也容易固守這個概念不知變通。巴頓在西西里戰役中改變計劃,沖向巴勒莫,再回身取墨西拿的即興行動,蒙哥馬利和巴頓易地而處是決做不出來的。因為在他看來,墨西拿才是整個戰役的關鍵。
蒙哥馬利在諾曼底登陸后沒有及時占領卡昂城,而是改為“在卡昂附近回旋”,吸引德軍主力,以便美軍在南翼達成突破。包括巴頓、布萊德雷在內的盟軍將領都說,這是蒙哥馬利為他無能攻占卡昂所找的借口。在當時,即使蒙哥馬利真想占領卡昂,他可能也沒有這個能力。但后來的事實證明,那是他的借口也好,應變計劃也好,確實不失為上乘的變招:德軍主力和全部的裝甲部隊都集中在英軍周圍,從而使美軍在7月份發動“眼鏡蛇”作戰,突破德軍防線,達成了突進。蒙哥馬利是戰略上和陣地戰的高手,連隆美爾也承認這一點。
蒙哥馬利的問題在于他缺乏把突破變為突進的魄力,在這個問題上總是過于謹慎。有時即使有了巨大的優勢,他能突破敵人防線,但不能決定性地消滅敵人,而是把敵人向后推。像阿拉曼戰役以后,和“市場-花園”作戰就是如此。在這一點上,他與朱可夫無法相比。蒙哥馬利長期與巴頓一起作戰,巴頓很看不起蒙哥馬利,還經常罵娘。不過蒙哥馬利對巴頓本人倒沒什么惡意,只是把他們之間的競爭看作是事業上的競爭。
世紀偉人的英雄事跡(精選篇3)
屈原,一個可與日月爭輝的人,一個為國為民的英雄,也是一部悲壯的史詩!
亂世
天地不仁。當春秋戰國天下大亂之時,才人輩出,百家爭鳴。而屈原,就在這么一個戰爭紛紛的年代出生。是上天設計好的命運,還是他自己注定得承受這痛苦:空有一身的理想,卻不能得到施展;一身正氣,卻被小人陷害;一顆愛國之心,卻最終只能看著國家滅亡……然而他在不斷奮斗,奮斗,他堅信自己一定能夠幫助國家興旺起來……
詩
一首離騷,讓天下人知道了帝王權貴的丑陋;一闕天問,喚醒了天下人沉睡的良知;一曲九歌,傳唱了世間一切可傳唱之事。他的詩詞,沒有李白的灑脫,沒有李清照的婉約,沒有辛棄疾的豪放,但正是他那脫俗的詩詞,讓人領略到了語言的精妙。“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土爭先。”我仿佛感受到身穿戰甲手拿武器的戰士,抖落厚重的征塵,把戰友的頭顱擱置頸項的慘烈。這是屈原在悲歌,在祈禱。
愛國英雄
他,懷著報國的理想,帶著滿腹經綸來到政治舞臺。這是英雄展示自己的舞臺。他勵精圖治,大整朝綱,然而,正是他的正直,給他帶來了災禍:蒙受小人禍害,被兩次流放,親友相繼被迫害……但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才造就了這么一位舉世無雙的英雄。
結局
然而,他也是人,即使他有卓越的貢獻,脫俗的才華,還是擺脫不了世俗的結局:他走到汨羅河邊,望著那滔滔的江水,“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蒼涼的聲音刺破了黑夜,彌漫在風雨中。萬聲寂靜,星光早已隱藏起來。夜,更加幽寂;風,更加放肆;雨,更加張狂。屈原抱著一塊石頭,縱身跳到水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聲音,在大地上空,久久盤旋。
這難道就是英雄的結局。
世紀偉人的英雄事跡(精選篇4)
文天祥(1236-1283年),宋末元初人。蒙古族侵略南宋時,他曾率領兵士保衛京城臨安。臨安失守后,他轉移到南方,與各將領抵抗敵人,保衛國家。后來兵敗被俘,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終于壯烈犧牲。
文天祥的時代,正是蒙古族侵略南宋的時代。
1271年,元朝建立,派大軍攻打南宋,臨安危在旦夕。文天祥雖然是個文官,但他認為自己既然是國家的一分子,就應當負起保衛祖國的責任。1275年,他毅然變賣了家產,招兵買馬,購買軍糧。百姓紛紛響應,加入他的抗敵隊伍。
