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鬧寶萊塢影評觀后感
觀后感是觀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將自己的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想知道如何寫出優秀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影評觀后感嗎?這里為大家分享三傻大鬧寶萊塢影評觀后感,快來學習吧!
三傻大鬧寶萊塢影評觀后感篇1
我最喜歡的一位單口相聲表演者叫Russell Peters,他是加拿大第二代印度移民,專長于種族笑話,又善模仿各種族裔的口音,不管是中國人、印度人還是意大利人,他都能找到突出特色予以模仿夸張,在逗得觀眾哈哈大笑之余留下悠遠回味,一邊佩服他觀察細致入微,一邊咂摸各個種族的痼疾毛病。Rusell Peters曾經對印度電影做過夸張總結,幾個主要點跟我印象中的傳統印度歌舞片還真是嚴絲合縫,什么窮小子愛上富家女啊,沖破種姓屏障私奔之類的。其中最搞笑的一點是他說印度片子一定要有歌舞,而且不管什么劇情,一定會突然到達一片鳥不生蛋的曠野,中間一棵孤樹,女主角藏于樹后,隨著音樂的節拍從樹左側突然探出頭來,唱一句,縮回去,再從右探頭,反復幾次,手則作蓮花指翹于頦下,眼珠左顧右盼,迷得追隨她前來的男主角神魂顛倒。
所以,我也是帶著這樣的期盼來觀賞印度電影《三個傻瓜》的。這個大體改編于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果然爆笑,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虛——在每學期42場考試、成績排名張榜公布、競爭激烈乃至自殺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學院”中,竟然出現了個周星馳般不按牌理出牌的問題學生蘭喬(Rancho),他頂撞老師,質疑傳統,完全不把成績當回事,古板校長“病毒”當然要罵蘭喬和兩個追隨他的室友,法蘭(Farhran)與拉杜(Raju)是大傻瓜了。
這個特立獨行的蘭喬有個口頭語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處的歌舞充分詮釋了這種樂天派心態的關鍵——就算不能解決問題,至少可以平復心緒,打敗恐懼,增加直面問題的勇氣。我非常佩服導演拉庫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這段歌舞前后的調度安排,每段超現實的舞蹈暫告一段落后鏡頭都切回故事進程,輕松推進情節發展;整個狂歡結束后再突如其來一個巨大的對比,讓觀眾的情緒從輕松愜意的云端直墜沮喪遺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劇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給本來輕飄飄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對比及深度。寶萊塢的敘事技巧實非虛名。
比起通常的好萊塢喜劇片,《三個傻瓜》幾乎長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層出不窮,種種小片段事無巨細,但卻并不考驗觀眾的耐心。我覺得這跟情節安排的前后呼應及影片整體所維系的“嚴肅的調侃”基調分不開關系。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在介紹拉杜的家庭環境時,畫外音一邊自嘲地說“就像五十年代黑白電影的翻版,狹小昏暗的房間,癱瘓的父親,咳嗽的母親,尚未成婚的姐姐”,一邊自動將畫面飽和度調低,故意弄成黑白老電影的粗糙顆粒質感。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電影就自動彩色轉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還是“病毒電力轉換器”,只要前面有所鋪墊,后面的橋段就必然用到,包括蘭喬所臆想的“騎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覺得影片最值得嘉獎的還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沒有那些調侃與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勵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脫離了現實主義的調子,不會變成義正言辭的空洞鼓噪,要不然,這個純理想主義的空談還真難于自圓其說。人人都知道蘭喬說得極對,卻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現實生活中將處處碰壁。理想面對現實為什么總是撞得粉碎?這可不是簡單歸類為缺乏激情或充滿恐懼便能解釋一切的,更多的時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過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長輩的期許、同儕的壓力、生存的必須、機會的稀缺,天賦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義證明特立獨行者們的悲慘命運;而死記硬背的模范學生“消音器”才是大眾意義上的成功典范。這個“典范”也許毫無人格魅力,缺乏創新精神,充其量只能當個打工皇帝;但在一個貧富分化嚴峻,大部分人尚在為溫飽奮斗的第三世界國家里,不先孕育出適合理想成長的土壤就空談理想的實現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條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礙,披荊斬棘義無反顧地追求理想當然可歌可泣,但這其中必須跨越的灰色地帶可比電影一筆帶過十年的笑談殘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淚斑斑。