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廚祖師易牙
易牙,雍人,名巫,所以也叫雍巫或狄牙,春秋時期齊國人。原本為寺人,精于烹調,長于辨味,史稱其:“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酸則沃之以水,淡則加之以咸”,“淄澠之合,易牙嘗知之”,有寵于齊桓公夫人衛共姬(長衛姬),得到齊桓公的稱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庖廚祖師易牙,希望對你有用!
庖廚祖師易牙
易牙何許人也,齊國彭城(今天的江蘇徐州)人。
易牙是第一個運用調和之事操作烹飪的庖廚,好調味,很善于做萊。因為他是廚師出身,烹飪技藝很高,他又是第一個開私人飯館的人,所以他被廚師們稱作祖師。王充《論衡·譴告》說:“狄牙之調味也,酸則沃(澆)之以水,淡則加之以成,水火相變易,故膳無咸淡之失也。”即易牙通過水、咸(鹽)、火的調和使用,做出酸咸合宜,美味適口的飯菜來。 舊彭城(今江蘇徐州)流傳有詩:“雍巫善味祖彭鏗,(雍巫:即易牙,彭鏗:即彭祖)三坊求師古彭城。九會諸侯任司庖(九會諸侯:指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庖:廚房,司庖,即管飲食的官)八盤五簋宴王公。”(簋:盛食物的容器)
易牙與齊國彭城(今徐州)的淵源使他留名于今日的飲食文化中。齊國菜是我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后來成為中國的四大菜系之一(魯菜),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制作精細享譽海內外。易牙對魯菜的形成無疑是有功的。
后世人撰寫食經之類的作品,托名易牙也是常見的。例如:明代人韓奕,曾經以造、脯、蔬菜、籠造、爐造、糕餅、齋食、諸湯和諸藥八類內容編成一書,書名就托稱為《易牙遺意》。另外,明代人周履靖著《續易牙遺意》,也是托名的仿古食經之作。
易牙的生平簡介
齊桓公曾說未曾食過嬰兒的肉,易牙就煮了自己的兒子給齊桓公吃,得到齊桓公的信任,想任用他代替將死的管仲,不過管仲認為:“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愛于君!”所以反對由他接任,齊桓公也就將他和衛開方 、豎刁撤職,永遠不準入朝。最終齊桓公沒有聽管仲遺言,親信易牙、豎刁。齊桓公得重病,易牙與豎刁作亂,填塞宮門,筑起高墻,內外不通。最后令齊桓公饑餓而死。
易牙的臨終時間
易牙和管仲同時在齊國作事。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為齊桓公創立霸業嘔心瀝血的管仲患了重病,齊桓公去探望他,詢問他誰可以接受相位。管仲說:“國君應該是最了解臣下的。”齊桓公欲任鮑叔牙,管仲誠懇地說:“鮑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惡過于分明,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這樣是不可以為政的。”齊桓公問:“易牙怎樣?”管仲說:“易牙為了滿足國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兒子以討好國君,沒有人性,不宜為相。”齊桓公又問:“開方如何?”管仲答道:“衛公子開方舍棄了做千乘之國太子的機會,屈奉于國君15年,父親去世都不回去奔喪,如此無情無義,沒有父子情誼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國君?況且千乘之封地是人夢寐以求的,他放棄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國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過于千乘之封。國君應疏遠這種人,更不能任其為相了。”齊桓公又問:“易牙、開方都不行,那么豎刁怎樣?他寧愿自殘身肢來侍奉寡人,這樣的人難道還會對我不忠嗎?”管仲搖搖頭,說:“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是違反人情的,這樣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請國君務必疏遠這三個人,寵信他們,國家必亂。”管仲說罷,見齊桓公面露難色,便向他推薦了為人忠厚,不恥下問、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說隰朋可以幫助國君管理國政。遺憾的是,齊桓公并沒有聽進管仲的話。易牙聽說齊桓公與管仲的這段對話,便去挑撥鮑叔牙,說管仲阻止齊桓公任命鮑叔牙。鮑叔牙笑道:“管仲薦隰朋,說明他一心為社稷宗廟考慮,不存私心偏愛友人。現在我做司寇,驅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讓我當政,哪里還會有你們容身之處?”易牙討了個沒趣,深覺管仲交友之密,知人之深,于是灰溜溜地走了。 不久管仲病逝。齊桓公也就將易牙等三人撤職,永遠不準入朝。
但過了三年,齊桓公不見三人,感覺吃東西都沒有滋味了,說:「仲父(管仲)不已過孚?」于是又召三人回宮。第二年,齊桓公得重病 ,易牙與豎刁等擁立公子無虧,迫使太子昭奔宋,齊國五公子因此發生內戰。易牙等堵塞宮門,假傳君命,不許任何人進宮。有二宮女乘人不備,越墻入宮,探望齊桓公;桓公正餓得發慌,索取食物。宮女便把易牙、豎習作亂,堵塞宮門,無法供應飲食的情況告訴了齊桓公?;腹鎏扉L嘆,懊悔地說:“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見仲父?”說罷,用衣袖遮住臉,活活餓死了?;腹篮螅瑢m中大亂,齊桓公的幾個公子為爭奪王位各自勾結其黨羽,互相殘殺,致使齊桓公的尸體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無人收殮,尸體腐爛生蛆,慘不忍睹。第二年三月,宋襄公率領諸侯兵送太子昭回國,齊人又殺了作亂的公子無虧,立太子昭為君,即齊孝公。經過這場內亂,齊國的霸業開始衰落。中原霸業逐漸移到了晉國。
傳說易牙干政事敗后避居彭城,操烹飪業至終,而易牙食療菜在彭城(今徐州)廣為流傳。
易牙雖有“殺子以適君”,并參與發動政變,被后人所唾棄,但易牙作為廚藝的化身,已深深融入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