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逐夢寫忠誠心得
中共中央宣傳部定于12月17日舉行“飛天逐夢寫忠誠”中外記者見面會,圍繞“飛天逐夢寫忠誠”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飛天逐夢寫忠誠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飛天逐夢寫忠誠心得【篇1】
20年來,我3次入選備份乘組,3次與飛天失之交臂,時至今日,我仍然初心不改、矢志不移,拼搏奮進在飛天路上,時刻準備接受挑選、為國出征。
20年前,我們第一批航天員帶著黨和人民的重托,帶著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在這里一起踏上了叩問蒼穹、筑夢九天的偉大征程。從此,我們開始了緊張艱苦的訓練備戰,不斷挑戰生理和心理的極限,錘煉磨礪飛天的過硬翅膀。,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一飛沖天,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夙愿。當他返回航天城時,我們所有航天員和他緊緊擁抱在一起,每個人都熱淚盈眶、歡呼雀躍。那一刻,民族夢圓的無比喜悅澎湃著胸膛,為國出征的無限渴望也愈發強烈。
為了能夠早日征戰太空,我更加努力地刻苦訓練,主動給自己加壓加碼,提高強度難度,無論再苦再累,總是逼著自己再練一會、再試一次。然而20年里,看著戰友們一次次成功飛天,一次次載譽歸來,既為他們感到高興,也反復追問自己:為什么別人可以飛天,而我不行呢?我的差距在哪里?航天員是我的職業啊,如果沒有機會執行任務,那不是我的失職嗎?
但我深深知道,作為航天員,飛天不是追求個人出名出彩,而是為了民族夢圓。無論能否為國出征,我們都要以備戰不息、追夢不止的行動,給自己一個交代,給家人一個交待,給培養我們的黨、國家和軍隊一個交代。正是懷著這種初心,我們在挫折和壓力面前,永不放棄、執著追夢,向著下一次任務勇敢沖鋒。劉旺14年苦心礪劍才有了“太空穿針”的精彩表現。張曉光15年不懈努力,終于換來15天太空飛行,用“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心血和汗水鋪就了飛天之路。
飛天逐夢寫忠誠心得【篇2】
很多人問過我這樣的問題,作為航天員家屬有什么不同尋常的感受,其實我們也和其他家庭一樣平凡,如果說有不一樣,那就是追夢途中的執著相隨、飛天路上的心魂相伴.
1996年海勝報名參加航天員選拔時,我們已結婚多年,有穩定的生活和可愛的女兒。當時我特別不理解,他當飛行員就讓我天天提心吊膽,選擇航天員職業意味著更大的風險。可是海勝態度非常堅定,那股倔強勁九頭牛都拉不回來。當選拔調研人員上門家訪,要求我表態時,我眼淚刷一下就掉了下來,飛天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做妻子的再不情愿也不能讓丈夫留下人生遺憾啊!到北京后,我真切感受到這個夢想的無窮力量,它像一個大磁鐵一樣吸引著藍天驕子紛紛奔涌而來。那時我們家屬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決不能拖后腿,一定要做他們的堅強后盾。
可當愛人真成了航天員后,學習訓練的那種艱辛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幾十門基礎理論課程一年內要學完,離開校園10多年的他像備戰高考一樣,沒日沒夜地學,家里也成了他的學習室,從客廳到臥室四處堆滿了學習資料,甚至連墻上都貼滿了背記的紙條。訓練的強度也非常大,那段時間他回到家里常常臉色蒼白、疲憊不堪,飯也不想吃,好幾次睡覺連腿都要我幫忙抬到床上。許多訓練科目充滿高風險,每次看到在場外待命的救護車,我都很揪心。我與愛人一樣盼望早日飛天,而當那一天真的來臨,高興和擔憂同時沖擊著我的心房。執行神六任務時,海勝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飛天。發射那天我在電視上看到海勝身著航天服、頂著鵝毛大雪踏上出征路,我的心頓時提到了嗓子眼。火箭順利升空后,我又擔心他在太空能不能適應、吃不吃得飽、會不會凍著。在執行任務的5天里,家里的電視總是24小時開著,我不放過任何一個與“神舟”有關的消息。這短短的5天,成為我人生中最漫長的5天。
