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鴨綠江》完整版觀后感
跨過鴨綠江電影你看了嗎?這場戰役鑄就了抗美援朝的偉大精神,展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革命精神。《跨過鴨綠江》完整版觀后感有哪些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跨過鴨綠江》完整版觀后感,歡迎查閱!
《跨過鴨綠江》完整版觀后感(篇1)
又一部抗美援朝題材電影要與觀眾見面了。
電影《跨過鴨綠江》集結國內戰爭影片頂尖主創團隊,歷經十個月艱辛拍攝制作而成。
受疫情影響,電影市場開工率減少,大制作的戰爭片更是不多見,電影《跨過鴨綠江》在非常時期以文藝服務國家大局,以史為鑒,鼓舞人心。
電影《金剛川》上映之后,抗美援朝題材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新亮點。今年國慶檔,《長津湖》的搶眼表現又將這個題材熱度推向了一個新的高點,近日還登陸了北美院線。
從《金剛川》到《長津湖》,雖然對這場“立國之戰”表現的格局已經升級不少,但基本上還是表現一個有限時空內的戰爭局部。
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跨過鴨綠江》在當下影市稱得上是“獨”一份——它采用全景式、史詩性的手法攝制,時間跨度從戰前國際形勢的快速演變一直到板門店停戰協議的簽署,涉及中朝軍隊對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的整個戰爭過程。
在其他同類影片中,囿于微觀敘事視角,觀眾很難在宏觀層面對故事進行把握,而電影《跨過鴨綠江》剛好將這個短板補上,使人們可以更加全面地感知抗美援朝戰爭的大體脈絡。
其實,抗美援朝題材熱并不是從《金剛川》吹起。在此之前,不少紀錄片一直在對這場戰爭做記錄。
除了《長津湖》熱映后人們經常提到的《冰血長津湖》(),代表性的紀錄片還有《斷刀:朝鮮戰場大逆轉》()、《鐵在燒》()、《刀鋒》()、《熱的雪》()。
《斷刀:朝鮮戰場大逆轉》講述的是志愿軍38軍西線作戰,《鐵在燒》聚焦鐵元阻擊戰,是志愿軍第63軍戰記,《刀鋒》還原了長津湖戰役全貌,是志愿軍第9兵團東線作戰戰史,《熱的雪》則重點解讀了云山戰斗、三所里戰斗、長津湖之戰、鐵原戰斗、上甘嶺戰役和金城戰役六場經典戰例。
毫無例外,這些紀錄片在網上都有著極高的口碑。但在目前的文藝作品中,想找到一部全景式的史詩作品,確實比較困難。
就戰爭片而言,大體分兩個類別。
一種以人物來切入,一般表現的軍隊建制不會超出一個連隊。敘事切口比連隊小,不太像戰場,超出一個連隊,似乎就很難做人物關系了。主流的好萊塢戰爭片敘事多采用這樣的策略。
一種傾向于宏大敘事,對戰爭全貌進行全方位展現,從作戰雙方領導人,到各自將領,以及前線作戰的戰士,長卷推演,氣勢磅礴。這類電影更傾向于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把握戰爭大方向,典型代表作是蘇聯的《解放》,以及中國的《大決戰》。
戰爭片的這兩種分野,不僅代表了兩種文藝美學,也暗含了兩種不同的價值理念。很顯然,《跨過鴨綠江》定位是后一種。
影片不僅具備東西兩線和五次戰役的時空格局,同時展現了突襲戰、防御戰,運動戰,陣地戰和坑道戰等不同特質的多場激烈戰斗。
類似《大決戰》的敘事般高屋建瓴、宏大敘事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以后肯定會有。但毫無疑問,電影《跨過鴨綠江》已經提前跨出了第一步。
《跨過鴨綠江》從彭德懷總司令在板門店停戰協議簽字時的回憶切入,以倒敘的手法講述了這場戰爭的始末。從具體呈現來看,影片的重心放在了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 日的五次戰役。
與別的戰爭片不同,戰場本來就已經是一個相對于日常而言的極端戲劇環境,而朝鮮戰場的環境要更加惡劣。除了應付與美軍在武器裝備上巨大的差距之外,志愿軍還要面對東北亞嚴酷的自然環境,異國作戰的陌生感,以及后勤補給供應能力不足等問題。
在長津湖前線,美陸戰一師史密斯在雪地里一聲槍響之后,萬物俱籟,他們乘直升機飛走之后,雪地里竟然滲出了血跡——原來這是偽裝許久了的楊根思模范連。
第二次戰役之后,彭德懷給中央發了六字電報——“饑無食,寒無衣”。毛澤東吟誦了李白《子夜吳歌·秋歌》中的幾句詩——“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主席對于志愿軍前線戰士的關切與憂心躍然紙上。
而當彭德懷第四次戰役回國向主席報告說起毛岸英的犧牲時,他強忍悲痛,淡淡說出了那句“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在表現毛澤東這一領袖形象時,《跨過鴨綠江》寥寥幾筆,既符合當時的情境,也表現了毛澤東的偉大情懷。
環境,人物,價值觀,這是戰爭片的三要素。除了彭德懷與毛澤東,《跨過鴨綠江》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幾位前線將軍。
例如50軍軍長曾澤生。50軍由遼沈戰役中的起義部隊改編而成,軍長曾澤生一直有塊心病。在第四次戰役中,50軍奉命鎮守漢江一個多月,傷亡慘重,但曾澤生一直沒有向志司提要求,并表示“漢江一戰,終于在兄弟部隊面前抬起頭了”。
曾澤生與他率領的50軍,也側面反映出中國人民志愿軍構成的復雜性,他們都將在戰火中熔煉成“最可愛的人”。
停戰協定簽署后,彭德懷回國站在鴨綠江大橋上回望朝鮮,回望戰爭,在戰場犧牲的楊根思、邱少云、黃繼光、孫占元、牛保才等烈士如英雄譜一樣出現在眼前。彭德懷的耳旁又浮現起毛澤東那句豪邁的話——“和平是贊成的,戰爭也不怕,兩樣都可以干。”
面對愈加復雜的國際格局,通過電影《跨過鴨綠江》來回顧這場立國之戰,以史為鑒,能夠幫助中國人民汲取繼續奮進的力量。
《跨過鴨綠江》完整版觀后感(篇2)
