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閉關鎖國歷史簡介
閉關鎖國政策指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護主義。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朝閉關鎖國歷史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清朝閉關鎖國歷史基本簡介
閉關鎖國政策指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護主義。 ('"閉關鎖國"': 發音: bì guān suǒ guó。 釋義:閉關自守,不與外國往來;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出處《周易·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對外交通、貿易的政策。限定廣州一口通商,外商來華貿易須通過清政府特許的公行商人,活動限于指定范圍,進口貨征收高稅額,出口貨限制品種和數量。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起了嚴重的阻礙作用。清朝政府在對外關系中所執行的控制貿易及隔絕與外國交往的政策。
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讓我們清楚的認識到,盲目的排斥外來東西,沒有好好與外界溝通,選擇了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最終導致自己的落后。無論是思想上,還是經濟上難以追上世界的潮流。因此,我們必須要將自己與這個世界緊密相聯系,了解這個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吸收外面先進思想,技術來不斷的提高自我,不要被這個社會所拋棄。
清朝閉關鎖國歷史發生經過
十八世紀,由于中外貿易往來日趨頻繁和人民反清起義不斷發生,清朝統治者擔心外人和漢人會結合起來反對清朝。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許中國商船到歐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區進行貿易。清政府在對貿易范圍實行限制同時實行禁教,減少中外之間的往來。17世紀末,清政府允許天主教在中國傳播。隨著教會在中國影響的擴大,它開始直接干涉中國的內政。尤其是1704年羅馬教皇格勒門十一訂立“禁約”,禁止中國教徒尊孔祭祖??滴鯂擂o拒絕了這項要求。1720年清政府開始實行禁教政策。1727年又明確規定外國商船只能到福建的廈門兩處。1757年正式實行閉關的政策,乾隆皇帝宣布西洋商船只準在廣東的虎門一處停泊貿易。1759年李侍堯奏準皇帝頒布了《防范外夷條規》,根據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機構。公行是由官方特許的商人組成的壟斷性外貿組織。外國人來廣州做買賣必須經由公行,其行動也由公行的行商負責約束。外國商人只準在規定的時間,即每年的五月至十月間來廣州進行貿易,期滿必須離去。在廣州期間他們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設的“夷館”內。外商在華只能雇用翻譯和買辦,不能雇人向內地傳遞信件。中國人不準向外商借貸資本。條規還規定要加強河防,監視外國船舶的活動。這些規定在以后的嘉慶和道光年間屢被重申。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防范西方殖民主義者。但這種自衛措施是非常被動的。
1757年,一道圣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廣州一地外又稱停止廈門等港口的對外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這一命令,標志著清政府徹底奉行起閉關鎖國的政策。乾隆的這道圣旨常被視為是導致近代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原因清朝統治者期望維護極權統治的心理觀念是“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 。
基于保護傳統文化。事實上是對本國國民的愚民政策。
保障本地,免受外來力量的影響。清朝封建統治時期經濟上自給自足,不依靠同時也很抵制外來商品。
國防安全的出發,防止中外反清勢力的聯合和西方殖民主義勢力的滲透。
以免有間諜盜取本國資料。
清朝政府對自己經濟和政治實力的過分盲目自大。
閉關鎖國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它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到一定自衛作用。但是,當時西方國家正在進行資產革命和工業革命,跨入生產力迅速發展的新時代。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明朝以前,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經濟、科學最發達的國家,但是,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時為止,中國人均糧食僅有200公斤左右,美國已接近1000公斤。中國年產鐵約2萬噸,不及法國的十分之一,不及英國的四十分之一。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業長期以來一直領先于世界,在清代也迅速衰落下去,往日出現于東南亞海面的中國船隊,隨之銷聲匿跡,為西方國家的船隊所取代。中國的科學技術,在明朝中后期與西方相比仍互有長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折疊前期
閉關的目的主要在于隔絕大陸人民與鄭氏抗清力量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以后則著重防禁“民夷交錯”,針對外國商人,以條規立法形式,嚴加限制對外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