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腹之患的故事
成語“心腹之患”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害。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心腹之患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心腹之患的故事:
春秋時期,越國和吳國是鄰國,越國趁著吳國忙于進攻楚國而經常出兵去襲擊吳國的邊境。吳國被惹煩了,就出兵討伐越國,不料卻吃了敗仗,吳王闔閭也因為受傷而死去。他的兒子夫差繼承吳王之位后,為報父仇,勵精圖治,后來大敗越國,并乘勝攻入了越國的都城。越王勾踐率領著僅存的五千殘兵敗將退到了會稽,并派人向吳國求和。
吳國的大臣伍子胥對夫差說:“越王勾踐為人能含辛茹苦,今天要是大王不一舉殲滅他,將來一定會后悔。”可是吳王夫差因為這次的大勝而驕傲自滿,根本聽不進伍子胥的勸諫,下令準許越國議和。吳王大勝越國以后,夫差自以為從此可無后顧之憂了,于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晉國、齊國等國家比試比試,分個高下。而這時的越王勾踐時刻不忘喪國之恥,臥薪嘗膽,越國的國力漸漸恢復起來。伍子胥又規勸夫差說:“勾踐一餐沒有兩味葷菜,哀悼死去的,慰問有病的,將打算有所作為。這個人不死,一定是吳國的禍患。現在吳國有越國在身邊,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原文是:‘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大王不先鏟除越國,卻一心致力攻打齊國,不是很荒謬嗎?”可吳王還是不聽伍子胥的規勸。由于他連年用兵,結果國力空虛,終于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國消滅了。
【釋義】成語“心腹之患”由“心腹之疾”演變而來,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害。也泛指最大的隱患。
【出處】《左傳·哀公十一年》:“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后漢書·陳蕃傳》:“寇賊在處,四肢之疾;內政不理,心腹之患。”
【謎語】
謎語:肚子里頭長瘤子(打一四字成語)
謎語解析:腹:一般指人和脊椎動物軀干的一部分,介于胸和骨盆之間,包括“腹壁”、“腹腔”及內臟(通常稱“肚子”),瘤子是一種異常增生而形成局部的腫塊,為隱患。心腹:比喻要害。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害。也泛指最大的隱患。
相關人物介紹: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本楚國椒邑(今湖北省監利縣黃歇口鎮,一說今安徽省全椒縣)人,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
伍子胥之父伍奢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為吳王闔閭重臣,是姑蘇城(蘇州城)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為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夫差急于進圖中原,率大軍攻齊,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拒。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于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吳國為越國偷襲所滅。
人物評價:
伍奢:“員為人剛戾忍卼,能成大事。”
費無忌:“伍奢有二子,皆賢,不誅且為楚憂。”
伯嚭:“子胥為人剛暴,少恩,猜賊。”
莊子:“伍員、萇弘知事君盡忠,而不知逆君之致禍。”
屈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陳軫:“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為臣。孝已愛其親,天下皆欲以為子。”
范雎:“使臣得盡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不復見,是臣之說行也,臣又何憂?”
司馬遷:“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況同列乎!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白公如不自立為君者,其功謀亦不可勝道者哉!”
桓寬:“縞素不能自分于緇墨,賢圣不能自理于亂世。是以箕子執囚,比干被刑。伍員相闔閭以霸,夫差不道,流而殺之。樂毅信功于燕昭,而見疑于惠王。人臣盡節以徇名,遭世主之不用。”
劉向:“楚不用伍子胥而破,吳闔廬用之而霸,夫差非徒不用子胥也又殺之,而國卒以亡。”
韓嬰:“伍子胥前功多,后戮死,非知有盛衰也,前遇闔閭,后遇夫差也。”
諸葛亮:“子胥長于圖敵,不可以謀身。”
司馬貞:“讒人罔極,交亂四國。嗟彼伍氏,被茲兇慝!員獨忍詬,志復冤毒。霸吳起師,伐楚逐北。鞭尸雪恥,抉眼棄德。”
徐凝:“千載空祠云海頭,夫差亡國已千秋。 浙波只有靈濤在,拜奠青山人不休。”
李廌:“烈士可廟食,么麼可悲夫。誓心報荊郢,忍恥適江吳。功成期牖下,旋聞賜屬鏤。楚邦乃怨耦,宿憤向已攄。濤江厭波神,魂魄游故都。存亡兩陳跡,無用愧包胥。”
范仲淹 :“胥也應無憾,至哉忠孝門。生能酬楚怨,死可報吳恩。直氣海濤在,片心江月存。悠悠當日者,千載祗慚魂。”
王安石:“子胥出死亡捕竄之中,以客寄之一身,卒以說吳,折不測之楚,仇執恥血,名震天下,豈不壯哉!”
司馬光:“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吳國得伍員而克強楚國,漢得陳平而誅項籍,魏得許攸而破袁紹;彼敵國之材臣,來為己用,進取之良資也。”
蘇軾:“父不受誅,子復仇,禮也。生則斬首,死則鞭尸,發其至痛,無所擇也。”
王令:“西風騷客倦游吳,吊古心懷此暫舒。鬼籾久應除佞嚭,民思今果廟神胥。雖然邪正皆歸死,奈有忠讒各異書。回首舊江江水在,怒濤猶是不平初。”
楊備:“出境鞭尸報父讎,吳兵勇銳越兵憂。忠魂怨氣江云在,日見爐香煙上浮。”
王若虛:“勇而無禮,為而不顧,既自賊其君,又賊人之君,員真小人也哉!”
李贄:“伍子胥絕孝純忠,驚天震地,楚之烈也。”
邵寶:“伍子胥孝知有親而不知有國,仇一人而戕一國,卒之流毒宗社,不亦甚哉!”
梁啟超:“伍子胥智勇深沉,真一世之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