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廢帝司馬奕的歷史簡介
廢帝,名司馬奕(公元342~386年),字延齡。成帝子。哀帝死后繼位。在位6年,為桓溫所廢。后病死,終年45歲。葬于吳陵(今江蘇省吳縣境內(nèi))。下面是晉廢帝司馬奕的歷史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晉廢帝司馬奕,曾封為東海王。哀帝于公元365年2月病死,沒有兒子。褚太后和司馬昱于同月丁酉日迎立他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太和”。司馬奕在位期間;桓溫驕橫跋扈,王室中又有司馬昱執(zhí)掌朝政,他成了傀儡。
公元371年11月,桓溫尋找借口逼褚太后下詔廢黜司馬奕,派散騎侍郎劉亨進宮收繳了國璽,逼司馬奕離宮。時值仲秋,天氣還比較暖,司馬奕穿著單衣步出西堂,乘牛車出神獸門,群臣哭著拜別。桓溫命令部下帶領(lǐng)數(shù)百兵士押送他回到原東海王府,降封為海西公。
第二年,司馬奕被遷往吳縣西柴里居住,由吳國內(nèi)史刁彝和御史顧允領(lǐng)兵監(jiān)管。時人都同情他,不少人假借他的名義,聲稱奉他的詔命,聚眾起事,反對朝廷。司馬奕知道這些情況后,深居簡出,閉門謝客,小心謹慎地度日,盡量避免嫌疑。公元372年11月的一天清晨,盧悚派弟子許龍秘密來到司馬奕居處,自稱奉太后密詔來迎司馬奕回京復辟。司馬奕聽了有些心動,想要答應。這時,他的家眷出來極力勸阻,他于是又拒絕出門,并斥退許龍。自此,更加明哲保身,整天在家飲酒消愁,安于屈辱,總算避免了殺身之禍。
公元386年10月甲申日,司馬奕病死于吳縣(今江蘇省吳縣)。司馬奕史稱廢帝,又稱海西公。
司馬奕年表
公元342年,司馬奕出生。
公元343年,年僅兩歲的司馬奕受封東海王,后來改封為瑯琊王。之后又歷任散騎常侍、鎮(zhèn)軍、車騎、侍中、驃騎大、開府儀同三司等職。
公元365年,司馬丕病死,司馬奕登基。
公元369年,桓溫進行第三次北征,以失敗告終。
公元371年,桓溫逼迫太后下詔廢掉司馬奕。
公元386年,司馬奕逝世。
延伸閱讀:
桓溫(312-373)﹐字符子,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西龍亢鎮(zhèn))人,東晉杰出軍事家、權(quán)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先祖桓范,父桓彝,枕戈泣血十八歲時手刃父仇,步入仕途。歷任征西大、開府、南郡公、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揚州牧、錄尚書事等職。曾經(jīng)因溯大江(長江)之上剿滅盤踞在蜀地的“成漢”政權(quán)而聲名大奮,又叁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姚襄、前燕),戰(zhàn)功累累,威名赫赫。公元361年至公元373年獨攬朝政,欲行篡位之事,逼迫朝廷加其九錫,后因謝、王等人知其病重,故意拖延,謝安屢次修改九錫文多日不成,病重而死。因桓溫獲賜謚號宣武,故《世說新語》稱其為“桓宣武”。其子桓玄后來一度篡奪東晉帝位而建立桓楚,追尊桓溫為“楚宣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