已經浪漫化了的好萊塢影片《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還得展示主人公帶著年幼的孩子無家可歸,經過睡廁所、吃救濟的低谷才能抓住機遇,終于奔向成功;《三個傻瓜》將一個獨行者的奮斗艱辛干脆忽略,重點完全放在理想主義的理論之上,沒有調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盡管電影終究是一場理想主義的美夢,但它依然觸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會問題,包括印度的高自殺率、人才流失、學校死記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會分工的單一和就業選擇的匱乏。印度所面對的這些社會問題和中國頗有交集,這也是為什么我這個也曾深切體會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升學壓力的中國觀眾會頗感共鳴。影片將近結尾還有一處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對蘭喬深惡痛絕的校長“病毒”在暴雨積水中語重心長地勸戒他“你不可能總是對的”。盡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現實主義的方向,但起碼,這一點懇切的誠實頗為難得。
特立獨行的蘭喬是個只能生活在電影里的虛擬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義的勇氣與執著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葉芝在《當你老了》中所全心熱愛的“朝圣者的靈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終于抱得美人歸,哪怕這一切真的只能是夢。
三傻大鬧寶萊塢影評觀后感篇2
對成功的期望是人的本能,而有多少人追求了卓越呢?追求卓越,成功往往會趕上你!這耐人尋味的一句話,讓我對這部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久久不能忘懷!
悠揚的音樂引出了那華麗的篇章。影片從三個人尋找蘭徹開始,回憶起和蘭徹在一起的大學時光。蘭徹剛進學校時,開始不被重視;而他用巧妙的電學實驗懲罰了學長——那個歧視他的人。蘭徹活學活用,最后成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他和一個同學打賭:看十年后誰的成就大。蘭徹不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靈活地運用身邊各種常識和他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創造發明。而那個同學只知道死啃書本知識。在當時,兩個人的成績不相上下,而十年后,影片以一種極其有趣的方式見證了蘭徹的成功。
這部電影深深地震撼了我。為什么蘭徹會有如此大的成就?應該是永遠追求卓越的精神,往往成功會離你不遠!在所有同學都屈服于學長,點頭哈腰時,蘭徹運用所掌握的電學常識,隔了一道門就電擊了學長;當所有學生都在拘泥于背公式,讀課文時,蘭徹邊做實驗邊理解知識;當同學們都討厭機械學,抱怨沒有好專業時,蘭徹正專心地投入到發動機的試驗運行中……這就是蘭徹的過人之處,他會活學活用,運用各種常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他愛好機械,并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機械。他會用最簡潔的關系來概括齒輪傳動等繁瑣的公式。這些都是他追求卓越的關鍵所在。在此過程中,他收獲了四百多項科學專利,而成功已經悄悄地降臨在他的身上,在他運用的時候,在他理解的時候,在他喜愛的時候,在他追求卓越的時候!
大家都知道不讀死書,不做書呆子。而學習的真正方法是活學活用,學以致用。二戰時期,美國用‘彈指蝦原理’大敗德軍主力潛艇;張衡運用地震波發明了地動儀名揚四海;德國工程師赫爾曼根據同性相斥的原理最早研制了磁懸浮。他們都是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常識等,巧妙應用,為人類發明創造了最用價值的東西。我們也不能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應該像蘭徹那樣,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不懈的追求卓越,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三傻大鬧寶萊塢影評觀后感篇3
對成功的期望是人的本能,而有多少人追求了卓越呢?追求卓越,成功往往會趕上你!這耐人尋味的一句話,讓我對這部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久久不能忘懷!
悠揚的音樂引出了那華麗的篇章。影片從三個人尋找蘭徹開始,回憶起和蘭徹在一起的大學時光。蘭徹剛進學校時,開始不被重視;而他用巧妙的電學實驗懲罰了學長——那個歧視他的人。蘭徹活學活用,最后成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他和一個同學打賭:看十年后誰的成就大。蘭徹不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靈活地運用身邊各種常識和他所掌握的知識進行創造發明。而那個同學只知道死啃書本知識。在當時,兩個人的成績不相上下,而十年后,影片以一種極其有趣的方式見證了蘭徹的成功。
這部電影深深地震撼了我。為什么蘭徹會有如此大的成就?應該是永遠追求卓越的精神,往往成功會離你不遠!在所有同學都屈服于學長,點頭哈腰時,蘭徹運用所掌握的電學常識,隔了一道門就電擊了學長;當所有學生都在拘泥于背公式,讀課文時,蘭徹邊做實驗邊理解知識;當同學們都討厭機械學,抱怨沒有好專業時,蘭徹正專心地投入到發動機的試驗運行中……這就是蘭徹的過人之處,他會活學活用,運用各種常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他愛好機械,并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機械。他會用最簡潔的關系來概括齒輪傳動等繁瑣的公式。這些都是他追求卓越的關鍵所在。在此過程中,他收獲了四百多項科學專利,而成功已經悄悄地降臨在他的身上,在他運用的時候,在他理解的時候,在他喜愛的時候,在他追求卓越的時候!
