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勞模人物王進喜事跡
王進喜是中國工人的光輝典范,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你是否在尋找“中國十大勞模人物王進喜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十大勞模人物王進喜事跡【篇1】
1960年4月9日至11日,大慶油田第一次技術座談會召開。余秋里最后做總結發言時大聲問:“王進喜來了沒有?”王進喜被大伙推了出來。余秋里指著他說:“這就是王進喜,大會戰中的第一個英雄,我們的王鐵人……”
座談會以后,各單位開始開展學鐵人、做鐵人的活動,這對于1205鉆井隊是個很大的鼓舞,王進喜的勁頭也更足了。
打井離不開水,當時每口井大約要耗水60多噸。在正常情況下,這些水是專業供水隊專門接管線輸送的,可當時馬家窯的管線還沒接通。王進喜又一次將他的隊員集合在一起說:“活人不能叫尿憋死。還是那句話,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就是尿尿也要開鉆!”于是,大家找來臉盆、借來扁擔,先從屯子的井里打水,把所有的井掏干以后,他們就到井場西邊一里多遠的大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用這種土辦法,他們一天一夜端了50多噸水,保證了第一口井的準時開鉆。
1960年4月14日,1205隊到大慶打的第一口井――薩55井開鉆。4月28日,薩55井正式噴油。這一天,上級領導、附近井隊的工人代表都來參加,周圍幾個屯子的鄉親也都來看熱鬧,井場上人山人海。當黑色的油柱像黑龍一樣騰空而起時,整個井場歡聲雷動。當時還沒有計量裝置,用一個木斗土法量油,計算出薩55井每天產油100多噸。
如今,人們把這口井稱作“鐵人一口井”,后來的“鐵人王進喜同志紀念館”就建在這里。
第一口井鉆完后,王進喜指揮放架時,被鉆桿砸傷了腳,當時就昏了過去。等他清醒過來一看,幾個工人圍著他搶救,井架還沒放下來,就說:“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
1205隊打的第二口井是油田試驗區“開山井”,這里地處高壓區,打到700多米時,突然發生了井噴,一場大事故眼看就要發生。
當時壓住井噴的惟一辦法是往泥漿池中加水泥和黃土,可是,幾十袋水泥和黃土加到池里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大量的水泥沉入池底,泥漿溶和不好,比重上不去,而且還糊住了池底的上水管口。現場又沒有攪拌機,連個泥漿槍也沒有。
這時王進喜腳傷還沒好,拄著雙拐在現場指揮??粗絿娫礁?,情況危急,王進喜突然扔掉雙拐,跳進兩米深的泥漿池中,手劃腳蹬,用自己的身體攪拌起了泥漿。在他的帶動下,其他工人也跟著跳進泥漿池中。
井噴終于被壓住了,這時仍在池子里的王進喜已經精疲力竭,傷腿上的繃帶紗布早已不知去向,傷口被堿性很強的泥漿浸泡沖涮,變得血肉模糊。
曾任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大慶黨委書記的陳烈民回憶當時的情景曾說過這樣的話:“那樣艱苦的大會戰,需要有個帶頭人。面對種種困難,領導上有了指導思想,但必須得有人體現,有人貫徹,有人帶頭干。革命戰爭時期,打仗要有先鋒官。搞社會主義建設,也需要有人打沖鋒。鐵人就是這樣打沖鋒的先鋒官,他帶動大家把會戰打了上去?!?/p>
中國十大勞模人物王進喜事跡【篇2】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組織職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鉆,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稱為“鐵人”。同年4月11日、4月29日,會戰指揮部先后兩次號召全體會戰職工向鐵人王進喜學習。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出生于中華民國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50年春,他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鉆井工人,先后任司鉆、隊長等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勞動模范。
王進喜先后任1205鉆井隊隊長、鉆井指揮部裝建大隊、鉆井二大隊大隊長、鉆井指揮部副指揮、大慶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中共大慶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務。
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969年4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并被選為中共中央委員。
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209年9月10日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2019年9月25日,被評選為“最美奮斗者”。
中國十大勞模人物王進喜事跡【篇3】
