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德國戰敗原因
持續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以德國的戰敗而告終。那么一戰德國戰敗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小編為你解答。
一戰德國戰敗的原因分析
仔細分析,我們發現德國戰敗主要是有3個原因。首先,一戰本身就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發起的一場非正義性的戰爭。
德國在戰爭中是具有侵略性,因此沒有什么人愿意站在同盟國的一方,德國缺少助力。一開始的盟友奧匈帝國,軍事實力實在是太弱,被英、法、俄的人一打,基本上就沒什么用了。另外意大利,那就更厲害了,直接打到一半,退出同盟國加入協約國,來攻打奧匈帝國。而協約國的數量還在不斷上升,德國孤軍奮戰,注定是要失敗的。
第二點,德國一開始是想要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的,這確實是對德國最有利的方式。但是德國的目的并沒有實現,戰爭進入了膠著的狀態,最終演變成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協約國人多勢眾,資源豐富,物資儲備什么的比德國好上很多。因此德國最基本的物資都無法保證,這場戰爭肯定是要失敗的。
最后一點,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美國加入了一戰。美國的參戰對整個一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它的加入徹底改變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美國自身深厚的經濟實力和豐富人力資源,讓美國變成了協約國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美國的存在讓協約國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占了絕對的優勢。因此德國才會徹底失敗。
一戰結束時間
一戰起始時間是1914年7月28日,一戰結束時間是1918年11月11日。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在塞爾維亞被當地青年刺殺,于是在7月28日的時候,奧匈帝國以這個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緊接著德國、英國、法國等趁機加入了戰爭,一戰正式爆發。
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想要趁機吞并塞爾維亞。俄國和法國則公開表示支持塞爾維亞,英國也在暗中支持俄、法。隨著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開戰,整個歐洲大陸都陷入了戰爭之中。德國在8月份率先發動進攻,占領了比利時、盧森堡,還對法國發起了進攻。于是9月初,德軍與法軍就發生了馬恩河戰役。
隨后,俄國在東線發動戰爭,于是德國只能抽調一部分兵力去東線。日本看到戰爭爆發后,趁機強占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也對德宣戰,占領了屬于同盟國的太平洋島嶼。10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國,與俄軍在高加索附近進行激戰,俄軍戰敗。同時英軍在阿拉伯人的配合下,成功奪取了敘利亞的土耳其領地。
奧匈帝國被塞爾維亞擊敗后,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幫助奧匈攻打塞爾維亞。塞爾維亞不敵奧保聯軍,被同盟國占領。1915年5月,意大利開始對奧匈帝國宣戰,但是全部被擊敗。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退出一戰。同年,羅馬尼亞、希臘、美國等加入協約國參戰。終于在1918年,德國全線潰退,奧匈帝國解體,戰爭結束。
巴黎和會的召開
由于戰后帝國主義大國實力對比的變化和各自的爭霸計劃,它們之間的矛盾錯綜復雜,這些矛盾在解決戰后問題上突出地反映出來。其中,以《凡爾賽和約》為主的一系列和約構成戰后歐洲國際關系的新體系,即凡爾賽體系,在戰后長期影響著歐洲國際關系的發展。
《凡爾賽和約》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鏡廳開幕。6月28日,英、法、美、日、意等戰勝國與戰敗國德國簽訂《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見巴黎和會)。
《圣日耳曼條約》
1919年9月10日,戰勝國同戰敗國奧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宮簽訂和約。主要內容是:奧地利承認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的獨立;奧地利將克賴納和卡林西亞兩省的部分地區以及古斯滕蘭和南提羅爾割讓給意大利;布科維納、特蘭西瓦尼亞劃歸羅馬尼亞;奧地利廢除普遍征兵制,軍隊不得超過3萬人;非經國際聯盟行政院同意,禁止奧、德合并;賠款數額延至1922年確定。
《訥依和約》
1919年11月27日,戰勝國同戰敗國保加利亞在巴黎近郊訥依簽訂。確認1913年《布加勒斯特條約》(見巴爾干戰爭)關于南多布羅加給羅馬尼亞的條款;將馬其頓的部分地區給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西色雷斯由戰勝國代管(后劃歸希臘),保失去愛琴海出海口;陸軍減至2萬人;保同意賠款4.45億美元,于37年內償付。
《特里亞農條約》
1920年6月4日,戰勝國同戰敗國匈牙利在巴黎凡爾賽的特里亞農宮簽訂。匈牙利割讓斯洛伐克和外喀爾巴阡烏克蘭給捷克斯洛伐克;特蘭西瓦尼亞和巴納特東部劃歸羅馬尼亞;克羅地亞、巴納特西部劃歸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多瑙河受戰勝國控制;陸軍限為3.5萬人;賠款數額由賠償委員會確定。
《色佛爾條約》
1920年8月10日戰勝國同戰敗國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爾簽訂。一譯《塞夫勒和約》。土耳其承認漢志和亞美尼亞獨立;伊拉克和巴勒斯坦劃為英國委任統治地;敘利亞和黎巴嫩劃為法國委任統治地;土耳其在歐洲的大部領土主要由意大利和希臘瓜分;黑海海峽由國際共管;土耳其武裝力量被限制在5萬人以內;其財政經濟接受戰勝國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