作為航天員的家人,最深的感受就是自己深愛的人屬于你,但又不完全屬于你,因為他們把一切都交給了祖國。海勝父親走得早,母親含辛茹苦把他們兄妹六人拉扯大,讓母親晚年享福是他多年的愿望。當了航天員后,海勝回家探望母親的時間少得可憐。神六任務訓練中,母親突發腦溢血住進醫院,海勝聽說后心急如焚,單位給他特批了3天假。他火急火燎地趕回老家,一下子跪在母親的床前,拉著母親的手喊道:“媽,兒子不孝,沒能照顧好您啊。”歸隊那天早上,他一遍又一遍囑咐我照顧好母親。望著海勝遠去的背影,那一刻我深深讀懂了一名航天員舍小家為大家的堅定與執著。
作為航天員家屬,對我們來說,意味著更多的承擔。他們常年封閉式訓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航天員公寓到家屬樓只有不到500米的距離,卻給了我們兩地分居的感覺。我們既要照顧好老人孩子又要料理好家務,還要干好工作,很多壓力與困難只能一個人承擔,我們成了名副其實的“女漢子”。但我們知道,丈夫再忙再累,心里始終惦記這個家。只要回家,他們都搶著干家務,給孩子講浩瀚無垠的宇宙,講星辰璀璨的天河,講中國人飛天的故事。每當這時,我們都能體會到他們的濃濃愛意和細致入微的體貼。
飛天逐夢寫忠誠心得【篇3】
我們航天員經常說,飛天就像打一場戰役,所有人都團結一心、頑強拼殺,只要搶占了高地就是打贏,至于是誰插上旗子并不重要。我們21名航天員大多都當過備份,有的甚至不止一次。神五任務時翟志剛是備份,神六任務時他又一次與飛天無緣,但他兩次都站在戰友身后,微笑著送戰友出征;神七任務選拔時,航天員陳全僅以微小差距落選,他卻說:“不管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我會努力當好‘備份’,讓戰友在天上飛得更高、更踏實。”面對誰上、誰不上,全體航天員首先想到的是任務、是使命、是國家,任務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戰友飛就是我在飛。
目前為止,我們航天員隊伍中已經有5位戰友停航停訓,再也沒有飛天的機會。他們守望信仰,堅守寂寞,一次次落選,一次次準備,十幾年如一日地默默備戰,把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獻給了漫長的等待。他們的等待與神舟飛天的輝煌一起,構成了中國飛天史上最厚重的一頁,讓我們一起來記住他們的名字吧,他們是吳杰、李慶龍、陳全、趙傳東、潘占春。
進軍太空的追夢路上,不僅有我們航天員在奮力奔跑,更有千千萬萬的航天人在默默奉獻。我們大隊至今還珍藏著一封書信,那是神五任務前,500名科技工作者寫給航天員的信,信上這樣寫道:“請相信,五百顆心與你們心連心,五百顆心將與你們一同遨游太空。請放心,我們一定以實際行動兌現我們莊嚴的承諾,確保火箭準確入軌,確保飛船正常飛行,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一代代航天人數十年如一日地奮戰在研制、試驗、發射、測控等各條戰線,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用初心和堅守、用青春和熱血搭起筑夢太空的云梯,這種“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可貴精神,成為我們航天員為祖國出征的不竭動力。
飛天逐夢寫忠誠心得【篇4】
經常有人問我,是不是從小就向往奔月的嫦娥,有著飛天的志向。其實,夢想往往是時代的印記,我小時候曾夢想過當一名公交車售票員,之后又做過醫生夢、科研夢。上飛行學院時,教員給我們講述世界第一位飛上太空的女性——原蘇聯航天員捷列什科娃的故事,深有感慨地說:“中國是嫦娥的故鄉,太空不能沒有中國女性的身影!”從那時起,飛天的向往便印在我的腦海中,是啊,什么時候浩瀚的太空能看到中國女性的身影呢?