大家都知道不讀死書,不做書呆子。而學習的真正方法是活學活用,學以致用。二戰時期,美國用‘彈指蝦原理’大敗德軍主力潛艇;張衡運用地震波發明了地動儀名揚四海;德國工程師赫爾曼根據同性相斥的原理最早研制了磁懸浮。他們都是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常識等,巧妙應用,為人類發明創造了最用價值的東西。我們也不能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應該像蘭徹那樣,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不懈的追求卓越,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三傻大鬧寶萊塢影評觀后感篇4
All is well!
口音很重的英語,聽久了,卻能給人會心的微笑。
當我們的導演都在鋪張大場面,玩特技的時候,看看印度,這個一度,甚至現在,都被我們嘲笑的國家,這個落后,貧窮,擁擠的國家,生產出了怎樣的藝術,生產出了怎樣的激動人心的作品。
讓我們看看這部電影頌揚了什么吧,樂觀,努力,積極,熱愛自己所學的,追求自己的夢想,利用一切去排除困難;再讓我們看看這部電影諷刺了什么,呆板,一成不變,應試教育,追逐名利,濫用職權。
為什么我會感觸這么深呢,因為我們的國家,我們親愛的祖國,就像是這部電影里,就是這樣,就是這個熊樣,而且,我還看不到改觀,看不到像這部電影結局那樣的改觀。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部電影也許已經不是一部電影了,而成為了一種宗教。
那么,反過來看,我們來談談印度,他們窮不窮?窮。他們落后不落后?落后。但是,他們擁有希望,始終在變好,他們敢于展示自己的缺陷,認識它,然后才能克服它。然而我們呢,活在我們經濟高速發展的迷夢里,然而這一切都是以污染環境,泯滅人性為代價。活在我們天朝上國的優越感里,妄想著我們稱霸世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每一個人,偽裝自己,欺騙別人,追名逐利,并引以為榮,我們的民族的靈魂去了哪里?我們祖國的博大精神的文化又去了哪里?
弘揚一種正氣,也許并不需要板著臉,擺著高姿態,去教育別人。弘揚一種正氣,也許只需要將這樣一個故事:兩個朋友為了一個朋友去偷試卷,拿回來的時候,那個朋友說:“有的人先教會你正直,然后卻用另外一種方式幫你,我不能作弊,我要憑借我自己的力量,那樣,我失敗了,也無所謂。”然后,三個人會心的微笑。也許,你會說他傻,片名不就叫三個傻瓜嘛,但是,聰明人,我告訴你,我實在是對你恭維不起來。
看看我們的國家都在做什么,地溝油,假雞蛋,毒奶粉,我們考慮的不是通過努力爭取提高自己來超越別人,來獲取利益,而是通過不擇手段來壓低價格,牟取暴利。想想吧,這些東西,都在毒害誰?毒害我們自己,毒害我們自己的民族,毒害我們自己的同胞。然而不僅僅如此,我們還在毒害我們自己的精神,我們自己的靈魂,讓它臣服于利欲熏心,讓它對這一切開始習慣,開始麻木,開始認為理所當然,漸漸的,也許就沒有人來問個為什么了。
我想當一個傻瓜,我想想這部電影里的那三個人一樣,做一個傻瓜。但是,看看我祖國虛偽的面貌,我不得不說,我扭轉不了它,我只能適應它,然而我又不想這樣,所以我也許只能郁郁寡歡,做一個有良知,但是又不斷違背自己良知的偽君子,一直折磨自己,直到死亡。
我要給這部電影滿分,為什么,不是因為它沒有缺點。而是因為它又讓我有了做夢的機會,又讓我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一切都可以改變,并且是變好。
這部電影在談教育,也在談人生,也在談社會。我們就是身處這樣的教育,理想缺失,我們已經沒有了理想,我們每天都聽著別人說:現實點吧,現實點吧,也沒有去想想這個現實,它到底合不合理,它到底對不對。我們就身處這樣的人生,害怕失敗,害怕面對,害怕追逐夢想,被一切的一切所牽絆,無法成長,無法成熟。我們就身處這樣的社會,比你強大的人說做你就做你,沒有商量,強者壓迫弱者,弱者向更弱者揮舞屠刀。
我并不是想揚善除惡,但是起碼,這兩者應該讓我感到平衡。偶爾,我也能夠做做夢,而不至于被人唾棄,被社會淘汰。也許應該讓我看到善,也讓我看到惡,不然,我會善惡不分。
我所納悶的一點是,為什么我們也有同樣的問題,卻沒有誕生出同樣的作品??為什么呢?有關部門,你來告訴我。
