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創新
觀后感可以將自己觀看后的感受和啟示寫出來,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寫好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創新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創新,方便大家學習。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創新篇1
這是我第一次對電影做一個發自內心的觀后感,內心被深深地打動了。看著俗不可耐的電影名字——<三傻大鬧寶萊塢>,原本對它沒有抱很大的期望,只是吸引我是它的影評高達9。9分,從眾和好奇的心理促使我來一窺究竟。
寶萊塢的電影通常是音樂片。幾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場面。要說的印度電影叫<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毫不意外的擁有唱歌跳舞的場面。“七分共鳴、三分感動、一分搞笑”的電影竟然不能用“十分制”來打分了。以嬉鬧的行為抵抗印度的填鴨式的教育,不禁有了幾分此刻我們讀書的無思考的獲得學位,很有啟發性。主人公的口頭禪“一切順利”鼓舞了朋友,不是因為這句話能夠解決困難,而是因為記住這句話并不斷的告訴自我要有勇氣應對一切。
影片中的哲理與友誼只有自我才能悟出,片子中讓我體會到什么叫喜極而泣,沒有半點壓抑感卻讓人看后懂得去體會和回味人生哲理,不僅僅僅是教育的思考,還有父母、朋友、甚至成功。我們不是為了成功而競爭嗎?我們追求高分、追求名次,學完后連最基本的動手操作都不會,試問如何學以致用,影片中在搶救莫娜生小寶寶而快速的動手自制所要用的工具。主人公蘭徹為了朋友的滑稽事情讓我們在樂中思考什么是朋友?最后的結局自我去看看就明白: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
劇情開始就是覺得搞笑但是越來越覺得這原先是一部這么與我心靈接近的片子。這篇片子定位是喜劇,好像不太準確,個人覺得定位喜劇有點淡化其中的深刻好處,劇情片更像作為在中國教育體系下成長的我們80后,是會對此片產生強烈共鳴的。特此推薦。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創新篇2
這是一所印度的傳統名校,這里檢驗學生的唯一標準只有成績,成績不好就意味著沒有未來。而蘭徹卻不愿意隨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開朗、幽默和智慧影響著周圍的人。他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來教訓野蠻的學長,他用智慧打破了學院墨守成規的傳統教育觀念。最后他成為了印度科學界的一位具有400多項專利的天才科學家,他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三人幫”中的拉加想成為工程師,法罕卻想成為野生動物攝影家,在蘭徹的影響下,他們最終都夢想成真。
影片精神:影片最值得嘉獎的是永不放棄和樂觀的精神。影片不僅有喜劇劇情與歌舞,還有使人奮發的勵志情節。該片講述的是蘭徹對夢想敢于追求、敢于奮進的精神。蘭徹有個口頭語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處的歌舞充分詮釋了這種樂觀心態的關鍵——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們都要用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這樣我們會離成功更近一些。該片還涉及了很多值得深思的社會問題,包括印度的人才流失、學校死記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會分工的單一和就業選擇的匱乏。