新中國這一仗打出了軍威和國威,奠定了新中國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
新中國成立伊始,面對的是長期戰爭造成的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和各方面極為嚴重的困難。在國家安全受到威脅、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處境危急請求中國出動軍隊進行支援的情況下,以毛澤東主席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毅然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人民軍一起,與世界上大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美軍作戰,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力量,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正氣凜然。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艱難取得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以劣勢裝備進行殊死搏斗,他們冒著攝氏零下30多度的嚴寒,在白雪皚皚的崇山峻嶺中縱橫馳騁、前仆后繼。無數勇士身負重傷后從血泊中爬起來沖向敵人,甚至用自己的身體擋住敵人的槍口,即使戰斗到只剩一人一槍,仍然堅守陣地,頑強地同敵人血戰到底。在反擊敵人的“空中絞殺”中,他們冒著密集的轟炸和嚴密的封鎖,建成了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在“空中拼刺 刀”的勇猛戰斗中,他們搏擊長空,創造了世界空戰的奇跡。他們中涌現出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他們不愧為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不愧為祖國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堅強衛士,無愧于“最可愛的人”的光榮稱號。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打出了中國人民軍隊的國際威望,打出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一掃中國近代歷的屈辱,使中國人民真正地揚眉吐氣,使中國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毛澤東所說:“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美國人沃爾特·赫姆斯在《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停戰談判的帳篷和戰斗前線》一書中這樣評述:“從中國人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所顯示出來的強大攻勢和防御能力中,美國及其盟國已經清楚地看出,共產黨中國已成為一個可怕的敵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由于共產黨中國有取之不盡的人力資源和堅強有力的領導,因此它也在朝鮮戰場上贏得了自己的聲譽,而且看來會成為遠東與西太平洋地區共產黨的領袖。”可以說,是抗美援朝戰爭改變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奠定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進一步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億萬中國人民心中堅強的核心領導地位。中國各族人民堅信,跟著黨走就有希望,聽黨指揮就能勝利。
《跨過鴨綠江》完整版觀后感(篇3)
十月迎來一個重要的紀念日,即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七十一周年。一九五零年,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 軍將戰火燃燒到鴨綠江邊,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國鴨綠江。同朝鮮人民軍并肩作戰,戰勝了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侵略者。
在環境惡劣、條件艱難,敵人強大,我軍弱小的情況下,我軍以中國特有的近戰、夜戰、運動戰、槍林彈雨的戰場,勇敢穿梭,讓敵人驚恐萬分。在重要的戰役打出了萬歲軍38軍。
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之所以取得軍事勝利,其主要原因就是以國際主義、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為主導的政治工作所產生的精神力量,政治優勢成為我軍致勝的戰略優勢。無數先烈、革命前輩們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犧牲、貢獻,英雄事跡可歌可泣。
與許許多多的革命前輩相同,我的父親母親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也參加了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戰爭,保衛和平,抗擊敵人,我為他她們感到驕傲和自豪!永遠懷念他她們!
