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抗疫最美志愿者事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事跡吧,那么你知道哪些社區抗疫最美志愿者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社區抗疫最美志愿者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社區抗疫最美志愿者事跡篇1
從教十年來,高郵市龍虬鎮張軒小學“最美巾幗”張麗老師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教育教學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她秉承“對社會負責、對家長負責、對學生負責”的原則,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抗疫后方表現突出,積極參與學校疫情防控工作,主動交納“特殊黨費”,支援武漢。
疫無情,助力之情。“500元,錢不多,卻是我的一點心意。當初入黨時舉過拳頭宣過誓,我不能戰斗在一線,只能在后方做好自己的本職,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這是張麗繼2月份響應龍虬鎮教育中心校“堅決打贏疫情阻擊戰”捐款倡議,主動參與愛心捐款后,又交納“特殊黨費”,以實際行動支持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就是命令,行動就是戰斗。在這防疫的關鍵時刻,她為黨分憂,為國解難,為抗疫阻擊戰作一份奉獻,發出一點點光和熱。
疫無情,防控在前。疫情期間,張老師還負責學校疫情日報及疫情防控檔案的整理工作,這個任務任重而道遠。從1月24日起,她每天主動聯系并在張軒小學防控群里收集教師上報的全校師生的健康情況和外出情況信息,進行整理、匯總、登記、并最終形成《張軒小學疫情防控—學生健康狀況日報送》臺賬,并于每天下午4點之前上報校領導與教育中心校。在防控期間,她及時完成學校及上級主管部門所有要求上報的信息。她還協助學校做好疫情的宣傳報道,每天做到宣傳到位、防控到位、排查到位,在學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堅守自己的崗位。張老師還積極承擔學校的疫情期間的防控值班任務,早晨六點多從高郵出發趕往學校,克服中午就餐不便的困難。在校值班、巡查期間,嚴查嚴防,認真站好學校的值班崗,確保學校的安全。
疫無情,線上教學見實情。在疫情期間,為充實學生的寒假生活,她積極配合市局和學校安排的線上學習活動, 并自主設計個性化的作業,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每天堅持在線答疑,幫助學生解決線上學習中的困難,對班上參與線上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主動與其家長交流并幫助解決困難,班上的周睿同學,由于父母都不在身邊,與爺爺奶奶生活,爺爺不會使用手機看視頻,張老師多次電話聯系,通過微信一步步截圖指導爺爺學會進入平臺,堅決不讓班上一個孩子掉隊。
昨天已經過去,未來在于耕耘,用張老師自己的話來說:在村小這片沃土上,我只是一株平凡無奇的小草,我將和老師們一道用心去成就事業,站好三尺講臺。
社區抗疫最美志愿者事跡篇2
__,男,出生于19__年6月。木工出身的他心靈手巧,水、電及下水管道的知識都很內行,峰城社區是無物業小區,且七成以上是老年居民,老鄭主動請纓擔當社區義務水電工,義務為居民供給力所能及的服務。20__至今,服務居民500余人次。
峰城社區因無物業,比如一些管道、電路的小問題,專業的管道工、電工不必須能及時趕到。得知社區有需要,__主動請纓。從那以后,__的義工身影活躍在峰城社區各個角落。老鄭性格開朗,對居民們十分熱情。到居民家中幫忙時,__時不時地與他們開玩笑,調解氣氛。
社區內的老年居民因為節儉,購買的多是低檔甚至雜牌物品、電器,質量較差。__深知居民的難處,對于一些小物品的修理,他經常做到那里切割一點,那里補上一節,改裝一下,盡量保證能用,幫居民們省錢。
20__年初寒潮來襲,社區蔣岙組居民周國理家的太陽能熱水器被凍裂損壞了。這么冷的天卻用不上熱水,這可急壞了老人。了解到周大爺的困難后,__不顧風雨和寒凍,第一時間趕到了住在半山腰的周國理家中。經檢查后發現是電磁閥門和水管凍裂,可是該電磁閥門是老式的,已經停產。__就和社工們輾轉從網上買到了類似規格的電磁閥門,又專門去柴橋買來水管,誰知水管并不太合用,于是他又花了一番工夫進行改造。經過四次的奔波,熱水器最終修好,周大爺能安心地洗個熱水澡了。