該片成功之處還在于它使大家認識到了什么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明顯,蘭徹的兩位好友就是受到了蘭徹先進的'思想影響,才會走上自己的夢想之路,才會走向成功。仔細想想,要是沒有蘭徹,他們倆將會怎樣?這也是在告誡所有交友者:自己要想有好的發展的話,就應該交諍友,與正義的人交朋友。不要與那些思想邪惡、道德敗壞的人交朋友。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一部很有深度教育意義的影片,它所關注的問題包括教育、制度、理想與夢想等問題,還包括友情、愛情與親情,真不愧是獲得如此多獎項的大片!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創新篇3
《三傻大鬧寶萊塢》原名為《3idiots》,這是一部印度題材的影片,一部關于教育題材的影片,很搞笑,但不要以為這就是純粹的喜劇片,影片抨擊的是印度的應試教育,把青年學生迫到自殺問題嚴重、扼殺年輕人的創意以及貧窮問題和社會發達令人與人之間為前途問題而成為奴隸的實況反應出來,發人深醒。可以說,這是一部相當不錯的教育片,比起小時候學校家長組織要求看的影片不知道要強多少倍。
片中主要人物是蘭徹、法涵、萊俱,三個男孩是印度一所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他們從眾多的考生中脫穎而出考上了這所著名的工科院校,每個人身上都承載了家庭太多的希望。蘭徹是花匠的兒子,從小聰明好學,善良調皮,他代替小主人來這里上大學,任務是四年以后為主人拿回一張光宗耀祖的文憑,但是對于傳統的以分數論等級、以分數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滿和抵制,引來了眾多教師的斥責和刁難。法涵是貧困人家的孩子,他來這里上學的目的就是有錢讓爸爸治病、讓媽媽過上好日子、讓姐姐可以有出嫁的嫁妝,由于壓力太重,他膽小而謹慎,學習成績一直墊底。而萊俱喜歡野外動物攝影,由于懼怕父親的權威,選擇了不喜歡的工程專業,學習成績更是倒數。三個年輕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各有自己的無奈,因有緣相逢在一所大學的屋檐下,共同分擔著彼此的憂慮和不幸,笑中有淚,充滿人情味,他們以各種方式排解著內心的壓力和處境,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影片的主角蘭切展現了一系列非傳統教育下所培養出的令人折服人格魅力和知識魅力,他提倡興趣學習,他挑戰傳統教育,挑戰權威,整個影片中他教育了同學,教育了老師,教育了校長,教育了整個教育。他用知識拯救了人的生命,使別人建立了人格,讓別人找到了夢想,同時成就了自己。這些知識是來源書本,但絕不來源于傳統課堂。同時影片讓你更加走進了自我,夢想不再是理想,生活不再是生存,學習不再是分數,人生就是你自己的人生。蘭徹的一句話:“學習就是為了應用”。法函說:“鹽水具有極強的導電性,初二物理知識,我們都學過,只有他會應用。”說出了教育和學習的本質,如果不是為了應用,學習還有什么意義?而目前我們的教育又走到了哪里呢?中國的應試教育,成了孩子論資排輩的依據。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就會決定孩子的一生。害苦了多少孩子啊!
而劇中的院長,總是教育學生們:生活是場比賽,當不了第一名就只能被人踐踏。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下,像蘭徹那樣有創新思想的人總是受到抑制。影片多次描述院長邊由專人刮胡子、邊聽歌劇午睡的一幕,配合著兩個學生的自殺,而他卻無動于衷,對這個體制的諷刺達到了頂峰。
最后結局一段眾學生在學校搶救教授女兒的孩子時更有驚險而不失幽默,表現少年人的創意。結尾的那一幕,蘭切在窮鄉僻壤起學校去教小孩天然工程學。這反璞歸真的意義﹐對比之前的學生在名校的讀書苦況﹐反映政府不應扭曲少年的天性。
這部作品反映的現象和中國有些相似:分數決定一切,中國的創新體制受到各種思想和體制限制、崇拜權威、根據“錢”途決定事業而并非個人興趣、成功的標志是財富和地位。看完后細細咀嚼,你會有很大的收獲。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創新篇4
“三傻”也許你們會認為他們是頭腦簡單的笨蛋。那你就錯了,因為他們都是有自己的夢想,自己的追求,而又重情重義,樂于助人的人。這部電影內容是法罕和拉杜尋找蘭徹的過程中,插敘了他們三個在大學一起生活的難忘時光的故事。
