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曹操的歷史成語
曹操是一位兼具史學和文學雙重屬性的人物,也是眾多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人物之一。那么你知道關于曹操的歷史成語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關于曹操的歷史成語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
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里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
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
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拓展: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亳州市譙城區)人。是我國漢、魏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是漢相國曹參之后,祖父曹騰曾任中常侍,受封費亭侯。父親曹嵩系騰之養子,官至太尉。曹操雖出身豪門,但系宦官之后,在時人眼中仍為"寒族"。這種社會地位激勵著曹操積極進取。青少年時期他酷愛讀書,經史典籍廣泛涉獵,尤愛讀軍事著作,且在詩歌、書法、音樂方面天賦獨具,幾可與名家媲美,武藝也十分高強。
曹操20歲時舉為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后征拜議郎、濟南國相、東郡太守,后再由典軍校尉、司空至丞相,進魏公,封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漢稱帝,建立魏國,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生于東漢末年,這是一個社會劇烈動蕩、烽火不息、民不聊生的苦難時期。曹操很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他"除殘去穢",整飭吏治,觸犯了地方豪強和宦官集團的利益,于是托疾回鄉,秋夏讀書,冬春射獵,待時而動。曹操的軍事生涯是從討伐董卓和鎮壓黃巾起義開始的。曹操變賣家產,招募義軍5000人以討董。在鎮壓黃巾軍的過程中,他收降黃巾軍,選其精銳30萬人組成"青州軍",為日后統一中國北方準備了軍事力量。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先聲奪人的優勢,而興修水利,推行"屯田制",為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曹操堅持"薦賢任能,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多方延攬人才。在軍事上曹操"自作兵書十余萬言",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深得兵法之要。他的一生主要是在征戰中度過的,指揮作戰"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若神"。
從39歲至53歲的14年間,他經歷50余戰,先后消滅了楊奉、韓暹、袁紹、袁術、陶謙、呂布,收降了張繡,征服了烏桓,統一了北方。赤壁兵敗之后,曹操仍以"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戰合肥,逐馬超,據關中,平定河西、隴右諸地,鞏固了北方統一。在文學上,曹操倡導文學新風,創作了許多優秀詩歌和散文,對建安文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公元189年,董卓帶兵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劉協,后又殺太后及少帝,自稱太師,專擅朝政。曹操看不慣董卓的驕橫跋扈,于是逃出了洛陽。到陳留后,號召天下英雄共同討伐董卓。
公元190年正月,袁術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參加討董聯軍。2月,被聯軍擊敗的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自己則焚毀宮室,劫掠人民,致使洛陽方圓二百里荒蕪凋敝無復人煙。而關東聯軍懼怕董卓精銳的涼州軍的戰力,無人敢向關西推進,全都屯兵酸棗(今河南延津北)一帶。曹操認為董卓倒行逆施,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應乘機與之決戰,于是獨自引軍西進,結果遭遇與董卓大將徐榮交鋒,因雙方兵力懸殊,曹操大敗,士卒死傷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幸好得到堂弟的救護。
回到酸棗,曹操建議諸軍各據要地,再分別向武關(今陜西丹鳳東南)進軍,圍困董卓,關東諸將并不合作。他們名為討董卓,實際各自心懷鬼胎,意在伺機發展自己的勢力。不久,聯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拼。
聯合軍至此解散。曹操單獨去了揚州,在那里招兵買馬,養精蓄銳。公元193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郡縣,曹操在眾人推舉下出任兗州牧,領兵對抗黃巾軍。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于將黃巾軍擊敗。曹操將黃巾軍的精銳力量收為己用,組成軍隊,號青州兵,實力大增。
獻帝劉協自被董卓劫至長安后,一直處于顛沛流離之中。公元195年,獻帝終于回到洛陽。洛陽經董卓之亂,已是一片廢墟。百官沒有地方居住,連糧食也不充裕。這時,駐兵在許城(今河南許昌)的曹操接受了謀士毛玠“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建議,親自到洛陽朝見獻帝。公元196年,漢帝遷都許城,從那時起,許城成了東漢的臨時首都,改名為許都。從此,曹操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