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的口號
靖難之役是一場明朝最高皇權的爭奪戰,建文帝與身邊的書生們未能掌握制約桀驁不馴的叔王的辦法,朱元璋最初設計的制度終于釀成大禍。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靖難之役的口號,歡迎大家閱讀。
靖難之役簡介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發的一場政變。明太祖朱元璋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死,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決定先削那些力量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襲執周王朱橚,把他廢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齊王朱榑于京師,湘王朱柏自焚死。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建文帝以為準備停當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沒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坐鎮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隨后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無大將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北平(今北京)為基地,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后乘勝進軍,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于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于云、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太宗,嘉靖時期改為明成祖。
靖難之役的口號
靖難之役中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靖難”的意思:“靖”指平息,掃平,清除。“靖難”代表平定禍亂,平息戰亂,掃平奸臣的意思。
太祖朱元璋成法中有一條是關于“靖難”的。為了保證朝廷的正常,如果出現奸臣亂政的情況,藩王可以帶兵入京勤王,以“清君側,靖國難”。朱棣抓住了這點,發動了“靖難之役”。不過太祖的成法里面還有一條就是皇帝先召喚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鏟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內離京。所以這樣不過是朱棣想要奪取皇位的一個借口而已。
看了“靖難之役的口號”還想看:
1.北京保衛戰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