是啊,你們肯定把我看成了抱怨社會的落魄學生。恰恰相反,我雖然不是什么大企業家,大富豪,但是我也是高材生,我也在努力奮斗,某種意義上講,我正在走向成功,所以,我沒有抱怨的理由,那我為什么要抱怨。因為,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我們看到魯迅先生的話越來越演變為現實,作為深愛著祖國的公民,我要抱怨,我要不滿,不然,這國家就像是要沉入到無盡的黑暗里,這國家是要付出沉痛的代價的,這個國家的人民是要遭殃的。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真情,什么是朋友,什么是愛情,什么是人生的道理,什么是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去奮斗。“考試有很多,老爸卻只有一個,只要你在,我們就在。”這樣的話,怎能不為之感動。“他就要去你的姐姐了,而且不要嫁妝,他只是愛她。”盡管只是謊言,但是,這樣的話,怎能不為之感動。“在他眼里,世界只是一個標價簽,他跟你結婚,是因為你有利用價值,而不是因為愛。”這樣的話,即使是奪人所愛,也不能不為之感動。
然而每天做夢就夠了嗎?不夠,遠遠不夠,也有奮斗,也有努力。永遠做一個努力的人,去追求卓越。這樣才能夠在因為大雨交通不便的時候,利用一切資源來拯救一個孕婦和她的孩子,才能夠改變人的一切。孩子生下來了,沒有哭聲,一句“All is well”竟然把他喚回來,我承認,也許這有點假了,也許有點過于皆大歡喜了,也許有點不符合一些現實論者,不符合一些悲劇控的審美了,但是,讓我們見到美好的結果,始終懷抱夢想,難道有錯嗎?非得把孩子弄死,然后拍拍我的肩膀,才能說:“這就是現實,年輕人。”裝什么深沉呢,為了裝深沉去扼殺一個生命,我看你們才該醒醒。
也許有人會說,只是個電影,別激動過頭了。是啊,我也不想激動過頭,但是,你來告訴我,我為什么就他媽的就看著印度阿三的電影激動過頭了呢?
落后不要緊,這個世界不公平也不要緊。至少,要給我正直的機會。要給我做好的機會,而不是齷齪的機會。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批判,批判,萊辛告訴我們說知識分子的一個使命就是批判,然后我又想起了明朝的那些舍身的言官。
這部電影,也讓我看到了美好,讓我感覺我的祖國也能夠變好,也能夠面對自己的丑惡,去努力進步,而這一切,都掌握在我們的手中,這一點讓我無比欣慰。
當你垂首泥濘的時候,不妨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說一句:
All is well
三傻大鬧寶萊塢影評觀后感篇5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的故事發生在印度。兩個老朋友拉朱、法漢接到舊時同學查圖爾的電話,稱他們可以見到尋找多年未見的兄弟蘭徹。旅途中,兩個老朋友回憶起5年前在帝國理工大學和蘭徹一起走過的歲月。而電影的主角蘭徹,則是一個在每學期42場考試、競爭激烈乃至自殺率高居不下的“帝國理工”中出現的一個頂撞老師,質疑傳統,完全不把成績當回事,卻年年考取第一的“怪才”。 蘭徹去大學報到的第一天就做了個簡易的導電裝置,捉弄學長,讓大家瞠目結舌,與眾不同的他徹始終靈活學習,不拘小節,不會死記硬背、像完成任務般學習。
故事最后才告訴觀眾,蘭徹真名叫法撒克·望杜。他曾是印度一個富人家的小傭人,從小愛讀書,這個富人決定讓小傭人用自己兒子的名字“蘭徹”去讀書,富人出錢,條件是冒名頂替拿到畢業證書后,小傭人就得消失。畢業典禮之后蘭徹按照最初約定消失并且成為擁有400項專利的大科學家。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在一所學校當老師,用自己的理念去教導學生。
這部電影給了我三個啟示。
其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拉朱曾是害怕失敗的懦夫,“他的求神戒指比手指還多”,而蘭徹說:“你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過好今天?又怎么能專注于學業?”這改變了拉朱。法漢酷愛攝影,卻被逼學習工程,在他萬分糾結時,蘭徹又說:“知道我為什么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知道你的興趣嗎?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說拜拜,跟攝影業結婚,發揮你的才能,想想邁克爾杰克遜的爸爸硬逼他成為拳擊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好的朋友會給我們好的建議。設想如果他倆沒有遇上蘭徹,又會是什么結局呢?
