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之戰的過程是怎樣的
晉陽之戰,是春秋、戰國之際(公元前455年),晉國內部四個強卿大族智、趙、韓、魏之間為爭奪統治權益,兼并對手而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役歷時兩年左右,以趙、韓、魏三家聯合攜手,共同攻滅智伯氏,瓜分其領地而告終。那么晉陽之戰的過程是怎樣的?
繼范、中行兩氏之后,智氏的智伯瑤專斷了晉國的國政,在四卿中具有最雄厚的實力。智伯瑤是一個沒有政治眼光、貪得無厭的貴族,這時,就憑藉自己的優勢地位,強行索取韓氏和魏氏的萬家之縣各一。韓康子、魏桓子無力同智伯瑤抗爭,只好被迫割讓自己大片領地獻給智氏。智伯此舉得手后,得隴望蜀,又把矛頭指向了趙襄子,獅子大開口向趙襄子索取土地。趙襄子不甘心受制于智伯,就堅決拒絕了智伯索地的無理要求。
趙襄子不屈服的態度大大惹怒了智伯。他乃于周貞定王十四年(公元前455年)大舉發兵攻趙,并脅迫韓、魏兩氏出兵協同作戰。趙襄子見三家聯軍前來進攻,自度寡不敵眾,便采納謀臣張孟談的建議,選擇民心向趙,并預有準備的晉陽城(今山西太原西南)進行固守。
智伯統率三家聯軍猛攻晉陽三月不下,又圍困一年多未克。聯軍頓兵堅城之下,漸漸趨于被動。而晉陽城中軍民卻是同仇敵愾,士氣始終高昂。智伯眼見戰事拖延兩年而進展甚微,不禁焦急萬分。他苦苦思索,終于想出引晉水(汾水)淹灌晉陽城的計策,企圖用它來攻破晉陽堅城。
于是,智伯命令士兵在晉水上游筑壩,造起一個巨大的蓄水池,再挖一條河通向晉陽城西南。又在圍城部隊的營地外,筑起一道攔水壩,以防水淹晉陽的同時也淹了自己的人馬。工程竣工后,正值雨季來臨,連日大雨不止,河水暴漲,把蓄水池灌得滿滿的。智伯下令,掘開堤壩,一時間大水奔騰咆哮,直撲晉陽城。很快地晉陽全城都被浸沒在水中了。城內軍民只好支棚而居,懸鍋而炊,病餓交加,情況十分危急。但盡管這樣,守城軍民始終沒有動搖斗志,仍堅守著危城。
智伯—掩耳盜鈴
韓、魏參與攻打趙氏,原先就是出于被脅迫,這時對智伯的殘暴更有了親身的感受,開始感到趙如果滅亡后,自己也難免落得被兼并的下場,于是便對作戰行動采取消極應付的態度。趙襄子看出了韓、魏兩氏與智伯之間這種滋長中的矛盾,決心巧妙加以利用。便派遣張孟談乘夜潛出城外,秘密會見韓康子和魏桓子,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兩家暗中倒戈。
歷史評價
在晉陽之戰中,趙襄子善于利用民心,激發士氣,挫敗了智伯圍攻孤城、速戰速決的企圖;當智伯以水灌城,守城斗爭進入最艱巨的階段時,趙襄子及守城軍民又臨危不懼,誓死抵抗,并利用韓、魏與智伯的矛盾,加以爭取,瓦解智伯的戰線,使其陷于徹底的孤立,為爾后的決戰創造了有利的態勢。當“伐交”斗爭取得成功后,趙襄子又能制定正確的破敵之策,巧妙利用水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水倒灌智伯軍營,予敵以出其不意的打擊。并及時把握戰機,迅速全面出擊,取得了聚殲敵人的徹底勝利。由此可見,趙襄子在晉陽之戰中表現出卓越的政治、外交、軍事才能,不愧為當時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智伯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咎由自取。他恃強凌弱,一味迷信武力,失卻民心,在政治上陷入了孤立。四面出擊,到處樹敵,在外交上陷入了被動。在作戰中,他長年頓兵于堅城之下,白白損耗許多實力;他昧于對“同盟者”動向的了解,以至為敵所乘。當對方用水攻轉而對付自己時,又驚恐失措,未能隨機應變,組織有效的抵御,終于身死族滅,一敗涂地,為天下笑。
事件影響
韓、魏于是背后聯手,打破堤防,放水倒灌智伯軍營,趙軍攻入擒殺智伯,并將他的頭骨拿來當飲酒之首爵。諷刺的是,智伯深知水攻的厲害,卻被水攻而滅亡,從此晉國由韓、趙、魏三家稱霸,此戰為日后“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
無論是從戰爭的目的看,還是從戰爭的手段看,晉陽之戰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它標志著戰爭歷史行將打開嶄新的一頁,戰國時代兼并戰爭開始全面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