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歷史介紹
遵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遵義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遵義歷史介紹
遠古時期,遵義一帶即有人類棲息繁衍。在桐梓縣巖灰洞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的人類牙齒化石,經(jīng)科學測定,為距今20.6~24萬年。桐梓縣馬鞍山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也發(fā)掘出大量石器骨器,還有豐富的用火遺跡,年代距今為1.8萬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習水縣境內(nèi),也先后發(fā)現(xiàn)許多石斧、石錛、石網(wǎng)墜等古人類工具。
公元前8至5世紀前后的春秋時期,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后或分別屬于牂柯、巴、蜀、鱉、鳛等邦國。戰(zhàn)國時期,今遵義一帶屬于“大夜郎國”范圍。
西漢元光五年(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qū)附近。元鼎六年(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為邦國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
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時期復置,宣和二年(1120年)又廢,計先后存廢達480年。此后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xiàn)“夜郎”郡縣之名。作為二級政區(qū)的州、郡名稱,歷代屢有變更。
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將隋代的郎州改名為播州,領(lǐng)轄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歷經(jīng)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962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將播州所領(lǐng)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這是“遵義”名稱最早的出現(xiàn)。遵義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除縣名外,歷史上曾有過遵義砦、遵義軍、遵義軍民府、遵義府、遵義專區(qū)、遵義行政公署、遵義市等建制名稱。播州從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間,為楊氏土司所世襲統(tǒng)治。
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于次年分播州為遵義、平越兩個“軍民府”,分別隸屬四川、貴州兩省。
清康熙年間取消“軍民”二字,直稱遵義府。今遵義市大部分地域?qū)儆谶@兩府,還有部分地域?qū)儆谑涓⑺寄细G逵赫迥?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
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24年(1935年),貴州省設(shè)11個行政督察區(qū),黔北十余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qū)”改為遵義專區(qū),后稱遵義地區(qū),為省政府派出機構(gòu),并以原遵義縣城區(qū)為基礎(chǔ)新建遵義市。
遵義歷史風景名勝
遵義旅游區(qū)是大西南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川渝黔金三角旅游區(qū)的重點景區(qū),也是長江三峽國際旅游熱點中生態(tài)旅游的理想之地。初步統(tǒng)計,遵義市共有自然生態(tài),人文景觀和社會資源3個大類、40個品種、100多個景區(qū)(點),其中,有國家級資源14處、省級資源75處。遵義山川秀麗,風光獨特,尤以山、水、林、洞為主要特色。
截至2012年,遵義市有世界自然遺產(chǎn)1個(赤水丹霞)[7];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1個(赤水風景名勝區(qū))、省級6個(習水、婁山關(guān)、綏陽寬闊水、仁懷茅臺、余慶大烏江、湄潭湄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3個(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習水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國家森林公園4個(九道水國家森林公園、竹海國家森林公園、燕子巖國家森林公園、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省級4個(習水飛鴿、中國杉王、遵義婁山關(guān)、大板水);國家級地質(zhì)公園1個(雙河溶洞國家地質(zhì)公園);A級以上景區(qū)26個,其中國家遵義歷史介紹級旅游景區(qū)10個(遵義會議會址、赤水大瀑布、燕子巖國家森林公園,四渡赤水紀念館,中國丹霞谷,云門屯婁山關(guān)景區(qū),湄潭天下第一壺茶文化公園,赤水竹海景區(qū),余慶飛龍寨景區(qū))。
看了遵義歷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