蘭徹是本部片引導我們向上的一個人物,是“三傻”中最出色的一位。他從小就熱愛學習,四年級的時候就已經會做高中的題目。生活中,他敢說敢做,有自己的見解。
他們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他們的樂觀,風趣,多才多藝。他們在澡堂洗澡時,突然沒水了。這是多么無奈,尷尬的事情。如果這件事要放在平常,恐怕人們不是不洗了,就是抱怨著抱怨那的。蘭徹卻想到用消防窗里的水來洗澡。雖然消防窗里的水不是很好,可他們還是洗得很開心,很舒暢,邊洗邊舞。似乎在進行一場精彩絕倫的舞會。他們是洗得那樣的陶醉。他們的載歌載舞給生活增添了多少樂趣。他們這種樂觀的精神,積極地生活態度又有誰能夠做到呢?相比之下,我們的條件絲毫也不比他們差。可是,我們有多少埋怨的心理?其實,我們就是少點開闊的胸襟,少點良好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相信只要擁有樂觀的精神,人生會精彩有趣得多。
除了樂觀這點上讓我受益匪淺之外,還有他們的機智,正義讓我難以忘懷!有一次,蘭徹想讓“消音器”知道死記硬背的后果,就在“消音器”的演講稿中動了手腳。他確信他肯定會一字不落,原模原樣的背下來。果不其然,他的演講是那樣的美妙無比,得意洋洋,自以為是,巴結奉承。結果釀成了大錯,世界在這一刻完全顛倒了……
蘭徹在大學里的種種表現都使我們難以忘懷。他在聽教授講課時從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而是用學過的方法在生活中學以致用。
像蘭徹這樣對學習熱愛,并能夠掌握的種種靈活簡便的方法去運用,去實踐。由此可見,他是多么喜歡學習善于學習啊!他又是多么的肯下功夫!有人或許會說:他靠的是天賦才會有這么高的學問,那你就錯了!還記得“神童”方仲永嗎?他就是有天賦的人,從小沒上過學就會作詩,而且他做的詩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最后,卻因他的父親不讓他學習,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從這兒,我們可以看出學習的天賦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是非常重要。當然,蘭徹的成功也離不開他的父母教育和他本身的努力。
他還有一顆善良,樂于助人的心。不管是與他毫無關系的“毫米”還是為處處擠對他的“病毒”校長的女兒接生,都可以看出。
想想自己,有為學習努力過嗎?有真正享受學習喜愛學習的時候嗎?有想過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后都要自覺學習努力學習嗎?自己是否經常有想過逃避學習的行為?更不要說,有把學習的知識靈活運用嗎?不僅僅是在這方面還是在其他方面,蘭徹所做的比我們要好100倍,甚至1000倍,他身上的種種表現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去體會,去理解,去運用!
我要做一個有眼光,有胸懷,有責任的現代中學生,少些俗氣,少些傻氣,多些靈氣,多些德行的新型農村好少年!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創新篇5
我們現在當代教育方式就像是有人說的教者死教,學者死學,這是最聰明也是最笨的方式。我想到了我看過的一部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可能會有沒有看過的朋友問這名字不就是喜劇片的名字嗎?怎么就和教育掛鉤了。其實我也不清楚為什么會這樣翻譯,這部電影的內容可以算是和名字背道而馳,但是接下來聽我和你說…
影片開始,一架飛機上的一位乘客突然接到了一個電話,然后他聽到了很緊急的事情,他做了一個危險的決定,在飛機剛剛起飛的一會,他突然好像心臟不好捂著心口位置倒在了飛機過道上,在醫務人員快速送去救醫的途中那位乘客突然從輪椅上跳下來舒展筋骨和他們說我現在好多了,原來他是在裝病(現實生活中不可以這樣這是違法的),他在出租車上打通了另外一個朋友的電話。這個裝病的人叫法汗他因為聽到了一個有關重要朋友蘭徹的消息。他接到了朋友拉朱之后朝著印度帝國理工學院開去。到達目的地后卻沒有看見蘭徹,只有和法汗打電話的那個叫查圖爾的人,法汗忍住想打他的沖動,拉朱問查圖爾為什么,他指向墻上的一處痕跡。查圖爾和蘭徹有個十年挑戰比誰更加成功?
