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上的美女
讀歐洲歷史,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和層出不窮的英雄帶給人無數激情和驚喜,在這其間,有一群女人曾經站在歷史舞臺的中心,給歷史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她們是歐洲歷史上的女王們。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歐洲歷史上美貌女王傳奇人生
伊莎貝拉二世能夠繼承王位,有賴于斐迪南七世設法說服了西班牙國會廢除薩利克繼承法。在來自法國的波旁王朝于18世紀入主西班牙時,他們把法國的薩利克法典也帶到了西班牙,并引用其中的王位繼承條例取代了西班牙原有的王位繼承法。按照薩利克法典,女性無權繼承王位;這很快成為西班牙王室男性親王們反對伊莎貝拉二世統治的借口,引發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卡洛斯戰爭。
1870年6月25日,伊莎貝拉二世在巴黎正式宣布退位,以希望其子阿方索可以繼承西班牙的王冠。但是,以弗朗西斯科·塞拉諾為首的攝政團選擇了意大利王子阿梅迪奧·德·薩伏依擔任西班牙的君主。當年12月,發生了胡安·普里姆遇刺身亡的事件,使阿梅迪奧的處境十分尷尬。由于窮于應付西班牙的混亂局勢,阿梅迪奧在1873年主動退位,共和主義者建立了西班牙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28日,保皇派將領阿塞尼奧·馬丁內斯·德·坎波斯發動政變,迎回伊莎貝拉之子阿方索十二世,波旁王朝得以復辟。 在阿方索十二世復辟之后,伊莎貝拉二世仍然定居在法國。在一次訪問馬德里期間,她卷入了當地政客的陰謀活動,結果再次被驅逐出國。伊莎貝拉二世于1904年4月10日去世,葬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翻閱盛產女王的俄國史。在18世紀這個“女皇世紀”,俄國接連有四個女沙皇產生,但在其他世紀,女性繼承皇位則通常是被禁止的。俄國第一位女王是葉卡特琳娜一世。她的身世和政治經歷非常曲折離奇,喜劇色彩十足。葉卡特琳娜原名瑪爾塔是一個立陶宛農夫的女兒,三歲就成了孤兒,被一個路德派牧師收養。瑪爾塔在養父家又做女傭,又做保姆。她不識字更不會寫字,講的俄語帶有很重的德國口音。她最初嫁給一個瑞典騎兵。1702年,在北方戰爭期間,瑪爾塔成了俄軍的俘虜,后來變成彼得寵臣緬希科夫的情婦。1703年,彼得大帝在緬希科夫家和她邂逅,從此倆人結下不解之緣。命運使葉卡捷琳娜這個他人往日的姘婦,一躍成為居萬人之上的君王的寵姬。她相貌出眾,妖冶嫵媚,加之又溫柔有禮,故此很快就征服了彼得的心。
1711年,彼得一世被土耳其人包圍,甚至想投降,但葉卡捷琳娜阻止了他,并且和其他婦女籌集了珠寶賄賂了敵軍主帥,使得彼得一世得以全身而退。1703年,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馬爾塔改信東正教,并更名為葉卡捷琳娜。1712年2月,彼得和葉卡捷琳娜正式結為夫妻。1724年5月8日,彼得加冕葉卡捷琳娜為皇后。彼得一世死后,在緬希科夫和近衛軍的擁護下,東正教最高會議和樞密院共同宣布葉卡捷琳娜為女皇。可惜,葉卡特琳娜過于沉溺于享樂,急迫地享用女皇的地位給她帶來的一切。但樂極生悲,幾個月的放蕩生活就使她的心臟出了毛病,最終,她只做了兩年的女皇就去世了。
俄羅斯帝國歷史上,如果說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登上皇位是個傳奇,那么安娜·伊凡諾夫娜·羅曼諾娃登上皇位則是偶然。 安娜生于1693年,是彼得大帝同父異母的哥哥沙皇伊凡五世的次女。弱智多病的沙皇伊凡五世娶了薩爾特科夫家族的一位女子為妻,前后共生了五個女兒,但成活下來的只有三個。長女葉卡捷琳娜遠嫁德國,次女安娜在15歲前一直和母親住在莫斯科近郊的伊茲麥洛沃村。少年時代的安娜即喜怒無常,生性殘忍。 1710年,當安娜17歲的時候,被彼得一世許配給了庫爾蘭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公爵為妻。四個月后公爵就生病死掉了,年輕的安娜成了寡婦。