20__年4月,在社區的帶頭下,__與其他黨員義工們走進一位老人家中,發現老人家的煤氣管只是簡單地用鐵絲扎了一下,可能導致煤氣泄漏。__就用不銹鋼的卡箍幫他換上,幫忙他們排除安全隱患。老人十分感動,拉著他的手久久不肯放開。
服務社區居民,最累最難的事情之一就是管道疏通了。很多老小區廚房、衛生間面積很小,尤其是夏天,密不透風的環境增大了難度。在疏經過程中,老鄭把櫥柜打開,七十歲的老人打著手電鉆進去、趴在那里幫居民修管道。居民的房屋管道老化給疏通工作帶來了難度,老鄭卻用手一步一步耐心地將管道疏通好。在別人眼里又臟又累的活,對老鄭來說只是舉手之勞。義務服務居民,他總是笑呵呵的,從未抱怨過。
燈泡、電線、鐵絲、螺絲釘……__家里有一個“百寶箱”,每當社區居民打電話求助時,他就拿起工具立刻趕到居民家中,隨叫隨到,百呼百應。一些小的工具、部件,他還自掏腰包為居民義務服務。社區居民都夸__是居民的貼心人。
社區抗疫最美志愿者事跡篇3
__自2012年加入社區志愿者隊伍,近幾個月來始終本著“依托社區,服務社區”的工作宗旨,在服務社區居民需求,弘揚互助風尚,促進社區精神禮貌建設中發揮了用心的作用。
為進一步加快社區建設步伐,深入開展了社區志愿者服務工作,透過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用心為社區居民排憂解難,有力促進了和諧社區建設。協助有關部門做好下崗失業職工的就業咨詢、指導、培訓和擇業介紹等服務,幫忙他們掌握一技之長、重新走上工作崗位;二是深入社區老年群體、“幫孤助殘獻愛心”、“伸出友愛之手,扶殘共度人生”,使孤寡老人、殘疾人及城區“三無”人員感受到了人間真情和社會的溫暖。
始終圍繞社區工作中心,結合社區需要,圍繞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長期服務主要是把社區老年人、未成年人、外來務工人員、下崗失業人員、殘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為重點服務對象,采取“一助一”“多助一”幫扶和對社區公共設施的維護服務。如對社區內的老人,以生活、醫療方面服務為重點,為其開展上門服務和醫療保障等方面的服務,做到了社區志愿服務與滿足居民群眾最迫切需要的有機結合,與建設和諧社區的各項任務的有機結合。
社區抗疫最美志愿者事跡篇4
2020新年伊始。從武漢開始爆發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國,一時間,震驚、恐懼接踵而至,舉國上下開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涌現出無數有名的無名的英雄。不斷地感動著我。
金銀潭醫院是戰疫一線的重中之重,院長張定宇幾年前被查出患有漸凍癥。他的雙腿在逐漸萎縮,走路腿腳已不再靈便,但是他隱瞞了自己的病情。一心撲在了這次抗擊疫情的戰役中。不幸的是,他的妻子也感染上了病毒,但是他顧不上照顧他的妻子。只想著醫院又收治了多少病人。報道視頻中我看到張定宇院長蹣跚的腳步如此匆忙,扶著扶手一邊下樓,一邊打著電話。他在和時間賽跑,他恨不得讓他的腿能跑起來。看到這個畫面,我的眼睛濕潤了。
一名護士在抗疫一線奮戰數日,不能回家,女兒想念媽媽,去給媽媽送餃子。當她見到媽媽的時候,卻不能投入媽媽的懷抱,只能遠遠的看著她。她把手里端的餃子放在地上,撕心裂肺的喊著:"媽一媽,媽一媽"。媽媽卻不能走到女兒身邊,只能隔空給女兒一個擁抱。她拿起餃子,轉身有走進了醫院。望著她的背影)我的眼眶又一次浸滿了淚水。
重慶的一位87歲的老人倪素英為抗擊疫情捐款20萬。當記者走進他的家時,看到的是一個陰暗狹小的房子,墻壁和房頂上貼的是舊畫報,里面擠滿了各種生活用品和老舊家具。據了解,她平時以擺攤賣小百貨為生,這筆錢,他已經攢了30多年。他平時生活節儉,多年來沒給自己買過一件新衣服。看到這里,我思緒萬千20萬啊!她能給自己買多少新衣服啊!但是她捐了。她捐給了祖國,捐給了人民。
無數像他們一樣舍小家為大家的人在為抗擊疫情貢獻著力量。他們是平凡但偉大的人。我也感受到了充滿凝聚力的中國力量。我們是一家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相信,只要我們萬眾一心,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沒有邁不過的坎兒。冬天過后,陽光一定會更加燦爛!