由于元軍勢力強大,文天祥和其他將領抵抗不住,不得不退守臨安。1276年,朝廷派他去和元軍講和,元軍將領反而逼他投降,甚至威脅要把他殺死。文天祥說道:“國家存在,我也存在;國家滅亡,我也滅亡。你們就是把刀、鋸、油鍋放在我面前,我也不怕!”元軍將領拿他沒辦法,只好把他扣留起來,再押送到大都去。
途中,文天祥得到一個船夫的協助,乘機逃脫。他歷經許多艱險,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南方,重新組織抗元救國隊伍,還打了幾次勝仗,收復了一些失地。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戰役中,被元軍俘虜了。元軍主帥勸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絕。1279年,元軍消滅了南宋的殘余部隊。文天祥知道國家滅亡了,傷心欲絕,于是寫下了一首詩,表達他以死報國的決心。這首詩的最后兩句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它的意思是:“自古以來,有哪一個人不會死去呢?死要死得有價值,讓我們把紅心留在史冊上吧!”
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關在地牢里。元朝統治者勸文天祥說:“只要你投降,為我們出力,我們就讓你享盡榮華富貴。”可是,不管他們怎樣威迫利誘,也無法動搖文天祥盡忠報國的決心。
文天祥在地牢里,受盡了折磨。1283年,元朝統治者知道無法逼他投降,就下令把他殺了。文天祥臨死時,朝南方拜了幾拜,沉痛地說:“我報答國家的機會,只能到此了。”
文天祥熱愛自己的國家,寧死不屈,以身殉國,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他的光輝事跡和偉大精神,至今仍然永垂不朽!
世紀偉人的英雄事跡(精選篇5)
“不是英雄,不讀三國,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東漢末年,風云乍起,戰事紛飛。其間,英雄人物濟濟,各地之首領,趁兵荒馬亂之際,就地稱王。于是乎,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百姓哀呼聲,奔走相告聲,泣之慟天,感之撼神。
其有一曹操者,如鶴立雞群,其文思才情之卓越,其文滔武略之出眾,其志向心胸之博大,亦為人嘆為觀止,自慚形穢,姑且其人有如此之膽識,蓋為天子所重用,其鋒芒初露也。
“獨自走下長坂坡,月光太溫柔,曹操不羅嗦,一心要拿荊州。”
后,曹操不甘寄人籬下,繼之“挾天子以令諸侯。”以鎮起義之名,誅袁紹,滅董卓,婦孺皆知。人無完人,曹操亦復如是。公元208年,敗于孫權,劉備,赤壁留下了他的終生難以抹去之痛,自是有統一中原之壯志,無統一中原之能力!悲哉!悲哉!曹操日日掩面嘆息。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兒女情長沒法執著,有誰來煮酒?”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此乃曹操晚年所作,慷慨激昂,其豪情躍然紙上,曹操已晚年,而擁有之才略不次于少時之瀟灑,嗚呼哀哉!怨天尤人。曹操一日不如一日。
“爾虞我詐是三國,說不清對與錯,紛紛擾擾千百年以后,一切又從頭。”
曹操病重,回想一生之輝煌,“煮酒論英雄”仍令其回味悠長。“當今天下,亦你我稱英雄。”一句話,顯出曹操之豪放,自稱英雄,乃顯博大胸懷。當今天下,誰能為英雄?諸葛亮聰敏機智,鞠躬盡瘁,善莫大焉,可稱英雄?卻甘心為人臣子,一生為別人賣命,此人安能稱英雄呼?孫權沉穩安定,可稱英雄?卻無遠慮,亦沒有統一天下之氣勢,此人安能稱英雄乎?
三國出曹操者,才氣及豪情攝人魂。中國自古出英雄,曹操者當之無愧。
自兩千年后,后人為曹者之事跡美其名曰:此人乃真英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