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屈原詩作《九歌·國殤》
《九歌·國殤》是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是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挽詩。此詩歌頌了楚國將士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戰國屈原詩作《九歌·國殤》。
九歌·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⑵,車錯轂兮短兵接⑶。
旌蔽日兮敵若云⑷,矢交墜兮士爭先⑸。
凌余陣兮躐余行⑹,左驂殪兮右刃傷⑺。
霾兩輪兮縶四馬⑻,援玉枹兮擊鳴鼓⑼。
天時懟兮威靈怒⑽,嚴殺盡兮棄原野⑾。
出不入兮往不反⑿,平原忽兮路超遠⒀。
帶長劍兮挾秦弓⒁,首身離兮心不懲⒂。
誠既勇兮又以武⒃,終剛強兮不可凌⒄。
身既死兮神以靈⒅,子魂魄兮為鬼雄⒆。
《九歌·國殤》歷史背景
在屈原生活的楚懷王和秦襄王時代,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在戰國七雄中后來居上,擴張勢頭咄咄逼人,楚國成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對象之一。但楚懷王卻放棄了合縱聯齊的正確方針,一再輕信秦國的空頭許諾,與秦交好,當秦國的諾言終成畫餅時,秦楚交惡便不可避免。自公元前313年(楚懷王十六年)起,楚國曾經和秦國發生多次戰爭,都是秦勝而楚敗。僅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公元前312年(楚懷王十七年),楚秦戰于丹陽(在今河南西峽以西一帶),楚軍大敗,大將屈殤被俘,甲士被斬殺達8萬,漢中郡為秦所有。楚以舉國之兵力攻秦,再次大敗于藍田。
公元前301年(懷王二十八年),秦與齊、韓、魏聯合攻楚,殺楚將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陽北)。次年,楚軍再次被秦大敗,景缺陣亡,死者達2萬。再次年,秦攻取楚國8城,楚懷王被騙入秦結盟,遭到囚禁,其子頃襄王即位。公元前298年(頃襄王元年),秦再攻楚,大敗楚軍,斬首5萬,攻取析(今河南西峽)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據以上統計,楚國就有15萬以上的將士在與秦軍的血戰中橫死疆場。后人指出:《國殤》之作,乃因“懷、襄之世,任饞棄德,背約忘親,以至天怒神怨,國蹙兵亡,徒使壯士橫尸膏野,以快敵人之意。原蓋深悲而極痛之”。
古代將尚未成年(不足20歲)而夭折的人稱為殤,也用以指未成喪禮的無主之鬼。按古代葬禮,在戰場上“無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斂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稱為“殤”的無主之鬼。在秦楚戰爭中,戰死疆場的楚國將士因是戰敗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無人替這些為國戰死者操辦喪禮,進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創作了這一不朽名篇。
作品賞析
《九歌》是一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的再創作。《九歌·國殤》取民間“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難的愛國將士,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由第一節“旌蔽日兮敵若云”一句可知,這是一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斗。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陣,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陣中有一輛主戰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里,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鼓。一時戰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場上只留下一具具尸體,靜臥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一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于他們自披上戰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樣,在詩篇中,他也同樣用一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杰,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尚不能指實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地,敵對一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并且大多數是楚國抵御秦軍入侵的衛國戰爭。從這一基本史實出發,說此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后,楚地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一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此篇在藝術表現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戴震《屈原賦注》),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凜然亢直之美,一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