1730年其侄彼得二世皇帝死后無嗣,俄國實際上的統治機構最高樞密院擁立安娜為女皇,但條件是安娜要把國家的實權交給樞密院。安娜登上女王寶座后撕破了與樞密院的協議,并廢除樞密院,重新建立獨裁政治,實施高壓統治。安娜對政務漠不關心,一味尋歡作樂,主要靠她的情夫比隆和一群德國顧問來管理國家。
據史書記載,安娜女皇的性格是典型的鄉下地主式的,而且格調不甚高雅。她喜歡打聽別人隱私,對大臣們家中流長蜚短的各類緋聞很有興致,在宮中重金收養大量的宮廷小丑和各類跟班,每天逗她開心。安娜女皇周圍的寵臣們也盡奢侈豪華之能事,大肆揮霍,為討取女皇歡欣不遺余力。1739年,安娜意外染病,下遺詔指定自己剛剛兩個月大的侄孫伊凡為皇位繼承人,由比隆擔任攝政王。次日晚9時許,安娜因痛風病過世。
1762年,女皇伊麗莎白去世,正懷孕的葉卡特琳娜不敢輕舉妄動,眼睜睜看著她的丈夫兼死敵彼得登上皇位,成為沙皇彼得三世。俄歷1762年6月26日拂曉,33歲的葉卡特琳娜阿列克塞耶芙娜在近衛軍軍官阿列克塞爾洛夫和格里高利奧爾洛夫兄弟等人的幫助下,發動宮廷政變,推翻并囚禁剛剛登基一年的彼得三世。
葉卡特琳娜二世即位時國內環境混亂,形勢嚴峻,財政出現極大困難,在她日記中記載說,她的軍隊有八個月沒有領到餉銀了,基本上處于混亂狀態;國家預算有1700萬盧布,另有1億布流通在市面上,但是整個國家無人知道國庫收入的情況。另外此時國家的政治也不穩定,不僅皇權受到貴族威脅,而且每年有20萬屬于廠礦和寺院的農奴起義造反。面對這種嚴峻形勢葉卡特琳娜二世鎮定自若,雷厲風行的著手處理錯綜復雜的國政,把彼得一世的改革繼續向前推進,鑄造了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帝國。
葉卡特琳娜二世深知奪取和鞏固皇權都必須依靠貴族,因此頒布了一系列規定進一步爭取貴族支持。1762年葉卡特琳娜二世以沙皇的名義頒布了《賜予俄國整個貴族階層自由》的召書,被頌為“貴族女皇”,她所統治的時代被稱為貴族的黃金時代。因政績卓越,葉卡特琳娜二世在俄國歷史上與彼得大帝齊名。此外,她的一生有數段目不暇接的風流情史,有多位男寵。
眾所周知,盧森堡是一個大公國,因此盧森堡皇室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大公。在盧森堡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幾位女大公,但最為出名的,就是夏洛特女大公。她是盧森堡紀堯姆四世的二女兒,在她姐姐瑪麗·阿黛拉伊德女大公被迫于1919年1月14日退位后,她成為盧森堡第二位女大公。
1940年5月10日,德國軍隊入侵盧森堡,侵犯了其中立國的立場。夏洛特女大公在家人和政府的陪伴下開始了流亡生涯。在倫敦,女大公與同盟國會合并,建立了盧森堡臨時政府。在此后的流亡中,夏洛特女大公極大地鼓舞了盧森堡人民的抵抗熱情,她的態度激勵了民眾團結一致,共抗侵略者的斗志。1945年4月14日,夏洛特女大公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受到了祖國人民的熱烈歡迎。盧森堡人民把她視為抵抗外敵入侵的象征。1964年夏洛特大公自動退位,回到費什巴赫城堡安度晚年,1983年7月9日在費什巴赫城堡與世長辭。
蘇格蘭歷史上唯一的女王瑪麗·斯圖亞特,也是歐洲唯一一位在皇位上被處死的女王。她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也因此成為蘇格蘭君主中最有名的一位。大文豪茨威格所著的《瑪麗·斯圖亞特傳》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同情她一生的遭遇。