其二,樂觀的心態很重要。蘭徹的口頭禪是“Aal Izz Well”,英文中就是“all is well”——“一切都好”。這句話拯救了法漢和拉朱,還奇跡般地拯救了一個嬰兒。“心很脆弱,你得學會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告訴你的心‘一切都好’。”
其三,朝著夢想努力,追求卓越。“愛我所愛,無怨無悔。”追求的應是自己的興趣所在。掙得少一點,房子小一點,車子小一點,但你會很快樂,會真正幸福。去活出你自己。“有位智者說: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樂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這又是蘭徹告訴我們的。
其實,我們也能從中發現現代教育教育體制的弊端。這種教育,磨滅了人們對新事物的好奇心,還讓學生承受了他們不該承受的壓力。印度是這樣,我想,人口最多的中國應該更是如此。每年總能聽說有學生因為學習的壓力、家長的責問、老師的打擊而選擇了死亡。片中的喬伊就是這樣。“大家都認為這是一起自殺。尸檢報告顯示,死亡原因是窒息死亡,氣管壓力過大。大家都認為他死于頸動脈脈壓過大,那四年來的心理壓力呢?尸檢報告中卻沒有提及。工程師是一群聰明的人,但是他們沒有制造出能測量心理壓力的機器。如果制造出來,大家就都知道這不是自殺而是謀殺。”“我們一入學,校長就告訴我們:杜鵑從來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別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時候他們會怎樣?他們會把其他的蛋從巢里擠出去,競 爭結束了,他們的生命從謀殺開始,這就是大自然——要么競爭,要么死”。我們知道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卻不知道第二個。這是現代的教育體制教我們的。
總之,我覺得影片最值得嘉獎的還是對夢想的敢于追求,敢于奮進,永不放棄,樂觀的精神。不但有那些喜劇劇情與動聽的歌舞,還有使人奮發的勵志。
三傻大鬧寶萊塢影評觀后感篇6
今日,我看了《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印度大學教育喜劇片。看完后,我思緒萬千,仍沉浸在影片感人、搞笑的情節中。我被影片中的的三個年輕人的友誼打動了。蘭徹的口頭禪“一切順利”鼓舞著朋友,告訴他們用勇氣應對一切。
蘭徹、法罕、加拉三個男孩是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他們逐漸認識,成為好朋友,搬到同一間宿舍。他們三個都寄托著別人的期望。蘭徹從小聰明好學,他要幫一個富翁拿到一張光宗耀祖的畢業證書。法罕是個特困生,他想以后賺大錢,讓爸爸有錢治病,讓媽媽過上好日子,讓還未出嫁的姐姐有錢買來嫁妝。加拉喜歡攝影,卻害怕爸爸的權威,選擇了自我不喜歡的工程學業。之后,三個人都有了自我夢想的職業。
每個人都有一種可貴的精神。蘭徹很好學:他六年級就會做初中三年級的題目。法罕很勇敢:他克服了心中的恐懼,成績從全校倒數第一升到了前十名。加拉很有說服力:他說服了爸爸,取得了自我喜歡的職業——攝影。加拉說服爸爸時,讓我感動的話是”爸爸,如果我當了攝影師會怎樣?賺少一點的錢,買小一點的房子,開小一點的車,但我會很幸福,會真正的歡樂。”
我想:以后遇到事情,必須要告訴自我“一切順利”。因為像蘭徹說的一樣:“心是脆弱的,要用安慰使它變得堅強。
三傻大鬧寶萊塢影評觀后感篇7