王進喜,甘肅玉門人,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鉆探工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范。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入玉門石油公司當工人,新中國成立后歷任玉門石油管理局鉆井隊長、大慶油田1205鉆井隊隊長、大慶油田鉆井指揮部副指揮。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率領1205鉆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并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鉆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中國工業戰線一面火紅的旗幟。王進喜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被譽為油田鐵人。
1959年,王進喜在全國“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王進喜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59年,他作為石油戰線的勞動模范到北京參加群英會,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車,車頂上背個大氣包,他奇怪地問別人:“背那家伙干啥?”人們告訴他:“因為沒有汽油,燒的煤氣?!边@話像錐子一樣刺痛了他。王進喜后來說:“北京汽車上的煤氣包,把我壓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國家的壓力、民族的壓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彼啻蜗蚬び褌冋f:“一個人沒有血液,心臟就停止跳動。工業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啊。”
1960年春,我國石油戰線傳來喜訊——發現大慶油田,一場規??涨暗氖痛髸痣S即在大慶展開。王進喜從西北的玉門油田率領1205鉆井隊趕來,加入了這場石油大會戰。一到大慶,呈現在王進喜面前的是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沒有公路,車輛不足,吃和住都成問題。但王進喜和他的同事下定決心:有天大的困難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鉆機到了,吊車不夠用,幾十噸的設備怎么從車上卸下來?王進喜說:“咱們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鉆機運到井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彼麄冇脻L杠加撬杠,靠雙手和肩膀,奮戰3天3夜,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迎著寒風矗立荒原。這就是會戰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運鉆機”。要開鉆了,可水管還沒有接通。王進喜振臂一呼,帶領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臉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場端了50噸水。經過艱苦奮戰,僅用5天零4小時就鉆完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生產井。在重重困難面前,王進喜帶領全隊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慶第一口噴油井。在隨后的10個月里,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和1202鉆井隊,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雙雙達到了年進尺10萬米的奇跡。在那些日子里,王進喜身患重病也顧不上去醫院;幾百斤重的鉆桿砸傷了他的腿,他拄著雙拐繼續指揮;一天,突然出現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粉,王進喜當即決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漿池卻攪拌不開,王進喜就甩掉拐杖,奮不顧身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井噴終于被制服,可是王進喜累得站不起來了。房東大娘心疼地說:“王隊長你可真是鐵人啊!”“鐵人”的名字就是這樣傳開的。王鐵人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日夜操勞,終致身心交瘁,積勞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僅47歲。
王進喜干工作處處從國家利益著想,他重視調查研究,依靠群眾加速油田建設,艱苦奮斗,勤儉辦企業,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建立責任制,認真負責,嚴把油田質量關。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和“大慶經驗”,成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財富。1964年,___向全國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
王進喜身上體現出來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鐵人不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共產黨人的楷模,更是個為國家分憂解難、為民族爭光爭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中國十大勞模人物王進喜事跡【篇4】
