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啟蒙老師是誰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王羲之啟蒙老師是誰,歡迎大家閱讀。
王羲之啟蒙老師是誰
衛夫人出身書法名家,祖父輩衛覬、伯父輩衛恒皆為書法名家,因此衛夫人年少就受家族書香文化熏陶,年少有為,其書法風格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獨成一家。后成為王羲之的書法老師,教育出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大家。可以這么說,沒有啟蒙老師衛夫人,就難以成就書圣王羲之。
衛夫人,本名衛鑠,字茂漪,東晉女書法名家。后嫁于江夏李氏,也在其影響下成為書法世家。衛夫人書法師承名師鐘繇,擅長楷書,字體成熟時期,線條清秀、氣韻婉麗,有唐人評價其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可見其書法頗具贊譽。
一代書圣王羲之幼年師承衛夫人,受其師言傳身教的影響,勤學勉勵,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就由此而來。衛夫人教誨書法講究神韻,從主觀感受出發。第一堂課,讓王羲之看毛筆落筆紙上的筆觸,并為其解釋這一“點”似“高峰墜石”,感受這一筆所蘊含的從高處所墜落的力量。光練習這一“點”王羲之就花費了一年半載的時間,可見衛夫人極其重視書法中的力量之感。而這一“點”的基本功對這位大書法家也有深遠的影響。
第二堂課,衛夫人教授王羲之練習“一”,帶其領略室外空曠的天際線,低矮的云層在地平線上緊密的排列,而延綿的天際不斷向兩端伸張,衛夫人在其耳邊輕語:“這就是千里陣云,當你全身心的投入,凝視這緩慢移動的云層,是否感受到毛筆所飽含的水分慢慢在宣紙上暈染滲透開來的畫面。”毛筆與宣紙之間的默契被一語道破,王羲之從中感受到了這篇寂靜的大地上萬物的緩慢運動,領悟了書法中靜止與運動的聯系。
第三堂課,就是參透書法中這頂天立地,通貫古今的一“豎”,衛夫人選擇在深山中授課,來此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王羲之學會從古樹枯藤中學習一氣呵成的筆勢。師生二人攀登險山,借助崖壁上遍布的枯藤,縱身而上,而這枯藤繃直時所承受的力量堅固頑強,就像是在這深山中生存的一股子勁兒,拉扯不斷的強韌。這就是衛夫人想王羲之銘記的,這一豎的線條,是強韌的,是有張力的,這枯藤就是書法中的線條,其中的所包含的毫不妥協的生命力融匯出漢字的神韻。
衛夫人就是這樣從神到韻教授王羲之懂得書法中所蘊含的靈魂,從主觀意念出發,付之筆端在再加以勤學苦練,才有墨梅花開墨池。
衛夫人《筆陣圖》
書法,誕生于史記應用中,早在魏晉以前,人們并未將書法視為一門藝術,認為只是一門記載史事、謀取功名的一種手段。東漢之后,逐漸有一批書法家出現,改變了書法作為一門學問的地位,書法才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為這批書法家就是鍾元常、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等為代表的魏晉士人,通過他們的努力,書法才走進文人士大夫陶冶性情抒懷遣興的高雅之樂。
衛夫人所著《筆陣圖》集中論述了書法藝術的美學價值。開篇寫道:“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將書法提升到比禮、樂更重的地位,也算是開創先河之談。有此可以看出衛夫人能與當時發出如此言論,可見東晉時期,書法作為一門自覺的藝術已進入成熟期,在歷史舞臺上已有顯赫地位,也可以說明衛夫人在書法藝術的認識具有獨到的見解和長遠的眼光。
而就《筆陣圖》本身而言,也不愧為當世書法理論的佳作,書中所論及的美學思想、及文房四寶的選用和書法教育理念都使之成為歷史上不可忽略的經典范本,其內涵豐富,涵蓋面之廣當屬我國書法理論邁向一個新高度的里程碑。
看了“王羲之啟蒙老師是誰”還想看:
1.《王羲之學書》閱讀答案及翻譯
2.王羲之的小故事
3.歷史上衛夫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