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朝鮮歷史關系
中韓建交之后,中朝關系呈現出從傳統的“血盟關系”走向一般國家關系之勢。而 1999年6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下稱朝鮮)金永南常任委員長訪華以后,中朝關系再次向友好關系飛躍發展,其明顯標志是兩國首腦的互訪。下面一起看下中國與朝鮮歷史關系。
近期中韓關系惡化,中朝關系微妙,突然想了解一下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歷史關系到底如何,現將相關資料整理如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在歷史上第一次被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商紂的兄弟箕子在商滅亡后成為朝鮮北部國君,周朝承認其國,史稱“箕子朝鮮”。從此中朝開始了長達2300多年的鄰邦歷史。從周到南北朝的700年間,朝鮮與中國基本是相安無事。611—614年,隋煬帝三伐高麗,動用113萬軍隊,三戰三敗,損失慘重,國力耗盡,激起全國大起義。
618年后,唐朝與朝鮮境內的新羅結盟滅百濟和高句麗,唐朝意圖控制朝鮮,派薛仁貴建安東都護府。由于朝鮮人民反抗唐軍被迫撤退。新羅最終統一朝鮮半島,與唐結成友好關系。公元918 年新興地主高句麗人王建推翻了新羅王朝建立高句麗國,高句麗國相當于現在的朝鮮和韓國再加上部分我國吉林和遼寧的部分地區。宋元時期,當時的高麗王朝被蒙古征服并臣服于元朝,高句麗國的幾代國王或被元朝使臣控制,或成為元朝皇帝的駙馬,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元朝附屬國。 970年北宋建立后延續中朝友好,直到993年高麗王國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又被迫臣服金國,1231年蒙古滅亡高麗并建立行省,朝鮮在歷史上第一次亡國。
14世紀元朝末年,高麗第31代恭愍王看到明滅元,攻占元大都后,遂決定棄元歸明,親率使節到南京面朝洪武帝朱元璋,并恭賀登基大典。當時朱元璋斥其重佛輕儒并令其改過,同時賜名曰:朝鮮并賜金印,此為朝鮮由來,朝鮮的意思就是"很少朝覲的藩國"。后明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賜朝鮮王"李"姓,后稱為李氏朝鮮或李氏王朝。1368年元朝覆滅后,都統使李成桂發動政變,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并建立了與明朝的友邦關系。
1591年日本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占領平壤。中國明朝皇帝萬歷派10萬軍援朝,歷經8年最終擊潰日軍,保存了朝鮮山河,中朝友誼在歷史上達到了頂峰,朝鮮國王從此對明朝感恩涕零,發誓永遠成為明朝藩屬。
1618年朝鮮出兵襲擾后金配合明軍的作戰,后金為掃除后患于1636年攻占朝鮮,國王投降,成為清朝的屬國,但不出一兵一卒參與對明作戰,與清朝的宗主關系一直延續到中日甲午戰爭前。
1894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結束中朝宗藩關系,中國承認朝鮮獨立,朝鮮淪為日本的“保護國”。
1896年,朝鮮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其實"韓"、"漢"諧音,大韓有寓意漢氏血脈的意思,可見其崇"漢"情節相當深刻。
1910年日本侵吞朝鮮,李氏朝鮮滅亡。朝鮮正式成為日本進攻中國的前沿跳板和軍事基地,朝鮮籍日軍在1895年后參與了臺灣戰役、八國聯軍侵華和日俄戰爭,在抗戰爆發后也進入過中國進行了燒殺搶掠。1919年朝鮮在上海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組織“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參與對日作戰。
二戰后,根據波茨坦協議成立朝鮮國,當時并沒有認定朝鮮為中國領土,就象沒有認定蒙古為中國領土一樣。此段歷史國內史書并無清晰表述,可能主要是擔心刺激韓朝兩國,韓朝史學界對此更是諱莫如深,從不認可。
1945年朝鮮被美蘇人為分裂,南北部成為兩個不同意識形態的獨立國家。當美國干涉朝鮮統一戰爭后,中國出于國防安全的考慮出兵參戰,歷經3年結束朝鮮戰爭,恢復了戰前的相持狀態,這是歷史上中第二次攜手抵抗共同的敵人。
戰后美蘇爭霸,中國虛弱,加上大陸、臺灣分裂,所以中國對此也無可奈何,終于形成了今天朝鮮一分南北的局面。
從2300年的中朝關系看,中國與朝鮮友好同盟的時期占了絕大多數,兩國交惡的時代主要集中在隋朝以及唐前期短短的70年間,因此中朝實在是象英法一般互為支援,唇齒相依,日本則是中朝最直接,最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