,我國開始招收選拔第二批航天員,聽到消息后我毅然報名參加。,當我滿懷憧憬走進航天員大隊時,門口那塊“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標語牌便深深地震撼了我,正是肩負國家和民族的希望與夢想,我們21名航天員集結在這里,踏上了為國出征、追夢九天的奮斗征程。
然而飛天沒有坦途,從天空飛向太空,從優秀的飛行員成為合格的航天員,等待我們的是一場煉獄般的脫胎換骨。我們不僅要重新走進課堂學習基礎理論,還要進行包括體質、心理、航天專業技術等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艱苦訓練,每個科目挑戰的都是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而女航天員的付出往往會更多。記得第一次參加轉椅訓練,剛剛做到5分鐘,突如其來的眩暈惡心瞬間讓我臉色蒼白、滿頭大汗,下來后整整一天吃不下飯。當時教員擔憂地對我說,你離優秀還有差距啊!這對渴望實現夢想的我,無疑是一記響亮的耳光。夢想從來都不會輕輕松松實現,是就此退縮讓夢想化為泡影,還是迎難而上邁過這道坎?我下定決心,拼了!我把訓練時間延長再延長,把休息時間壓縮再壓縮,憑著那么一股子韌勁和狠勁,不斷挑戰更高難度,最終達到了15分鐘的優秀標準。
航天員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之一,截至目前國際上已有20多名航天員在執行任務和訓練時不幸罹難。我剛加入這個集體時,楊利偉就這樣說過:“只要祖國需要,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生還的機會,我也會義無反顧。”正是有了這種大無畏的英雄豪情和血性膽氣,神五任務時,面對火箭低頻振動疊加在人體內臟的強烈共振,楊利偉咬牙堅持,以頑強的意志挺過了難關;神七任務中,翟志剛、劉伯明面對艙門打不開和軌道艙火災警報的緊急情況,以“哪怕回不去,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的堅強決心果敢出艙,把中國人首次行走太空的腳步留在了浩瀚宇宙。
飛天逐夢寫忠誠心得【篇5】
這些天,新聞媒體的廣泛報道,讓航天員這個英雄群體的先進事跡再次傳遍大江南北,立起了新時代楷模和精神標桿,也讓我一次次感悟崇高、感受力量、感到震撼。我常想,奮進的時代呼喚英雄,復興的民族崇尚英雄,闊步邁入新時代的中國人民,更需要與英雄一路同行,汲取砥礪前行的信心、勇氣和力量。回想多年采訪報道航天員群體的點點滴滴,我深深感到:他們一生飛天逐夢,鑄就的是英雄的忠誠。
10月15日,神舟五號首飛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也讓中國航天員這個英雄群體第一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然而,就在楊利偉首飛前的幾個月,世界航天領域接連遭遇重大挫折: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返航時空中爆炸、7名航天員全部遇難;俄羅斯聯盟號飛船返回時偏航400多公里、航天員死里逃生;巴西運載火箭在發射場爆炸、21人喪生……
所有這些,絲毫沒有動搖中國航天員進軍太空的堅定信念,航天員大隊召開的任務動員會,變成了大家的“請戰會”,他們紛紛遞交請戰書,表達對黨忠誠、為國出征的赤誠情懷,寫下了敢上九天攬月的豪邁誓言。任務成功后,我問殊榮加身的楊利偉,首飛之路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沖鋒,火箭轟鳴、天地雷動那一刻,你怕不怕?楊利偉平靜地說:“戰士沖鋒陷陣,生死置之度外,黨一聲令下,還有什么豁不出去的!”望著他堅毅的眼神,那一刻,我讀懂了一名英雄的忠誠。
習近平主席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一次次面對面的采訪,一次次心與心的共鳴,我深刻感受到,英雄的航天員群體把領袖、統帥的偉大號召,銘刻于心、融入血脈,從習近平主席對航天事業的厚望重托中汲取強大動力,從習近平主席對航天員的關懷厚愛中激發豪情壯志,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叩開了中國航天邁向空間站時代的大門,把對黨的無限忠誠鐫刻在浩瀚蒼穹。
