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龍節介紹和歷史起源
分龍節是流傳于南北各地的民間節日。此際多雨,傳說是龍分開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除了漢族,它也是毛南族、畬族的傳統節日。
分龍節介紹
分龍節是毛南族特有的傳統節日。一年一度,慶祝活動盛大而隆重。其目的在于祈求五谷豐登。因毛南山鄉易旱易澇,五谷收獲常無保障。人們根據宗教意識,認為每年夏至后的頭一個時辰(龍)日,是水龍分開之日,水龍分開就難得風調雨順,所以要在分龍這一天祭神保禾苗,相沿而成為傳統的農業祭祀節,稱為分龍節。20世紀初葉之前,每年過節都先聚眾于廟堂內外活動,故又稱為“廟節”。
過節的日期有兩個,毛南山鄉的地勢南高北低,南段山村為"一團",包括現在的上南鄉和中南諸村,取亥日過節,宰馬為祭品,先于"下團"五日過節;北段鄉村為"下團",即下南鄉,取辰(龍)日過節,椎白色水牛牯祀神。其他儀式,內容大體相同。
分龍節
祭神有廟祭和家祭。廟祭兩天,第一天,先在廟內供神。當晚,人們匯于廟前觀看身著法衣、頭戴面具的巫師跳神演唱。次日,人們又圍于廟前,觀看椎牛祭神儀式。第三天,即分龍日,各戶舉行家祭家宴,請青少年作社交娛樂活動。這一天,家家戶戶宰雞鴨,制作五色糯飯、粉蒸肉等佳肴,用于祭祖和祭家氏神等。并用各色糯飯捏成小團團,插在竹枝上,表示碩果累累,預祝豐收。同時用糯飯團夾粉蒸肉喂耕牛,以示慰勞。供奉祖先諸神之后,即請親友赴宴,共度節日。青年男女則相邀于水邊、山上山下陰涼處,對歌游戲,約會訴衷腸,盡情歡樂。
新中國成立以后,分龍節的廟祭已經逐步廢除,家祭家宴亦逐漸簡化。但群眾性的文化娛樂活動仍然保留,改革開放以后,豐富和充實了許多健康內容,目前是毛南族最重要的歡慶節日。
分龍節歷史起源:
從時間上看,兩者也應該說是彼此契合的。《 左傳》云:"龍見而雨"。這里的"龍",不是人們通常所指的"動物"意義上的龍,而是指由天上二十八星宿中東方七宿組成的"龍"。這一點《左傳》已有明確闡述:"建巳之月,蒼龍宿之體,昏見東方,萬物始盛,待雨而大,故祭天,遠為百谷祈膏雨。"?
但"龍見(現)"之時,說法并不全同。《 論衡》言:"二月之時, 龍星始出見。出雩,祈谷雨。"
《春秋考異郵》則說:"三時惟有禱禮,惟四月龍星見,始有常雩。"兩者在記錄龍宿出現的時間上并不相同。這說明龍星從出現至消失,至少經歷了三個多月的時間,這段時間正是播種前后地里急需雨水的季節,現世將分龍節定在四月份,很可能與古代"龍"星出現前后的"舞雩"習俗有關。
在雩舞等巫儀民俗舞蹈方面,《 論語》記載:“ 冠者五六人,童者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段記述展示了往日華夏巫儀民俗的興盛和豐富多彩。雩舞、商羊舞等經典的華夏儺舞,可作為分龍節的民俗展示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