到此回憶開始,視線轉入校園,主角之一的法汗出生的第一天就被父親宣布要成為工程師,卻從來沒有人在意他想做什么。第二個主角叫拉朱是一個信教徒期望可以考上好成績,他的家庭條件很差,父親癱瘓在床母親又要工作還要照顧父親,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蘭徹是一個很神奇的人聰明過人還對機械有一股高昂的熱情會靈活變通會應用敢于突破常規去思考,關于他的身世和家庭會在影片里慢慢揭開。查圖爾是一個追求第一的人關于他的家庭沒有細說。
電影全篇下來其實主要講的是主角蘭徹想對印度傳統教育的改變,也展現出了教育的劣根性,讀的死讀教的死教,不懂得變通。蘭徹的演員阿米爾汗也因為他拍的電影而被印度多方攻擊,甚至和父親斷絕關系。總得來說這是一篇很好的教育電影,可能可以讓你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改觀(但是要記住,主角他們再差也還是進入了印度最高學府,可以借鑒不能模仿)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創新篇6
《三傻大鬧寶萊塢》片中的三個主人公——蘭徹、來俱、 主要展示了三位普通印度學生的成長故事。男主角蘭徹是電影的核心角色,他出身貧賤,但天賦過人,在機械學上有極高的天賦,但蘭徹的人格魅力才是這個角色成功的關鍵。 其中有一段是我印象深刻:那是一節機械理論可,當老師問學生什么是機械時,蘭徹在笑,老師便讓他回答,他說機械就是一切省時、省力的東西,比如拉鏈啊等,他說了很多,但是卻比書本上的好理解,但老師并不買賬說:“如果他想及格的話最好按照書上的背”。然后老師又叫了一位同學,這位同學將書上的概念很熟練的背了下來,老師相當滿意,然后由于蘭徹對老師說:“我也只不過是獎復雜的東西簡單化了,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他便被清出了教室,最經典的是回來后他以牙還牙,給老師上了一課,用很長的一句話說了一樣東西:“書”。老師說:“那你為什么不簡單點說呢”?他說:“剛試了,沒用”。這樣讓人感到了他的機智,也讓人反思為什么只有按書上的說才算是對,才能及格,才能算得上是好學生?到底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當一個同學由于壓力,選擇自殺后。蘭徹找到了校長毅然提出了他對學校教育的一些意見,他認為學校應該對真真意義上的成功給一個正確的定義,名次是不代表什么的,他不滿意這種填鴨式和等級式的教育制度 ,結果他遭到了校長的慘罵……他也曾成績墊底,也曾拿過第一,但這對他來說都是虛的,他最看重的活學活用,片中就有很多關于他對知識的活學活用來反抗或是來救人的場面。片中蘭徹達斯有一個招牌動作——用右手砸砸左胸小聲告訴自己“一切順利”——因為有時候心是很脆弱的,它需要我們的安慰來使它變得堅強!蘭徹主張讓人們干自己喜歡干的事情反對逼迫式的學習方式,通過蘭徹在片中的表現總是讓人會產生一系列的反思。
從這部片反思,來看看中國的教育制度:中國的應試教育, 難道還要繼續?教育越改越牛,分數無比重要,90后各類“門”事件層出不窮,這就是教育體系的悲哀,或者,也將是我們民族的悲哀!我們需要的人才呢?“錢學森之問”就是對中國教育的一種質疑!我們 已經經歷高考,我們已沒有那份沖勁。我們干著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的事情,但試問:“有多少人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又有多少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們不一定在找自己喜歡干的事情, 而更多的是在向穩定的高收入走去,我們不可能是開國功臣,可能由于社會的“規矩”和“潛規則”,我們 碌碌無為一生即可。也許真的是這樣:物質越來越豐盛,精神越來越空虛,枷鎖一重又一重。兒時的夢想越來越遠,活著就像行尸走肉。
最后,這部電影觸及到了一些社會現實,就是在學生自殺后蘭徹找校長談話的那次所影射出來的:包括印度的高自殺率、人才流失、學校死記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會分工的單一和就業選擇的匱乏。印度所面對的這些社會問題和中國頗有交集,這也是為什么我這個也曾深切體會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升學壓力的中國觀眾會頗感共鳴。片中最后還有一個場景也是讓人很感動:當蘭徹幫莫納接生了孩子后,一直對蘭徹深惡痛絕的校長“病毒”在暴雨積水中語重心長地勸戒他“你不可能總是對的”。這也是兩方面的改變,校長變了,蘭徹也會更加穩重。影片最后以大團圓結局……(雖然早知道會是這樣,但還是很高興)
