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為什么不銹
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在場文物工作者回憶,一名開采隊員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此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專家通過對劍身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素有“天下第一劍”、“青銅劍之王”美譽。
望山一號楚墓處在現代荊州附近的漳河二干渠上,地下水位較高,該墓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堿性不大,基本上為中性,這從該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況較好而得到證實。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銹的原因之三。
此外,還有三點證據可以證明,越王勾踐劍的不銹之謎完全是它所處的環境條件所致。第一,越王勾踐劍出土時不是絕對的沒有生銹,只是其銹蝕的程度十分輕微,人們難以看出。該劍出土后一直放在囊盒中妥善保管,但是,出土至今還不足40年,該劍的表面已經不如出土時明亮,說明在目前這樣好的保管條件下,銹蝕的進程也是難以絕對阻止的。第二,與越王勾踐劍同時出土的還有三件青銅劍,這三件青銅劍都放在該墓棺外的槨室內,相對說來它們所處環境的密封程度不如越王勾踐劍,但是它們的銹蝕程度也較輕微,甚至與越王勾踐劍完全相同。
例如,出土于該墓頭箱(考古術語,指墓主人頭部所對的槨室)、編號為T109的青銅劍,素面無花紋,出土時“刃薄而鋒利,保持著耀目的光澤”(考古發掘報告語);出土于該墓邊箱(考古術語,指墓主人身旁所對的槨室)、編號為B127的青銅劍,形制與越王勾踐劍相近,“整個劍身的兩側均滿飾黑色的菱形花紋,非常優美。保存也很完好,刃薄而鋒利,可與越王勾踐劍媲美。”(考古發掘報告語)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內、被稱為“銅斧之王”的大銅斧,出土于湖北大冶銅綠山古代開采銅礦石的礦井內,表面布滿了與刃部垂直的劃痕,是一件古代勞動人民實用的采礦工具。
由于出土于古代礦井淤泥中,出土時表面仍然泛有青銅的光澤,銹蝕程度也較輕微。第三,與越王勾踐劍時代相近、制造工藝也相近的吳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于江陵馬山楚墓,由于該墓的保存情況不好,棺木等大都已經腐爛,夫差矛出土時不僅矛柄幾乎全部腐爛,其青銅表面也都布滿了綠色的銹層。后德俊研究員說,他曾親手保護處理過這件珍貴文物,其銹蝕情況與同時期的其它出土青銅器基本相同。以上所述均已說明,越王勾踐劍的不銹之謎完全是它所處的環境條件所致,而不是其它。
勾踐劍表面上的硫化物,其實是墓室中尸體、絲綢衣物、食物等腐爛后產生的。后德俊研究員說,越王勾踐劍出土至今僅做過一次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該劍表面黑色花紋處的含硫量只有0。5%、劍格表面的含硫量比較高,達0。9%——5。9%,在劍身的其它部位都未檢測出有硫存在。這就說明該劍銹蝕程度的輕重與硫的存在沒有關系。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硫化銅是一種結構并不致密的物質,無法在青銅器的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現代文物工作者在保護古代青銅器時從來也未采用過硫或硫化物。
古代工匠們是否在越王勾踐劍的表面采用過硫化處理的工藝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硫化銅是一種結構并不致密的物質,在用劍時,人的手指會經常摸到劍格,從而很快就將該處的硫化銅抹去,既如此,還有必要進行硫化處理嗎?
延伸閱讀:
湖北省博物館、省考古所研究員后德俊認為,該劍出土時并不是絕對沒有生銹,只是其銹蝕的程度十分輕微,人們難以看出。其次,出土至今該劍的表面已經不如出土時明亮,說明在目前這樣好的保管條件下,銹蝕的進程也是難以絕對阻止的。后德俊曾經寫過一篇名為《越王勾踐劍不銹之謎》的小文章,刊登在湖北省考古學會主編的學術性刊物《江漢考古》1980年的第一期上。當時,他認為已經將問題基本上說清楚了。
但由于《江漢考古》是一本學術性的刊物,加之1980年第一期又是其創刊號,發行量不多,許多人可能沒有看過或不了解他的這篇小文章。越王勾踐劍主要成分為銅,出土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劍完全隔絕氧氣是其不銹的主要原因。后德俊研究員說,越王勾踐劍是采用青銅鑄造而成,這已經為現代科學分析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