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戲劇的發展
愛爾蘭最早的戲劇是用拉丁文在教堂演出的神秘劇。1637年,J.、奧吉爾比在都柏林建立了第一座職業性劇場,但它在英國的共和政體時期,同英格蘭的劇場一樣被關閉。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愛爾蘭戲劇的發展。
愛爾蘭戲劇來源愛爾蘭文學使用的語言本是蓋爾語,12世紀諾曼人入侵后,愛爾蘭文學開始衰落。17世紀中葉克倫威爾大舉鎮壓愛爾蘭人民起義,當地文化再度遭到嚴重摧殘。此后,蓋爾語只在民間通行,受教育的愛爾蘭人多改用英語寫作。因此,從17世紀末葉起一些生于愛爾蘭而用英語寫作的劇作家如G.法夸爾(1678~1707)、R.B.謝里丹(1751~1816)、O.哥爾德斯密斯(1730~1774)、D.布西考爾特(1823~1890)、蕭伯納(1856~1950)和O.王爾德(1854~1900)等,大都從英國上流社會選材,在倫敦文壇飲譽,很少反映愛爾蘭人民的生活。然而,蕭伯納和王爾德盡管沒有采用很多愛爾蘭題材,卻充分顯示出愛爾蘭人特有的智慧和奇妙的幽默感。布西考爾特是位多產的情節劇作者,很多戲是由法國小說改編的,但也有一些劇作涉及到愛爾蘭問題。J.S.諾爾斯(1784~1862)在1811年寫的《布瑞安·勃瑞姆》則是第一部取材于愛爾蘭歷史的戲劇。
愛爾蘭戲劇發展19~20世紀20年代,愛爾蘭人民的民族意識趨向高漲,紛紛要求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終于在1937年通過新憲法宣告獨立。與政治上的獨立運動相呼應,出現了復興愛爾蘭民族文學、語言、藝術的文藝復興運動。在D.海德(1860~1949)領導下的蓋爾學會提倡復興蓋爾語。該會的一個分支就是由W.B.葉芝(1865~1939)和格雷戈里夫人于1899年在都柏林建立的愛爾蘭文學劇院。該院反對充斥倫敦商業劇院的庸俗社會喜劇,提倡挖掘愛爾蘭題材,使用愛爾蘭語言,表現愛爾蘭人民思想感情的民族戲劇。它演出的第一部劇作即葉芝的話劇《凱瑟琳伯爵夫人》(1892)。
繼之,又上演了創始人之一E.馬丁(1859~1924)、D.海德的一些戲劇。1902年,愛爾蘭文學劇院改建為愛爾蘭民族戲劇學會,葉芝任會長;其后又得到A.E.F.霍尼愛小姐的資助,在都伯林的阿貝街購置房產,改建為阿貝劇院,于1904年12月27日正式開幕。阿貝劇院作為愛爾蘭戲劇運動的中心,培養了一批戲劇人才,形成了一個特別具有愛爾蘭風格的戲劇流派。其中,著名作家有J.M.辛格,L.羅賓森(1886~1958)、H.歐文、S.奧凱西、P.V.卡羅爾(1900~1968)、W.波伊爾(1853~1923)等,著名演員有薩拉·奧勒古德、瑪麗·奧尼爾,B.菲茨杰拉德、J.麥考馬克等。葉芝是愛爾蘭文藝復興的中心人物,他根據愛爾蘭神話傳說寫成的散文詩劇《胡里痕的凱瑟琳》(1902年在阿貝劇院首演)以象征手法展示出愛爾蘭貧困的根源,喚起了人民強烈的民族感情,為愛爾蘭民族戲劇的繁榮揭開了序幕。格雷戈里夫人是愛爾蘭民族戲劇學會的創始人、阿貝劇院劇團的核心。她為阿貝劇院寫了很多獨幕劇,代表劇作是以西愛爾蘭方言寫成的《散布消息》(1904)和《月出》(1907)等反映愛爾蘭農村生活、充滿愛國主義感情的短小喜劇。
辛格和奧凱西是葉芝與格雷戈里夫人發現和培養起來的兩位新的愛爾蘭天才。辛格的杰作《騎馬下海人》(1904)和《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1907)以純樸然而經過提煉的鄉村方言,生動逼真地描繪了普通愛爾蘭人的生活,塑造出悲劇和喜劇兩類不同的人物性格。奧凱西的代表作《朱諾和孔雀》(1924)和《犁和星》(1926)以1916年起義和巷戰為背景,熱情歌頌了工人家庭的英雄母親和廣大民眾為民族解
放而作的斗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B.貝漢(1923~1964)和S.貝克特(1906~)是兩位受到世界承認的愛爾蘭劇作家。貝漢出身于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主義者家庭;16歲參加愛爾蘭共和軍,曾因企圖炸毀一艘英國戰艦被送進青少年犯罪教養感化院3年。后又因政治活動被判入獄14年,6年后大赦獲釋。他的最早一部劇作《怪人》(1956)以幽默手法描寫殘酷的監獄生活,在題材和手法上均別開生面。其后的《人質》(1958)是對愛爾蘭工人階級生活的一種苦澀的冷嘲,被稱為“20世紀的即興喜劇”。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揭開西方戲劇史新頁,開荒誕派戲劇先河,表現了深刻的哲理與高度的技巧,因而在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當前,在都柏林每年一度的戲劇節上,經常展示出愛爾蘭演員和劇作家們的活力和才干。?