新中國成立后,廣大工人成了國家的主人,勞動熱情倍增。振興中華,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成了人民群眾共同的愿望和行動。被稱為“鐵人”的王進喜就是胸懷祖國、發憤圖強的一代工人的典型。
王進喜本來是玉門石油礦普通工人,可他一心為國分憂。有一次在北京街頭上,他看到汽車沒油燒,在車頂上放著大大的煤氣包,靠燒煤氣行駛。他難過得吃不好睡不著,心想:“我是石油工人,現在國家缺油,我有責任啊!”不久,他被調到大慶,參加開發新油田的會戰,他興奮得像有使不完的勁,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沒有住房,他和大家住在干打壘的簡易棚子里,吃冷飯,睡地鋪。鉆井機到了,可沒有吊車下不了火車,他一聲吶喊,帶著工人用繩子拉,肩膀頂,終于把機器卸下來運到工地。第一座井架豎起來了,沒有水灌井,他和工人們用臉盆、水桶,硬是把水一盆一桶地弄來,爭分奪秒地開了鉆。發生井噴事故時,沒有攪拌機,他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他為什么要這樣做:為的是盡快打出石油,改變祖國石油工業落后的面貌。
因為常年勞累,飲食沒規律,王進喜得了嚴重的胃病,經常疼得不能入睡??伤f:“為了拿下大油田,我寧可少活20年!”正是這種鐵人精神,正是這種為國忘我的勞動,使得大慶油田很快建成了,使我國摘掉了石油工業落后的帽子。
中國十大勞模人物王進喜事跡【篇5】
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石油戰線上捷報首傳,大慶發現了大油田!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立刻飛向了神州大地,也飛進了一個人的心里,他正是石油戰線的杰出代表——王進喜。
王進喜,出身于甘肅玉門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靠討飯為生,十五歲到玉門油礦做苦工。新中國成立后,王進喜成為新中國第一批鉆井工人。王進喜異常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鉆井工作中。他勤勞肯干、吃苦耐勞,積極改進鉆井技術,由他帶領的鉆井隊創造了當時月鉆井進尺五千零九點三米的全國最高紀錄,并榮獲石油工業部頒發的“鉆井衛星”紅旗。
1959年,作為“全國勞動模范”的王進喜到北京參加“群英會”。他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車車頂上背著個重重的殼,覺得很奇怪,問道:“車頂上背的是啥呀?”同行的人告訴他:“因為中國缺少石油,沒有石油就沒汽油燒,汽車就只好燒煤氣了。車頂上背的就是煤氣包?!甭牭竭@兒,王進喜沉默了。他這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雖然新中國成立十年了,但我們的國家還 是那么缺乏石油!從此,王進喜經常告誡自己,也提醒工友們:“石油關系著國家的命脈,沒有石油,工業無法發展,農業現代化也很難實現,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考驗,作為國家的主人,我們理應為國分憂,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
1960年3月15日,一列破舊的火車轟鳴而過,載著王進喜和他的一二○五鉆井隊,日夜兼程地從甘肅玉門油田趕到大慶,一場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在此拉開序幕。作為石油大會戰的主力軍,王進喜和他的隊伍肩負著讓新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重任。
一下火車,王進喜第一句話就問:“鉆機到了沒?我們的井位在哪里?”終于,鉆機運到了!大家欣喜若狂。王進喜等不及天亮,就興沖沖地帶領工友們到車站取鉆機。一到車站,滿頭大汗的大伙兒傻眼了——六十多噸重的鉆機,沉沉地躺在車廂里,挑釁似的冷冷對著大家。沒有吊車也沒有拖拉機,只有幾輛解放牌汽車,大家議論紛紛,焦急地想著辦法。王進喜果斷地對大伙兒說:“同志們,眼下我們的困難還 很多,但是,我們不能坐著等,我們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就算用大繩拉,用肩膀扛,我們也要把鉆機卸下來,運到井場上安裝,早開鉆!大家看行不行?”“行!”工友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道,“不能等,就是豁出命來也要上!”大家紛紛摩拳擦掌,找來能撬、能抬、能扛的工具。
在王進喜的指揮下,鉆機被拆成幾大件,用方木加撬杠,拉的拉、撬的撬,手掌被棕繩勒出了血,肩膀被壓得又腫又痛,大家都沒有吭一聲。就這樣,王進喜和他的工友們硬是把六十多噸重的鉆機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運到十五里外的井位上,讓四十多米高的井架終于在茫茫荒原上矗立起來。
1960年4月,第一口油井打好之后,鉆井隊準備往第二口井搬家。在一次意外中,王進喜的右腿被滾落的鉆桿砸傷。他顧不上住院,拄著拐杖就連夜回到了井場。誰知,第二口油井正發生井噴,沒有重晶石粉,只能用水泥代替,沒有攪拌機,水泥沉到泥漿池底,起不到作用。緊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雙拐,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
在他的帶動下,工友們紛紛跳進泥池。經過三小時多的奮戰,井噴終于被制服了。
房東趙大娘看到王進喜領著工人沒日沒夜地干,有時忙得連飯也顧不上吃一口,感慨地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
“鐵人”的名字從此傳開了,而蘊藏在他身上的“鐵人精神”也傳開了,一直激勵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