社區抗疫最美志愿者事跡篇5
2020,這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蔓延至祖國的大江南北。可疫情無情,人間有愛。在疫情“大敵”來臨之時,有多少人迎難而上,主動擔當,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用執著堅守詮釋著最美“逆行”。
鐘南山爺爺,是此次“抗疫”戰中最令我敬佩的人,他是我們民族的脊梁,仿佛他就是我們中國人民心中的定海神針。17年前,非典爆發,面對未知的病毒,人民陷入恐慌,鐘南山爺爺冷靜、無畏,以醫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不顧自身生命危險救治病人,與死神爭奪生命——老人,變成了戰士。17年后,84歲的鐘南山爺爺依然感動所有中國人。當新型冠狀病毒出現時,本應在家安享晚年的鐘南山爺爺依然挺身而出,奮戰在和病毒較量的第一線。在這里我要向您鄭重地道一聲:“謝謝您,您就是那個最美逆行者,向你致敬”。
武漢疫情出現大爆發的時候,還有一位老人和鐘南山院士星夜馳奔武漢,那就是李蘭娟奶奶。李蘭娟奶奶目前已經70多歲高齡,但她不顧個人安危,仍然帶著自己的醫療團隊來到疫情最嚴重地帶——武漢。她憑借著自己先進而又科學的醫療經驗,率先提出武漢“封城”。這一舉動讓疫情不再向全國瘋狂蔓延,使疫情在全國得到了根本性的控制。在武漢救治期間,由于長時間帶著口罩和防護鏡,臉上壓出了道道深深的紅色印痕,但李蘭娟奶奶給我們國人的印象始終是鎮靜、從容。有您和鐘南山院士這樣的科學家在,我們就不會害怕。因為你們的逆行與負重前行,才給了我們的歲月靜好。
為了打贏這場戰“疫”,各省援助湖北醫療隊,主動請纓,在請戰書上毫不猶豫的按上自己莊嚴而又神圣的手指印,奔赴疫情中心地帶,在遠隔千里的他鄉與病魔較量。他們當中有的甚至沒有告訴自己的家人。明知此次前往,有可能面臨被感染的風險,可他們明知“山中有虎,卻偏向虎山行”,目的是為了與病魔較量,希望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從病魔手中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你們當中有許多人24小時堅守在病區,戴著嚴密的口罩、護目鏡,穿著悶熱不透氣的防護服,水也不敢多喝,一天工作下來,累的腰也直不起來,但也只能短暫地平躺著緩解一下。當新聞中報道每日治愈人數的時候,我想這些數字就是你們努力成果的最好見證,那每日增加的自愈人數,就是你們最大的勛功章。
在這次抗“疫”戰中,還有無數“逆行者”。他們是日夜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是一聲令下、義無反顧,奮戰在防控處置一線的公安民警;是帶領居民群防群治的街鎮、社區工作人員。
在這里,我作為一個初中生,向你們致敬!你們的付出,我們全都看在眼里,記在了心里。除了感謝,我們還能做什么?我們只能不添“麻煩”,勤洗手,戴口罩,不聚會,防疫情,從我做起。我想這就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
加油!抵抗“疫情”從我做起,謝謝現在正在努力工作的醫生和護士,你們辛苦了,向最美“逆行者”致敬。祝愿“疫情”早日結束。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即使這次“疫情”之戰長久,但我堅信,眾志成城,同心戰“疫”,疫情終將被擊敗,春天必會繁花爛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