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之戰朱元璋為什么勝利
鄱陽湖之戰中,朱元璋利用風向、水流等自然條件,充分發揮火器的作用,以少勝多、以小擊大、以弱勝強,創造了中國水戰海戰史上的著名戰例。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鄱陽湖之戰朱元璋為什么勝利,歡迎大家閱讀。
鄱陽湖之戰朱元璋勝利的原因
1、朱元璋在分析勝利的原因時指出,“陳友諒兵雖眾,人各一心,上下猜疑,矧(何況)用兵連年,數敗無功”,而我“以時動之師,威不振之虜,將士一心,人百其勇,如鳥鷙搏擊”,所以取勝。
2、朱元璋取勝的另一個原因是,部署得當,指揮正確。朱元璋在進入湖口之初,就在武陽湖與鄱陽湖,長江與鄱陽湖各隘口,層層“派兵扼守,一則切斷陳軍歸路,二則限制陳軍兵力展開,阻止其發揮兵多艦大的優勢。然后,集中兵力,逐次打擊陳軍。陳軍戰船高大,穩性好,載兵多,可以居高臨下地打擊朱軍。但其致命弱點是機動性差,加之又聯舟布陣,這就更加“不利進退”了。朱軍船小,機動性好,便于靈活地打擊陳軍,但有仰攻困難,不耐沖擊,難于正面突防等弱點。
針對這一情況,朱軍采取揚長避短,以長擊短的戰法,先是以分隊多路進攻,充分發揮火器作用,連續突擊陳軍,后又火攻破敵。在康郎山水域一戰,毀陳軍大艦數十艘,首戰告捷;湖口一戰又毀陳軍大艦數百艘,使陳軍大部就殲。
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與長江交匯口處,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后水陸截擊,全殲陳軍于突圍之際。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并為以后的北伐和攻滅元朝,統一全國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陳友諒為何失敗
陳友諒的失敗,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戰略指揮上的失誤。本來,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安豐,造成應天空虛。如果陳友諒不是先攻洪都,而是以一部兵力對洪都進行牽制,主力順流東下直攻應天,那么朱元璋將處于陳、張夾攻、進退失據的不利處境。但陳友諒卻把矛頭指向小而堅的洪都城,致使數十萬大軍局處于狹小地域,難以展開,且又沒有派兵扼守江湖要津,置后路于不顧。
看了“鄱陽湖之戰朱元璋為什么勝利”還想看:
1.朱元璋和陳友諒的較量鄱陽湖之戰
2.中世紀最大水戰鄱陽湖之戰
3.明朝建國戰爭鄱陽湖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