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行政區劃
東晉行政區劃是指東晉時期的地方區行政區域的劃分制度。東晉政區襲承西晉,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僑州郡縣。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東晉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歷史
偏安江左,宋、齊、梁、陳先后承襲,社會局勢一直不安寧,正如《宋書·州郡志》所說的:“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歷不等。”北方在十六國統治之下更是兵戈擾攘,各國在統治所及的較小區域中分置了許多州,并且變幻無常,州制又陷于混亂。
東晉政區隨其疆域的變化而有增減。由於外族入侵與晉軍北伐,北疆時常變動; 四川先後出現 成漢、 譙蜀等國;東南疆域大致固定。 晉元帝時期, 石勒入侵,北疆只剩 淮南 江陵一帶。成漢占據四川,於 347年被 桓溫滅。桓溫發動三次北伐,一度收復山東及河南地區,後敗於 前燕而止。 前秦屢次入侵東晉領土,此時東晉僅剩揚、荊、江、廣、交、豫、徐、寧八州,及兗、青、冀、司、幽、并、益等僑州。 383年 淝水之戰,前秦慘敗。隔年謝玄北伐,成功收復 黃河、 秦嶺以南地區。之後東晉內亂, 桓玄篡位,譙蜀獨立,疆域萎縮。劉裕崛起後攻滅譙蜀并發動兩次北伐,收復四川、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然而劉裕因故返京,將領內亂, 夏人入侵, 關中得而復失。此時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并、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并、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東晉行政區劃沿革
東晉政區襲承西晉,也是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轄區縮小。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朝廷為了安撫僑民及僑姓世族,以原籍州郡縣名寄治別處,而無實地,此即 僑州郡縣。等到安定后實施 土斷,使其州郡領有實地,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據《通典·州郡典》等記載,東晉時南方有十多個州,南朝宋、齊時增至20多個州,到 梁朝后期竟增至一百零七州。以疆域相差無幾的南朝 陳國和三國吳相比較,陳國的州數是 吳國的16倍。北魏統一北方后,太武帝真君元年(440年)有實州15, 孝文帝 太和中增至38州,太和末年則達80余州。至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方的州竟達211個。州置如此之濫,郡、縣的設置也就可想而知,據《南齊書·州郡志》記載:南朝后期的郡達380余個。真是“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戶之民,空張郡目”。
疆域
東晉所據疆域,完整者只有揚、荊、江、湘、交、廣六州而已,其他如豫州、徐州只占一部分,至于司、兗、梁、益、寧等州則數度出入。又涼州自涼州刺史張軌至張駿時,始終奉晉之正朔,雖與東晉相隔離,在名義上仍為東晉之領土。東晉州郡增減的變化甚大。東晉的疆域區劃有兩個特點:
第一是,因為北土淪陷,衣冠南渡,往往將若干淪陷區域的名稱移置南方,遙領失地,叫做“僑州郡縣”。其目的,一則為了安置失地的流民,再則表示不忘故國,為早日恢復之本。這種“僑州郡縣”,是時置時廢,且移徙無常,非常混亂。
第二是,東晉沒有固定的疆域,長江以北的淮河流域,河洛中原,與西方的蜀漢之地,在戰爭中是時得時失,影響到地方行政區劃的建置,是時時變更。
西晉末年,大量流民南渡。東晉南朝政府為表示正統所在,且以安撫僑流和招徠北方士族,在南方大量設置僑州郡縣。僑置情形至為復雜。僑州郡縣設立后,又多遷徙不定、省置無常。在僑州郡縣著籍者,可以減免賦役;加之僑實混雜,戶籍紊亂,難于管理,影響政府賦稅收入,故僑州郡縣設置后不久,即不斷實行土斷。土斷后的僑州郡縣,領有實土,其戶籍和賦役與一般州郡縣相同。
此外,還有雙頭州郡、左郡左縣、僚郡、俚郡等。雙頭州郡即兩州、兩郡同治一地,一人帶兩州刺史、兩郡太守。這主要起源于僑寄,即一州一郡本土淪亡,寄治他州他郡,如南秦為僑州,寄治梁州治南鄭,由一人任刺史,稱為梁、南秦二州;又如 巴西為僑郡,寄治梓潼郡治所涪縣,由一人任太守,稱為巴西、梓潼二郡。亦有兩郡本土并未淪亡,但合治一處者,仍可稱為雙頭郡,如宋泰始(465~471)以前,淮北的陳、南頓二郡,皆有實土,但南頓帖治陳郡,即雙頭郡。南朝時,又在邊地民族聚居區設置左郡、左縣和僚郡、俚郡。當時習稱“蠻民”為“蠻左”,左郡、左縣即因蠻左而置,有南陳、邊城、光城等二十多個左郡和太湖、南陳、呂亭等十多個左縣。僚郡、俚郡則置于僚族、俚族聚居區,如東宕渠僚郡、越□僚郡、沈黎僚郡及吳春俚郡等。郡置太守(唯丹陽郡以京師所在稱尹)。
與郡同級的有王國和公國,置內史和相,縣置令、長(宋廣建公、侯、伯、子、男諸國,因諸縣之地而封建,置相,任同令、長)。自宋以后,令多于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