抗美援朝志愿軍取得的偉大戰果震驚了全世界!抗美援朝是中國的“立國之戰”“立威之戰,”打出了中國的偉大地位和尊嚴,表明了已經強大的起來的新中國絕對不會讓任何一個國家對他進行欺負。
對于新中國來說,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必將永彪史冊,萬古流芳!打敗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狂妄。充分表明,中國人民是不畏強 暴的,有敢打必勝的信心和勇氣,中華民族這種傳統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氣概是我們民族之魂。
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的中國人民使之更加發揚光大。我們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七十周年,就是要大力學習和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繼續發揚全國人民和志愿軍在抗美援朝中表現出來的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
在當今風云變幻的國際環境中,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更要有這種大畏的愛國氣節和英雄氣概。
輝煌的往事不能忘記!獻身的英烈更需緬懷!
讓我們人人都拿起筆,謳歌這支血染戰旗的“萬歲軍”。
讓我們人人都動真情抒發人民心中最可愛的人。
《跨過鴨綠江》完整版觀后感(篇4)
抗美援朝戰事是一場難以忘卻的戰事,是一場戰強敵、驅惡魔的生死大搏斗!是一場百萬中華優秀子孫再次涌現豪邁氣概的英雄贊歌與神圣洗禮!抗美援朝戰事打出了國威!打出了軍威!偉大的抗美援朝戰事是一場偉大的人民戰爭!
我們衷心向中國人民志愿軍全體將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地懷念!中國人民志愿軍全體將士不愧為中華民族最可愛的人。抗美援朝英烈永垂不朽!讓我們懷念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羅盛教、楊連娣、李家發、楊育才、任光華、孫一增等30萬2千7百24名功臣及5953功勛集體。
志愿軍戰士究竟是抱著怎樣的信念沖上戰場的?而我們偉大的毛主席是怎樣下定決心,在建國之初國力極其貧弱、武器裝備極其落后的情況下,即讓小米加步槍的戰士與有先進武器的美國人對抗的?我們的戰士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是如何生存的?
這場戰爭打得驚天地,泣鬼神。一個個奮不顧身、沖鋒陷陣的戰士把敵人打得抱頭鼠竄。這場戰爭打得震五洲,驚四海。中國人的勇敢無畏讓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倒吸一口涼氣!
這是中華民族遭受百年欺辱的大爆發:這是中華雄獅的怒吼:這是一場改變民族命運的賭博:這是一場維護民族尊嚴的決斗!“我們中華民族原有偉大的能力,壓迫愈深,反抗愈烈,蓄之既久,其發必速。
中國需要強大,把那種“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的氣勢傳承下去。和平生活不能銷蝕一個民族的英雄氣概;發展經濟的同時應使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發揚光大。
《跨過鴨綠江》完整版觀后感(篇5)
71年前,解放戰爭剛剛結束,在硝煙消散不久的中國大地上,一支中國人民志愿軍橫跨鴨綠江,向著朝鮮方向進發。毛主席的宣言仿佛還響在士兵們的耳畔:“時間要打多久,我想我們不要做決定。過去是由杜魯門,以后是由艾森豪威爾,或者美國將來的什么總統,由他們去決定。就是說他們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 到完全勝利!”
1950年11月,刺骨的寒風已經在長津湖肆虐,但突然提前的軍令依舊被徹底執行。還穿著夏季單薄衣物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九兵團六連抵達戰場,他們接到了堅守死鷹嶺的任務,而當時朝鮮的氣溫已經降到了零下四十攝氏度。為了完美地完成這項任務,連隊的士兵在天寒地凍中待了一個晚上,甚至不敢生火取暖,怕引起美軍的注意。彼時戰況對我軍不利,伏擊美軍已經是當時能施行的最有效的打擊方式,連隊身上背負的使命十分沉重。戰士們意志堅強,但單薄的夏裝抵擋不了寒風,即便如此,沒有人從戰場中撤退。
第二日,正面戰場打響了,附近的兄弟部隊卻奇怪地發現,執行防守任務的六連沒有開火。他們派遣參謀打探,迎接他們的,卻是戰壕中仍舊保持著戰斗姿勢的一座座冰雕。原來在一夜的堅守中士兵們居然全部凍死,而臨死前,所有人依舊沒有改變自己的姿勢。
時至今日,距離那場戰爭已經過去了71年,鋼鐵鑄造的偉人們走了,但由偉人鑄造的鋼鐵留了下來,繼續庇佑著我們。在即將到來的抗美援朝戰爭71周年紀念日之際,我謹以那些中國英雄們的事跡,來緬懷那場慘烈而偉大的戰爭,和戰爭中犧牲的,最可愛的人們。
現如今炮火早已經離我們遠去,這些事跡被輕飄飄的文字記錄,沒有人能看到這些數字背后的血肉。但我們能在吃飽穿暖,走在高速發展富國強民的道路上,是因為腳下踩著的,是先輩用血澆筑的階梯,頭頂上,是沒有戰火的藍天。“讓那些內外_在我們面前發抖罷,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