希望大家都看看,思考思考……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創新篇7
看完《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心靈倍受震撼,這次一次心靈的洗禮,我從中體會到了該如何面對生活,如何對待學習,如何對待朋友。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理想和目標,但很多人由于家庭等外在因素而不敢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像在已畫好的圈兒中生活。我們要敢于做自己想做的,擺脫掉恐懼,大膽的去挑戰自己應該做而一直沒有勇氣做的事。只要你大膽的邁出第一步,做一次,就會發現其實并沒有那么難,我們要努力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
“生活是場賽跑,跑快點,不然你就被別人踩到”這句話在電影中出現很多次。對于我們在校的學生幾乎每個人都理解這句話,為了實現這句話,我們就是努力學習。但是大家為了考試取得好成績,途徑通常是背定義,背題,又有幾個人去真正理解所學知識的真正含義。我們沒有幾個人能做到像電影中蘭喬說的為將學到新的東西感到激動。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束縛我們思想的觀念,敢于挑戰,敢于創新。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生命的本質在于追求快樂。”而一個人快不快樂完全是由他自己的心態決定的。遇到問題,告訴自己“一切安好”,解決不了問題,也可以給人解決問題的勇氣。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有助于我們在生活中樂觀的面對生活,快樂將成為人生的主旋律。
“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我們要不為單純的追求成功,只為內心對自由的召喚和對優秀的渴望!拋開虛假的生活方式,放下對生活的恐懼;不論發生什么,只要對自己說:“一切安好”,盡力過好當下的每一個片刻!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創新篇8
當我看完這部電影時,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在170分鐘里,竟然包含了這么多關于親情、愛情、友情和其他十分深刻的道理。而身為一個學生,最觸動我的是關于主角蘭徹的教育思想與學習觀念。
在蘭徹所在的帝國工程學院里,教育都是非常標準的“填鴨式”教育。學生在這里是接收知識,而不是學習知識。真正富有創造力,熱愛學習的蘭徹卻遭到了院長與同學的嘲諷與批評。
詞典有寫,“教育,是一種提高人類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優秀的綿羊》一書里說,“教育既不是為解決工程問題存在的,也不是為灌輸大量知識而存在的”;“教育”的拉丁語本意為“激發”。這幾句話應該能很好地讓你理解教育的本意了。
不過,個人認為“填鴨式”教育并不是錯誤本身。相反,事實證明在有些情況下“填鴨式”教學方法其實挺有用的。錯誤的是,創造與應用才是學習本身的意義,而現在許多人卻黑白顛倒,誤以為死記硬背地“填鴨式”才是學習的真道理。才導致了電影中的模范學生“消音器”一樣的學習觀念。
學習,是指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過程。這正對應著蘭徹的一句話:“學習是為了應用”。沒錯的,應用與實踐是生物在學習的本質。
其次說明一下,不僅在學校坐著才是學習,人是在無時無刻都在學習的。關鍵是你學習到的是什么樣的知識,會不會充實到你的人生。以及學習應該是你想學的,也不能有太大的背負感,否則的話就像蘭徹的兩個朋友法罕和拉加大學的時候一樣。
學習應該是快樂的,有趣的,而不是充滿強迫的。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你的學習可以不努力。而有些人覺得知識無用,其實只是學到了應對考試的知識而已。似乎學習在他們這里是極為片面的,是一種工具;還有一些就是根本沒有興趣。學習全面和提高興趣應該是很重要的,為此而努力吧!
不管怎么樣,教育也好,學習也罷,他都應該是對我們整個人生有益的,可以讓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