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剃發易服政策
剃發易服指中國明末清初時期滿清統治者以"不從者斬"為手段,強令其統治下的全國各民族,主要是漢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等,改剃滿族發型,改著滿族服飾的政策。所謂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中華衣冠盡毀與此。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血腥的剃發易服政策,希望對你有用!
血腥的剃發易服政策圖片
血腥的剃發易服政策背景介紹
漢人十分重視發式與衣冠服飾。《孝經》有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成年之后,除了必要修剪,不可隨意剃發,男女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頂。漢族傳統的服飾形式有交領、右衽、盤扣、對襟、系帶等特征,日本、朝鮮、越南、琉球的傳統服飾也有部分這些特征。
中國東北興起之滿洲人的風俗與漢人迥異,滿州人男性的傳統發型是剃發留辮,將頭發編成一條長辮垂下,滿州人服飾以旗裝馬褂為主,特點有廠字對襟、盤扣等特征。
1644年(崇禎十七年)闖王李自成率領大順兵入北京,大明崇禎皇帝殉國。滿清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叛變下入關,隨即對占領地區推行剃發易服令,強迫漢人變換發型為滿洲人發型并穿著滿洲人服飾。因為發式在漢文化中占有重大意義,故引起不少漢人激烈反抗。
血腥的剃發易服政策起源
剃發令的起源,據鄭天挺先生考證始于天命四年。(鄭天挺《探微 集》)此后清朝的那幾部開國史料,伴隨著后金軍隊攻城略地的往往少不了剃發這個詞匯:
天命六年,后金攻下遼陽,“生擒御史張銓,其余官民皆剃發降”。不久遼東各地大小城池盡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發降”。
天聰三年,后金攻至漢兒莊城外,明副將標下官李豐“率城內民剃發出降”。
天聰三年,金軍進攻遵化,明中軍臧調元被擒投降,“遂令剃發”。
天聰四年,后金軍降沙河驛,“招降城中人,皆令剃發”。(以上見清太祖、太宗《實錄》)
張春本應是一個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將,事情的轉折就因為他不肯剃發
在清朝文獻里,歸降叫做“剃發歸降”,投降的百姓叫“剃發降我之民”。攻下城池而官民沒有剃發,就不算真的降服。明將張春的故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張春曾經是四萬明軍的統帥,在大凌河之戰中被后金俘虜。皇太極對勸降很有一套,后來的明將祖大壽、洪承疇這樣的大腕都是他勸過來的,對付張春應該有富余。被俘當晚,皇太極就派人送來了佳肴美酒,但為張春拒絕,還說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之類的話。也難怪,如果派人送頓酒菜就能勸降一個統領四萬軍隊的明朝將領,那崇禎的天下真是到了拿根韭菜就能捅破的地步了,皇太極對這次失敗應該有心理準備。
此后,張春開始絕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后,皇太極出馬,親自給他賜食,張春不知道是被感動還是實在太餓,開始吃飯,這就意味著他愿意效忠了。如果事情照這樣發展下去,以張春的能力,他會是一個默默無聞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將。事情的轉折就因為他不肯剃發。
張春雖然同意了投降,但是死活不肯剃發,皇太極無奈只好把他安頓在三官廟“恩養”。張春始終不愿剃發,最后死于廟中。
在東北很早就實行了剃發的政策。天聰四年三月,阿敏示諭永平官民:“我兵久留于此,意在養民,以成大業。爾等妄意謂我將返,且間有不剃發之人,是不知興師之意也。今爾等宜各堅意剃發,有不剃者察出處死。”皇太極謂“所獲漢人,俱令剃發” 。
血腥的剃發易服政策歷史沿革
強令官民剃發易服的舉措引起漢人的普遍不滿,激起了漢人各階層人士的反對,導致了長期的政局不穩以至生靈涂炭。:“及有剃頭之舉,民皆憤怒,或見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獨為此剃頭乎?”為了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許多人因此反抗滿清,或者寧愿一死。不僅原先準備降清的人立即改弦易轍,連已經歸附的州縣百姓也紛紛揭竿而起,樹幟反清,由此引起的反抗以至于大規模的武裝斗爭幾乎遍及全國。滿清對此進行了嚴厲的鎮壓。清兵在南方的屠殺,多因剃發易服而起。滿清統治者自己也說道:“乃剃頭一事,又適為奸民借口,以至變故叢生。”
在常熟,“清兵見未剃發者便殺……名曰‘捉剃頭’”。常熟人民組織鄉兵,推崇禎信陽州知州、弘光兵部郎中嚴栻為首領,保衛地方,抵抗清軍,并尊奉活動在崇明島的明義陽王,一直戰斗到九月份才被清兵的屠戮鎮壓下去。
因為薙發令的頒布,南直隸常州府江陰縣告示曰:“豈意薙發一令,大拂人心,是以鄉城耆老,誓死不從。”江陰人民以“頭可斷、發絕不可剃”的口號對抗清朝“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口號,由陳明遇、閻應元領導軍民抵抗,死守城池八十一日,閻應元最后留下辭世詩:“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殺賊,留大明三百里江山。”[18]順治二年八月二十日,江陰城破,清兵大屠殺三日。
