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旗簡介
德國國旗長方形,長寬之比為:5:3。旗面自上而下由黑、紅、金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德國國旗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德國國旗簡史
三色旗的來歷眾說紛紜,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紀的古羅馬帝國,在后來16世紀的德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和17世紀的德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飄揚在德意志大地上。1918年德意志帝國垮臺后,魏瑪共和國也采用黑、紅、金三色旗為國旗。
1949年9月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成立,依然采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采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錘子、量規(guī)、麥穗等國徽圖案,以示區(qū)別。1990年10月3日,德國統(tǒng)一,但仍沿用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國旗。三色國旗可在機場、賓館、宴會和其他場合懸掛。聯(lián)邦政府機構(gòu)和駐外使館等懸掛帶有黑鷹圖案的國旗。
德國歷代國旗
中世紀時期
神圣羅馬帝國并沒有專用國旗,但是黑色和金色是神圣羅馬皇帝的代表色,并常常被用于他們的標志:金色的背景上的一只黑色的老鷹;關于這個標志的最早記錄為海德堡馬內(nèi)塞古抄本。在13世紀后期或14世紀早期之后,鷹的爪和嘴被染為紅色(紋章學中被稱做:金底紅爪黑鷹,黑-紅-金三色搭配第一次用在國家標志上)。15世紀初期開始,雙頭鷹開始被使用。1804年拿破侖一世成立法蘭西第一帝國。為了和其抗衡,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宣布他的個人領地為奧地利帝國并自稱為奧地利的弗朗茨一世。而奧地利帝國的國旗也就使用和神圣羅馬帝國的標志一樣的黑色和金色。由于拿破侖于1806年強迫帝國解散,弗朗茨二世是神圣羅馬帝國的最后一位皇帝。之后奧地利國旗到1918年為止一直是黑色和金色的。
紅色和白色在這段時期也常常被當成德國的代表色。當神圣羅馬帝國參加十字軍東征的時候,除了黑-金的帝國標志外,還有紅-白軍隊被使用。它被稱為"圣喬治旗", 紅底白十字架:恰恰和英國國旗圣喬治旗顏色相反。紅-白色也曾是 漢薩同盟 (13到17世紀)的代表色。漢薩商船即以紅白細長三角旗為他們的標志,而很多漢薩同盟的城市也以紅白做為市旗的基本色。現(xiàn)在紅-白仍然是很多前漢薩同盟城市,如漢堡或不來梅的代表色。
拿破侖時期
1806年神圣羅馬帝國倒塌,很多前神圣羅馬帝國的邦國加入了由拿破侖支配的萊茵同盟。當時使用綠-白-藍三色旗,表示它效忠于其"保護者"拿破侖一世.
1813年由呂佐夫志愿軍為主力的德國反對拿破侖的解放戰(zhàn)爭暴發(fā)。這只軍隊主要由反對法統(tǒng)德國的學生組成。 他們是從德國各地自愿集中于普魯士阿道夫·馮·呂佐夫的徽下,因此他們的軍裝是各式各樣,為了統(tǒng)一,軍服最終全部使用黑色。在加上金色(黃銅色)鈕扣和紅色的翻領和滾邊后,正好和前神圣羅馬帝國旗基色相同(金盾金色、鷹身黑色、喙和爪為紅色)。
這三種顏色的組合同時也成為了解放戰(zhàn)爭的格言:“通過流血(紅色)的抗爭從被奴役的黑暗(黑色)中得到自由的金色光芒。 ”
德意志邦聯(lián)時期
德意志邦聯(lián) (1815–1866)期間黑-紅-金三色逐漸確立了其作為國家代表色的地位。為了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的德國,1848年爆發(fā)的德意志1848年革命開始使用黑-紅-金三色垂掛旗。