飛天逐夢寫忠誠心得【篇6】
有一次出國訪問,遇到一位年過八旬的老華僑,他拉著我們的手激動地說:“你們能飛多高,中國人的頭就能抬多高!”這句話道出了炎黃子孫的共同心聲。我們深知,托舉我們飛上九天的是田間耕作帶著泥土的手,是車間作業長滿老繭的手,是座座營盤緊握鋼槍的手,是實驗室里與儀器設備日夜相伴的手,是億萬中華兒女的手。在天上,我們都有這樣共同的感受:飛船離地球越遠,我們的心與祖國貼得就越近。
常常有人問我:載人航天,人命關天,難道你們就一點都不緊張、不害怕嗎?載人航天雖然充滿風險挑戰,甚至有生命危險,但是送我們飛天的是最好的火箭、最好的飛船,所以我們并不緊張,也沒有什么可害怕的,而是越來越從容、越來越自信、越來越享受這個過程,這正是我國航天技術的創新發展,是航天戰線的卓越追求,給了我們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力量。神五首飛時,火箭在上升段意外出現8赫茲的低頻振動。這立刻引起了科研人員的高度重視,迅速對火箭系統進行反復排查,終于找到了問題癥結,他們付出的艱辛遠遠大于重新組裝一枚火箭。正是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才成功研制出可靠性遠超國際標準的金牌火箭。為了建設好中國人的太空之家,載人航天工程各大系統都鉚足干勁、創新超越,推動每一項技術從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轉變,使我們太空的“家”更加寬敞、更加舒適,功能更加強大。神十一任務期間,我和陳冬實現了多個“首次”:首次機械臂人機協同、首次太空醫學超聲檢查,我們還首次同步收看《新聞聯播》、首次在天上打了一場乒乓球。這一個個“首次”,彰顯的是我國在航天領域的重大創新,凝結的是無數航天人不懈追夢的心血和汗水。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將建成自己的空間站。我們堅信,一個屬于中國人的空間站時代即將到來!
飛天逐夢寫忠誠心得【篇7】
我是家里的獨生女,從當上飛行員那天起,父母就既為我驕傲又為我整天提心吊膽。神九乘組選定后,我瞞著父母說要去酒泉搞聯合訓練,可能一段時間不能聯系,讓他們不要擔心。出發前的那天晚上,我和愛人在航天城院里走了一圈又一圈,兩人都沉默不語。我心中有千言萬語,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最后,我抬起頭對他說:“萬一我真的回不來,你一定要答應我兩件事:第一,替我照顧好爸爸媽媽,他們就我一個女兒;第二,娶一個能顧家的妻子吧,這么多年,沒能給你做一頓像樣的飯菜。”還沒等我說完,他就打斷我:“不,你一定能回來,我等你。”
飛天夢既是航天員的夢,也是全體航天人的夢。為了這個共同的夢想,我們并肩作戰,成了守望相助的一家人。第一批航天員老大哥,將十幾年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教我們如何更好地學習訓練,如何提高特因環境下適應能力,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費俊龍不止一次對我講自信是多么重要,讓我學會了如何調整心態將壓力轉化為動力。第二批的戰友經常陪著我一起跑、一起練,互相交流心得體會,鼓勵我堅持到底永不放棄。神九在軌飛行期間,有一次我和愛人天地通話,他對我說:“你放心飛吧,地面的科研人員都徹夜不眠地堅守在崗位上。”我聽了非常感動,于是在我手冊的空白頁上寫上了“早上好”和“工作人員辛苦了,晚安”的問候語,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和每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舉著問候語向大家表示感謝。我知道,每次飛天任務都凝結著成千上萬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也正是這種同心筑夢、攜手并進的團隊精神,才成就了航天偉業的一次次壯美騰飛!
