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名將曼施坦因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德語: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是一名終身從軍的職業軍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脫穎而出,成為納粹德國德意志國防軍中最負盛名的指揮官之一,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二戰德國名將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出生于柏林,剛出生時,全名叫做弗里茨·埃里希·馮·萊文斯基。是普魯士貴族、炮兵、愛德華·馮·李文斯基(1829-1906),和海倫·馮·希普林(1847-1910)的第十個孩子。赫德韋格·馮·希普林,埃里希的母親海倫的小妹妹,和步兵喬治·馮·曼施坦因(1844-1913)結婚。這對夫婦很不幸沒有子嗣,所以孩子還沒有出生前就決定過繼給他的姨父。埃里希剛出世,李文斯基就就給老曼施坦因發了電報:“你今天得到了一個健康的孩子。母子平安。恭喜。”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不僅僅其父是普魯士,他的兩個爺爺也是普魯士(其中一個在1870/71年的普法戰爭中率領一個軍),他的舅舅也是;大名鼎鼎的陸軍元帥兼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也是他的伯父。他命中注定要以軍人為職業。曼施坦因在斯特拉斯堡接受中學教育(1894-1899),這里在1870/71年的戰爭后就成為了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然后他在位于普倫和格羅斯利希費爾德的少年候補軍官團度過了6年時光(1900–1906)。1906年3月曼施坦因作為一名見習軍官參加了近衛軍步兵第3團(Garde zu Fuß)。1907年1月晉升為。1913年10月他進入柏林軍事學院學習(也叫戰爭學院或戰爭大學)。
一次大戰
1914年曼施坦因畢業于軍事學院。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在西線(比利時/法國 1916:進攻凡爾登,1917/18:香檳區)和東線(1915:波蘭北部,1915/16:塞爾維亞,1917:愛沙尼亞)都服役過。1914年11月曼施坦因在波蘭受重傷,1915年重返部隊,升為并以參謀軍官的身份直到1918年11月戰爭結束。1918年他以參謀人員的身份志愿參加布雷斯勞的“前線自衛軍”(Frontier Defence Force)并服役到1919年。
大戰之間
1920年,曼斯坦和一個西里西亞地主的女兒,尤塔·西貝麗結婚,婚姻一直維持到1966年她去世時為止。他們有三個孩子:一個女兒名叫吉賽拉,兩個兒子,長子吉羅生于1922年12月31日,1942年10月29日死于東線的北方戰場,次子名叫呂迪格。
曼施坦因戰后繼續留在軍隊,在1920年代,他參與了創建德國國防軍的進程,1919年5月的《凡爾賽條約》限定魏瑪共和國只能擁有最多10萬人的軍隊。1920年他被提升為連長,1922年提升為營長。1927年晉升為,并且在參謀本部工作,并出訪國外了解軍事情況。直到1933年納粹黨獲取權力,結束了魏瑪共和時期,開始擴充軍隊,撕毀《凡爾賽條約》。
1935年7月1日,曼施坦因升任德國陸軍參謀本部主管作戰的第一廳廳長(Generalstabs des Heeres)。在這個職位上,他提議研制“突擊炮”(Sturmgeschütz),一種自行推進的突擊火炮,為步兵提供直接的重火力支援,從而將坦克力量從這項傳統任務中解放出來。這項提議導致了" StuG"系列突擊火炮的誕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證明是最成功而且最價廉物美的武器之一。
1936年10月1日,他被提升為德國陸軍總部首席副總參謀長(Oberquartermeister I),受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貝克的直接領導。貝克和曼施坦因一起抵制納粹黨對軍隊的滲透。他們同時建議陸軍在新的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應該具有超越其他軍種的優先權,以此來對抗德國空軍司令赫爾曼·戈林。
這些沖突加上他不是納粹黨的一員,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認為不合作,從而被調離柏林的陸軍總部,到西里西亞的李格尼茲的陸軍第十八師任師長。
人物評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弗里茨·埃里希·馮·曼施泰因被認為是德國陸軍中“最優秀”的將領。他的戰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劃的每一次戰役幾乎都是杰作,總是令對手驚惶失措,膽戰心驚。他是那種能夠將一代代的機動觀念和傳統的運動戰思維巧妙地融為一體的專家,同時對于各種戰術運用自如。
曼施泰因具有極高的戰略天賦,擅長組織計劃周密的進攻戰。曼施泰因第一個提出建立突擊炮兵種的設想。這使得他高于德軍其他戰場指揮官,事實上他在當時就被同僚認為是“戰略天才”,這在將星云集的德國軍界是極高的榮譽。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評論說他“對作戰的可能性獨具慧眼”。
最能體現他戰略水平的是對法作戰的“曼施泰因計劃”。二戰中,整個法國戰役都是按照這個計劃為藍本執行的。“曼施泰因計劃”簡單明了,擊中要害。它針對盟軍的戰略部屬,出其不意的反主攻方向從北方的B集團軍群轉到A集團軍群。因為這就要求主攻裝甲部隊穿越密林覆蓋的阿登山地,而當時坦克部隊從來沒有嘗試過在這種地形前進。而且突破之后主攻部隊的南側翼完全暴露,這里賭的就是法軍主力已經在北方窮于應付,南方則被釘死在馬其諾防線,沒有實力攻擊A集團軍群暴露的南翼。這是典型的“有算計的冒險"。但是曼施 泰因本人并沒有作為A集團軍群參謀長參與與法國戰役的指揮,他在開戰前從A集團軍群參謀長調任步兵第3軍軍長。后來的事實證明,曼施泰因贏了。
曼施泰因一生征戰, 不僅親自指揮了無數次戰役,具有高超的指揮藝術,而且參與了德國許多侵略計劃的制定,顯示出卓越的戰略家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