1848年德國民族主義運動興起,希望能夠?qū)⑺缮⒌牡乱庵景盥?lián)改為政治上更緊密的統(tǒng)一國家,這面旗幟就被用來作為民主革命的標志。1848年3月9日這面旗幟正式被宣布為德國的國旗。1848年5月18日第一次德國國家議會在法蘭克福圣保羅教堂舉行。 1848年11月13日帝國法律公報宣布黑-紅- 金三色橫條旗為德國國旗。另外黑-紅-金三色旗同樣也是德國國民議會艦隊(1848 –1852)的軍旗。
普魯士崛起時期
但是德意志邦聯(lián)內(nèi)最有實力的國家普魯士并不歡迎革命,他們在1867年成功統(tǒng)一德國北部,建立北部德國邦聯(lián),當年的6月25日他們采用一面紅、白、黑的三色旗為國旗。官方解釋為黑-白代表普魯士,紅-白則代表所有漢薩同盟的城市。普魯士皇帝威廉一世,對這個顏色組合也非常滿意,因為黑-白代表了普魯士而紅-白代表了勃蘭登堡選帝侯。黑-白-紅三色旗的使用基本上沒有得到反對,原本使用黑-紅-金三色旗的首要目的也是為了德國的統(tǒng)一而不是因為其顏色的緣故,取消掉金色也同時說明當時的德國聯(lián)邦不再包括奧地利帝國。在普法戰(zhàn)爭后,其他南德聯(lián)邦和北德意志邦聯(lián)聯(lián)合,于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統(tǒng)一,霍亨索倫王朝成為新的德意志帝國的統(tǒng)治者,黑-白-紅三色旗最終于1892年成為德意志帝國的國旗,其一直被使用到1918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最后帝國的終結(jié)日。
魏瑪共和國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敗后于1919年8月14日成立了魏瑪共和國,其再度啟用黑-紅-金三色旗為德國國旗, 因為其代表了德國的民主。而原來的黑-白-紅三色旗根據(jù)魏瑪憲法代表了君主獨裁制,雖然作為國家標志得到保留,但是必須進行修改:在其左上角加上了黑-紅-金三色旗。黑-紅-金三色旗的推行在當時的德國引起了一場國旗斗爭。君主主義者和納粹主義者都贊同使用原本的黑-白-紅三色旗并嘲弄黑-紅-金三色旗為:黑-紅-芥末。1919年7月3日關于選擇德國國旗的最終投票在德國國會舉行,黑-紅- 金三色旗以211票的同意和90票的反對獲勝。對貿(mào)易用旗則達成了妥協(xié),仍然使用黑-白-紅三色旗為底色。 1921年7月31日出臺的第一部國旗法令更是具體規(guī)定了其他各種相關旗幟,其中包括五張以黑-紅-金和五張以黑-白-紅為底色的旗幟。這些復雜的法令并沒有讓任何人滿意,他們?nèi)稳徽J為自己的觀點才是德國真正的國旗。 1922年,出于妥協(xié),魏瑪政府重新使用黑-白-紅三色旗作為外交用旗。
納粹德國
1935年9 月15日頒布的《帝國國旗法》規(guī)定到,從這一天開始德國國旗只能是卐字旗(帶左旋的卐字),不能再使用黑-白-紅三色旗作為國旗。赫爾曼·戈林以國會主席的身份在紐倫堡的一次談話中解釋了這個改變的原因: 舊的國旗(指黑-白-紅三色旗)飽含了榮譽,但是她只是代表了德國過去的榮譽。我們對舊的黑-白-紅三色旗的尊重,妨礙了我們對這種旗幟隱含在勝利的標志下的反動意義的注意。
禁止使用黑-白-紅三色旗的一個比較公認的原因是于1935年7月26日發(fā)生在紐約的“不萊梅號事件”:在德國班輪“不萊梅號”在紐約港口靠岸時,一群“反納粹游行”參與者爬上不萊梅號并將納粹的卐字旗撕成碎片投入哈德遜河。四天后德國大使向美國政府投了封尖刻的抗議信,文中指出德國國旗被“玷辱”了。美國方面卻以卐字旗只是納粹黨旗,而作為德國國旗的黑-白-紅三色旗并沒有受到損壞為理由推卸責任。這個事件最終讓希特勒決定修改國旗法。
二戰(zhàn)后
二次大戰(zhàn)后,盟國管制理事會的通過的第一項法令即是永久廢除納粹的所有標志歐洲許多國家,特別是德國,嚴禁卐字標志和卐字旗在公共場所張貼或發(fā)放。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德國被盟國和蘇聯(lián)分區(qū)占領,盟軍占領區(qū)的臨時管理政府廢除了納粹黨旗,而使用一面缺角的藍、紅、白條紋旗作為德國的標志。1949年5月9日,西德成立,再度使用歷史悠久的黑、紅、金旗幟。共產(chǎn)主義的東德(蘇占區(qū),即民主德國。)原先使用的國旗與西德一樣為黑、紅、金三色旗,但在1959年10月1日在國旗上加入了國徽的圖案。1990年兩德統(tǒng)一後,三色旗終于成為全德國的國旗。
看了德國國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