《三傻大鬧寶萊塢》雖然是一部接近三個小時的長片,我還是一口氣就看完了。或許是長期淫浸于美國大片,我對印度電影并沒有很高的期許,也沒想過這部片子能帶給我感動和思索。待電影完結時,我發現自我已淚流滿面,為了友情,為了人生,為了這部被我誤解的難得一見的好片。
與其說這部電影的線索是尋找蘭徹,毋寧說是尋找生活的真義。查爾圖想要明白的是蘭徹的生活的結果,而我們看重的是蘭徹人生的過程。同在帝國理工大學,在高強競爭壓力之下,當大多數人為了以后的好工作、高工資、豪宅、美女而壓抑、糾結、苦痛時,蘭徹卻為了興趣而快樂地學習著,熱衷于知識的應用,從不在乎金錢和名利。這種達觀和淡薄的態度,猶如一陣清風,吹散了現代社會高壓力的陰霾,引起我們對人生的深沉思索。
“沒人會記住第二名”、“為了自我的成功,你務必把把別人擠下去”校長病毒不斷強化這些觀念,力圖灌輸給學生赤裸裸的叢林競爭原則。于是有了查爾圖這類標桿學生:每一天十八小時的學習,自私諂媚,幸災樂禍,對別人漠不關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完全是一個模板和工具。更多的人則生活在壓力和恐懼中,于是不斷有人選取結束自我的生命。
中國的情形并無二致,在經濟現代化的大潮中,競爭的白熱化在任何國家都沒有大的區別。從出生開始,甚至在沒有出生的時候,我們就承載了太多父母和社會的期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有胎教,所以我們三歲要上幼兒園,四歲要去英語班,五歲得去繪畫班,六歲得去鋼琴班……,從來沒有人問過我們喜歡什么、想學什么,我們只能學別人認為有用的東西,追求別人都在追求的東西,過著別人想象的生活。但在夜深人靜時,我們的心卻在低泣:這是我自我的生命,這一次的生命我本當為自我而活啊。生活的悲喜如水中的魚兒,冷暖只有自我明白,光鮮外表下內心的苦痛又有誰能知解呢?
“明白我為什么總拿第一名嗎?因為我喜歡機械”蘭徹是這樣解釋自我的成功,如此簡單又如此困難。因為熱愛,蘭徹會廢寢忘食地做科研,會開創性的想問題,會有意識的運用知識于實踐。知識于他不是敲開金錢權位的手段,他從不為了成績和工作而學習,知識本身于他就是目的和樂趣。這在一個世俗的世界已越發稀有和珍貴,所以蘭徹成功了,而我們絕大多數人則仍在欲望的深淵里苦苦攀爬、深深淪陷。
當學非所愛、愛非所學時,法漢一向在平庸和苦痛中掙扎。我們無法在我們不愛的東西上有熱情的投入,強行去學只能是三流的平庸;把寶貴的一生耗費在我們不愛的事業上,這是我們難以承受的生命之痛。當法漢最終成為動物攝影家時,我由衷地為他高興。是的,即使今后錢少一些房子小一些,車小一些,只要內心快樂,那些身外之物又有什么要緊呢。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片尾法漢明朗的微笑,那是發自內心滿足的喜悅。
劇中三個傻寶的兄弟情誼也讓我潸然淚下。朋友之間不離不棄、相互扶持,為了兄弟自我的生命和名譽都能夠置之不顧。在現實的重壓下,深厚的友情是如此彌足珍貴,這才是人生的快樂與真義所在,它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光去追尋。當法漢與萊俱最后找到蘭徹時,來自朋友的重拳傳遞的卻是深深的思念之情,包涵了多少難以言盡的言語和感情。
作為一部民族喜劇片,《三傻大鬧寶萊塢》還奉送了獨特熱鬧的歌舞,讓我對這個民族多了一份了解和熱愛,而其中俯首即是的關于友情、感情、人生、成功的哲學則更值得我們深深思索。
這部電影將是我關注更多外國影片的開始,相信也能帶給你們感動與啟示。不僅僅是電影的娛樂,更關乎人生的思考,盡在《三傻大鬧寶萊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