拓展:世界歷史上著名的7位女王
1、埃及艷后---克麗奧佩特拉(埃及女王公元前51——前30在位)
克麗奧佩特拉(也翻譯做克婁巴特拉)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王。據說其父是托勒密十二世,其母是十二世的姐姐克婁巴特拉五世。因父親的弊政而導致的首都暴動,使她也流亡羅馬。回國后,其父去世,與弟托勒密十三共同統治埃及(前51)。由于姐弟的對立和廷臣的暗中活動,她被暫時逐出亞歷山大。但她向因追殺龐培而來到埃及的凱撤求助保護,在反對凱撤的亞歷山大暴動的混亂中,托勒密十三死亡。凱撒使她和其弟托勒密十四共治埃及(前49—47)。前44年女王暗害了托勒密十四世,以凱撤里恩為王,稱托勒密十五世,為共主。
第二次三巨頭政治的實權者安東尼在向東方擴張時,與克婁巴特拉同居,把亞歷山大當做根據地,后同妻子屋大維亞離婚,而同克婁巴特拉正式結婚,導致屋大維用羅馬的名義向安東尼宣戰。前31年亞克興海戰中屋大維獲勝,安東尼逃到亞歷山大自殺,克婁巴特拉亦被捕自殺。克里奧帕特拉七世統治的時期是埃及的一個鼎盛時代。克里奧帕特拉七世是歷史上最富傳奇的女皇之一。她以絕世的美艷著稱。她比大多數女性更具有女人的氣質。她不僅美麗,也很有政治頭腦。她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美艷和智慧,去達到自己遠大的政治目標。她生活奢侈,擅長駐容養顏,很早就會將芳香植物應用于美容護膚,從而總是能夠讓自己充滿不可抗拒魅力。
2、權傾法老---哈特舍普蘇特(公元前1503—1482年左右在位)
哈特舍普蘇特埃及第十八王朝女王,為圖特摩斯一世的嫡生女,同作為正當王統的唯一保持者、父王的庶子圖特摩斯二世結婚。后由于夫主的早逝,與幼年即位的圖特摩斯三世(女王的庶子)同為共治之法老。但女王實際上大權獨攬,成為埃及唯一的統治者。
在位期間中斷了圖特摩斯一世以來為征服亞洲進行的遠征而轉行和平貿易外交,特別注重與非洲的貿易,執政的第九年派遣的蓬特交易船,是那一時代的代表性活動,同古萊塔的貿易也活躍起來。在底比斯西岸的提埃爾巴哈利營造壯麗的葬祭殿,乘卡納克神廟的擴大,供獻方尖塔。為強行即位和變更對外政策,在政治中樞安插了孫謨特(據說為女王情夫)等忠實親信。
隨著圖特摩斯三世的成人,這些親信相繼失寵。不久,女王的身影也消失了,但她究竟是自然而死還是被暗殺,或是退位,尚不得而知。圖特摩斯三世成為獨立執政者后立刻再次遠征亞洲,并企圖抹殺人們對女王的記憶(破壞雕像,從浮雕、碑文上去掉女王的形象和名字等)。但是,在女王的和平時代國力得到充實,這使得圖特摩斯三世進行大規模的遠征成為可能。
3、三國元首---瑪格麗特一世(丹麥、挪威、瑞典女王,1353-1412)
丹麥、挪威女王,1387-1412年在位;瑞典女王,1389-1412年在位。丹麥王瓦爾德馬四世之女,十歲時與挪威王哈康六世結婚。1376年以子奧拉夫二世為丹麥國王,1380年因哈康死而又即挪威王位(奧拉夫五世),實權卻操于她手。1387年奧拉夫死后,所有王位都由她繼承。
特別是女王接受了對阿爾伯特國王抱有反感的瑞典人的要求,與之開戰,俘虜了王與王子,瑞典王位也入其手。于是女王將該三國的有勢力者召集到瑞典的卡爾瑪,約定三國在一位君主治下聯合起來(1397),此即“卡爾瑪聯合”的開端。女王雖然將其妹之孫波美拉尼亞的埃立克擁立為該聯合的君主,但實權則經常握在自己手中。人們以亞述女王之名稱其為“北歐的塞米拉米斯”。
4、“抵抗之母”---威廉明娜(荷蘭女王,1890-1948年在位)
荷蘭女王,1890-1948年在位。威廉三世與阿蒂爾海德·艾瑪·威廉明娜·特雷莎之女,1880年生于海牙。同父異母兄亞歷山大死后成為王位繼承人,1890年以母親為攝政而成為女王。1898年即王位,1901年與亨利·馮·麥克倫堡·什未林結婚。1909年4月生了唯一的子女朱麗安娜。