人生因奮斗而精彩,青春因夢想而美麗。飛天夢就像一朵朵浪花,匯入了中國夢這條奔涌的長河,我們將緊緊擁抱這個美好的新時代,在建設航天強國的偉大事業中書寫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華章。
飛天逐夢寫忠誠心得【篇8】
航天事業是千人一桿箭、萬人一顆星的系統工程。60多年來,從白發蒼蒼的老專家到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從產品研制的科研人員到測試發射的一線官兵,一代代航天人始終不忘報國初心。一切為飛天,全力保成功,凝聚起托舉飛天的磅礴力量,立起了筑夢九天的精神豐碑。位于西北大漠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航天事業的起點,是“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的發源地。每次執行飛行任務前,我們都會走進這里的圣地——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瞻仰長眠在這里的730多位航天英烈。他們用青春和熱血把一發發火箭、一顆顆衛星、一艘艘飛船送上太空,他們用生命之光照亮了中華民族探索星空的漫漫征程。這種為了航天事業甘愿犧牲奉獻一切的精神,早已融入了航天人的靈魂血脈,成為薪火相傳、永志不忘的紅色基因。
黨的十九大描繪了奮進新時代的宏偉藍圖,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仰望星空,探索浩瀚宇宙的神圣使命在激勵我們拼搏奮斗;展望未來,建設航天強國的壯美畫卷在召喚我們續寫榮光。我們一定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勇當先鋒,讓浩瀚太空見證中國航天戰士的無限忠誠。
飛天逐夢寫忠誠心得【篇9】
今年1月5日,是航天員大隊20歲生日。20年來,我們先后6次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一次次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黨和人民褒獎我們是“飛天勇士”“時代楷模”,我們感到無比自豪、無上榮光。去年10月18日,我光榮出席黨的十九大,第一個走上“黨代表通道”,滿懷深情地表達了全體航天員的共同心聲,那就是祖國把我們送上太空,光榮屬于偉大的黨、偉大的祖國、偉大的人民。
1998年,我有幸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和戰友們一起踏上了飛天征程。20年間,我們先后14人次征戰九天,行程達4600多萬公里,繞地球飛了1000多圈:第一次天地往返,楊利偉把中國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第一次出艙行走,翟志剛以自己的一小步、邁出了中華民族的一大步;第一次手控對接,劉旺以漂亮的“太空十環”成功搭建起中國人的太空家園;第一次太空授課,王亞平為廣大青少年播下了科學和夢想的種子;第一次中期駐留,我和陳冬順利叩開了中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一次次勝利出征、一次次巡游蒼穹,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邁得更大、更遠。
當年,“兩彈一星”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今天,載人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見證了我國由大向強的鏗鏘步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引領我們邁上了建設航天強國的新征程,對航天事業寄予厚望重托,對我們全體航天員給予親切關懷:我們忘不了習近平主席親赴西北大漠為我們出征壯行;忘不了習近平主席親自與我們天地通話,讓我們感受到無窮力量;忘不了任務成功后習近平主席親切接見,勉勵我們不斷前行、勇攀高峰;更加忘不了,去年八一前夕,習近平主席簽發通令為航天員大隊記集體一等功,還親自為我頒授“八一勛章”。領袖、統帥的關懷期望,就像陽光雨露一樣滋潤著我們的心田,注入的是無窮的信心和力量,激勵我們向著更深太空不斷進發。
飛天逐夢寫忠誠心得【篇10】
大家從電視上看到的是航天員遨游太空的瀟灑身姿、面對考驗的從容不迫、載譽歸來的自信風采,但成功的背后,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和付出。在我的鏡頭里,記錄下這樣一個個場景:低壓缺氧訓練中,艙內壓力急劇變化,相當于5分鐘內從地面爬升到5000米高空,他們強忍頭暈惡心甚至冒著休克的危險,主動加大訓練強度;模擬失重訓練中,他們身著160多公斤的訓練服,潛入10米深的水下,一次就要訓練三四個小時,每次結束后體重減輕好幾斤,常常累得連筷子都拿不住;超重耐力訓練中,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里,他們要承受8個G的重力加速度,呼吸困難、面部扭曲變形,甚至連鼻涕眼淚都甩了出來。在航天員手邊有一個紅色按鈕,按下它就可以立即暫停,但20年來從未有一個人碰過。
一次,在拍攝離心機訓練中,我清晰地看到劉洋的臉色從微紅、通紅再到煞白,整個五官被擠壓變形,很難與平日里靚麗清秀的她聯系在一起。訓練結束后,劉洋悄悄找到我說:“倪記者,你拍的資料不會在電視上播出吧?能不能別出現我訓練時的鏡頭?我怕爸媽看到后受不了!”……就是這群把國旗繡在胸口、把使命扛在肩頭的鋼鐵戰士,以超常的付出苦心礪劍,以驚人的毅力挑戰極限,一次次扛起為祖國出征太空的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