戲劇家辛格辛格,愛爾蘭戲劇家。出身于____徒家庭,曾入都柏林三一學院。他的興趣是多方面的,愛好音樂和博物學,也喜歡鉆研語言、文學。1894年留學德國,專攻音樂。此后,他留學意大利和法國,在巴黎時結識了愛爾蘭革命運動中過激民族主義者,這決定了他的發展道路。他接受了愛爾蘭詩人葉芝的勸告,放棄新聞記者的職業,回到祖國。他參加了蓋爾語同盟,不久,他又退出同盟。他還參加了愛爾蘭文學會,并和葉芝、格雷戈里夫人于1902年創辦了附屬于這個學會的愛爾蘭民族文學劇院。他們于1904年接管了都柏林的阿貝戲院為演劇中心。辛格6部劇作中的5部是在這里上演的。辛格回國后,從1898年起,先后5次到阿蘭群島調查農村生活,1907年出版了《阿蘭群島》一書,報告調查的結果。這本書對他的戲劇創作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多數劇本的故事情節是從在群島農村所聽到的民間傳說中來的。他的戲劇語言也是摹仿農民的語言。辛格追求的,正是通過平凡的語言,從平凡小事中覓取詩意。
《騎馬下海人》是辛格的早期作品,于1904年上演。這是一本完美的作品,也是他所寫的最佳的悲劇。在構思、結構方面,深受希臘悲劇的影響。這部劇寫阿蘭群島一個漁村的老婦人莫爾耶,有6個兒子。他的丈夫和5個兒子都在海上捕魚時溺死。她的第六個兒子巴特利不肯留在她身邊,照常出海。象在希臘悲劇中一樣,她預感到不幸。黃昏時,巴特利的尸體從海中撈起,被送到他母親的身邊。悲劇的主題是漁民和大海的斗爭。大海是殘酷無情的。但母親無比堅強,在失去所有的兒子后,她在絕望之余,感到寧靜。“現在他們都去了,大海將奈何我不得了”。作者企圖通過老婦人的崇高性格使觀眾從憐憫和恐懼中得到凈化。
辛格的喜劇狹谷的陰影(1903)和《圣泉》(1905)都不成功。最成功的喜劇是《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1907)。青年克里斯蒂·馬洪來到一個村子,自稱因和父親吵架,把父親腦袋劈開,一直劈到下巴,因而逃亡到此。大家都欽佩他的勇敢。酒館主的女兒佩格恩對他無比佩服,立刻愛上了他。愛慕他的婦女都擁到酒館里來瞻仰這個英雄人物。克里斯蒂又與當地運動員競賽時獲得勝利,更為自己增添了光榮。后來他父親追來,脫下帽子,頭頂不過受了些輕傷,于是克里斯蒂在眾人心目中已不再是什么英雄人物。作者在這里諷刺愛爾蘭人浪漫主義的習性。喜劇對話優美,節奏悅耳。
《補鍋匠的婚禮》于1909年作者死后在倫敦上演。補鍋匠邁克爾與情婦薩拉同居了多年,想起要結婚,而沒有成功。《戴爾德拉的憂患》(1910)是一部未完成的悲劇。故事來自蓋爾語經典作品,康丘羅王愛上了戴爾德拉,但她已有情人奈西。康丘羅王派兵把奈西三兄弟殺死,戴爾德拉在他們的墓前自刎。辛格的戲劇把農民和農民的語言搬上舞臺,給世紀初“優雅”而沉悶的英國舞臺送進一股新鮮空氣。他不是一個現實主義劇作家,但他的劇本富有詩意,頗多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