女王治世中頒布了許多有關社會問題的法律,并修改了憲法,在其治世中提高了王家的權威,這在很大程度上仰賴于女王個人的天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于被德軍占領,1940年以女王為首的王室和各部大臣逃往英國,建立流亡政權。到1945年回國前一直從事在德國占領下的解放活動,因此被譽稱為“抵抗之母”。1948年9月4日,女王讓位于其女朱麗安娜。1962年卒于海特洛。
5、“我和國家結婚”---伊麗莎白一世(英格蘭女王,1559-1603)
伊麗莎白是亨利八世和他第二個妻子安娜·波蓮的女兒。父母的婚姻曾成為英國____會反叛羅馬教廷的轉折點。母親被處死(1536)后,在宮內政爭中一時奪得王位繼承權,但后來為異母姐瑪利一世囚禁于倫敦塔,遂隨人文主義學者艾斯卡姆學習古典,掌握法、德、意等國語言,越發信仰新教。根據父親和弟王的意見,制定國王至上法和統一禮拜法,迫使議會承認國教會信仰條款規定置國王于頂點的教階制度,確立英國國教會。
組成宮廷官僚機構,地方行政也得到整頓,確立起基于絕對主義的統一國家。在外交上,和法國、蘇格蘭講和,巧妙地回避西班牙腓力二世等的聯姻要求,以維持和平。以“我和國家結婚”的諾言博得國民的好感,勵志于政治。采納格萊謝姆的建議,改良貨幣,在倫敦設立王室交易所,承認西班牙公司、勒凡特公司、威尼斯公司、東印度公司等特許公司,給與其貿易壟斷權,發展國際貿易。另還實施給與經營煤、礦山、創鹽、玻璃制造、制鐵等產業的壟斷權,促使其發展的重商主義政策。頒布《工匠法》、《救濟法》、《流浪者乞丐處罰法》以促進就業。
在國家統一的發展時期,女王面臨的危機是,為征服天主教占多數的愛爾蘭需有巨資,以及蘇格蘭的瑪利·斯圖亞特得到國內天主教貴族和西班牙等天主教國家的援助,圖謀奪取王位。瑪利被處決后,西班牙無敵視隊始襲擊英國,當此之際,正式承認緝私捕船團,在該團首領哈瓦德、德雷克等人指揮下,在英法海峽以由小船組成的艦隊擊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6、美麗與智慧---瑪麗•斯圖亞特(蘇格蘭女王,1542-1587在位)
瑪麗是詹姆士五世之女,生后一周即位,因其父之叔父亨利八世企圖使其與其子愛德華(六世)結婚而合并蘇格蘭,但遭受攝政的拒絕。1548年,其母使瑪麗與法國皇太子(后為法蘭西斯二世)訂婚,在法國接受嚴格的天主教教育后,1558年完婚。
翌年,法王后在其丈夫去世后歸國,此間,蘇格蘭已成為法國的保護國,以接受卡爾文教影響的諾福克為中心,新教貴族勢力抬頭,1559年擊敗攝政軍。翌年,攝政瑪麗去世,新教長老會派形成。瑪麗妥協,任用新教派的異母兄馬利伯爵擔當政務。
另一方面,因欲同西班牙王子唐·卡洛斯結婚,1565年又與其天主教徒的內弟丹利結婚而受到非難,瑪麗經常進行抵制。當其丈夫丹利被波斯威爾伯爵暗殺后,又與波斯威爾伯爵結婚,促使貴族反叛,廢瑪麗,由其子詹姆土六世(后為英王詹姆土一世)即位,瑪麗任攝政,之后被監禁。
翌年,瑪麗逃走,要求其姑母伊麗莎白庇護,因其有圖謀英王位嫌疑,被幽禁于各地,英國天主教貴族利用瑪麗名義策劃推翻伊麗莎白陰謀。巴賓頓陰謀暗殺女王事件被發覺后,被監禁于佛扎林格城,因瑪麗與巴賓頓之間有書信往來被追究,翌年被處死刑。據說她是一位美麗、富有能力的女人。
7、印度女王---維多利亞(英國女王,1837-1901在位)
維多利亞是喬治三世第四子肯特公爵之女,十八歲時因伯父威廉四世去世而繼位。由于漢諾威王族不承認女子承繼,故放棄女王以后的英國對漢諾威領地的繼承權,英國王室也不再使用漢諾威作為朝代名。得到自由黨墨爾本首相的監護,支持自由主義政策。
雖對皮爾的保守黨內閣不滿,但因其推行自由主義政策,故予以支持。1840年和母親的哥哥薩克森·科堡公爵的次子阿伯特公爵結婚,采納阿伯特的建議,以開明的立憲君主身份行統治,受到國民愛戴。丈夫死后過著隱退生活,但受保守黨迪斯累里的影響,支持其帝國主義政策,并從他那里接受“印度女王”的稱號。
作為英國君主,在大不列額帝國的鼎盛時期,經歷了最長的統治時間(六十四年)。靠她九個子女,三十一個孫輩和三十七個曾孫輩,幾乎和所有的歐洲王國結為親戚關系。1901年1月在對南非戰爭的結局的惦念之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