嘉定人民以“為我保此發膚”的口號,抵抗清兵二十余日。嘉定總兵吳志葵趁人民不滿時占據縣城抗清,導致李成棟下令屠城,為嘉定三屠第一大屠殺之原因。
剃發令傳到金壇,抗令者三四百人聚會,清鎮江知府從別處運來拒不剃發者的首級威脅民人,聲言“一人不剃發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于是人民揭竿而起反抗,二十日后方被鎮壓。
吳江鄉民因為不肯剃發,殺縣令,遭大屠殺。
順治二年七月,田仰指剃發為名在通州如皋海門起兵,活動在蘇北和長江三角洲。
順治二年十月,原任陜西河西道孔聞謤(孔子后人)上書表示:孔子家族衣冠已經延續了三千年,希望能夠保持不變,免受剃發易服。多爾袞回應:剃發嚴旨,違者無赦。孔聞謤疏求蓄發,已犯不赦之條,姑念圣裔免死。況孔子圣之時,似此違制,有玷伊祖時中之道。著革職永不敘用。
順治五年(1648年)金聲桓與李成棟以反對剃發為理由之一而反清重投南明。
順治五年,黃州府廣濟縣民胡俊甫因居住鄉村,患病臥床,一度沒有剃發,被發現后,胡俊甫被殺,其鄰居被重責,當地知縣也受牽連獲罪。
順治十年,京師逮捕了王玉、梁七子兩個因為扮演旦角而沒有剃發的人,清廷因此下詔:“剃頭之令,不遵者斬,頒行已久,并無戲子準與留發之例。今二犯敢于違禁,好生可惡。著刑部作速刊刻告示,內外通行傳飭,如有借前項戲子名色留發者限文到十日內即行剃發;若過限仍敢違禁,許諸人即為拿獲,在內送刑部審明處斬,在外送該管地方官奏請正法。如見者不行舉首,勿論官民從重治罪。”
在城市,曾有儒生戴上方巾參加廟會,遭官吏拘捕和處死。
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因剃發問題而再次起事。
順治十一年,針對“剃發易服”引起社會矛盾、各地漢人抗爭此起彼伏的這種情況,時任大學士的陳名夏說:“留發復衣冠,天下即可太平。”此話不久之后成為其被處以絞刑的罪名之一。
經過幾十年的斗爭,最終是滿清統治者取得了軍事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發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愿改換衣冠者要么被殺,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門,帶發修行。
血腥的剃發易服政策推行過程
入關之前
清兵入關之前,為了易于辨識順逆,便已強迫被征服或投效的漢人剃發易服,如1631年(明崇禎四年,后金天聰五年)皇太極在大凌河之役勝利時令“歸降將士等薙發”。1623年(明天啟3年,后金天命八年),即規定了官民帽頂制度;1632年(明崇禎五年,后金天聰六年),規定了服色制度。1636年(后金崇德元年),皇太極明令:“凡漢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滿洲式樣……有效他國衣冠、束發、裹足者,重治其罪。”滿人在天聰、崇德年間攻打李氏朝鮮時,也曾要求朝鮮人剃發易服。較早投效滿清的漢臣如李永芳、孔有德、祖大壽、洪承疇等也都剃發改裝。
第一次推行
1644年(順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軍在一片石打敗李自成大順軍,進入山海關,即令城內軍民薙發。[7]即入關的第一天就下令剃頭。
五月一日,攝政王多爾袞率兵過通州,知州投降,多爾袞“諭令薙發”。
五月初二,多爾袞進北京,要求“投誠官吏軍民皆著薙發,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正式下達剃發和易衣冠的法令。此后數日又多次頒布命令,要求漢人薙發易服作為效忠的標志。
此令引起漢人極大的反抗,如京東三河民眾就起事反對剃發。多爾袞隨即在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暫緩薙發令。迫使滿清統治者暫緩剃發易服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天下未定,抵抗者眾多,南明政權仍在,故而暫時妥協。
第二次推行
1645年(順治二年)五月,清兵進軍江南,占領弘光政權首都金陵,統治初步鞏固,多爾袞于五月二十九日重頒薙發令。
六月初五日,多爾袞給江南前線總指揮多鐸下達指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發,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要求在江南推行剃發令。
六月十五日,通告全國軍民剃發。下令各地限公文到達的十日內完成剃發,違令者死。地方官員如果上奏反對,“殺無赦”。當時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口號流傳,在福建還流傳著“留發不留人,留棺不留屋”的說法。有記載稱當時的剃發匠背著擔子在街上巡視,看見蓄漢族傳統發髻的人就上去抓住強行剃發,稍有抵抗,就當場殺掉,把頭懸掛在竿上示眾,所以后來的剃發挑子后面都豎著一根竿子。
六月多爾袞頒布薙發令時,對于漢人之衣冠服飾,也要求更換,但未嚴令實施期限,“許從容更易”。然而沒過多久,在七月初九日時,又下諭“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于是衣冠之禁也與剃發同樣嚴厲了,因為不改衣冠而遭屠戮者也同樣多。
血腥的剃發易服政策后世評價
1904年孫文作檄文《中國問題的真解決》:
明朝末葉,中國發生大內戰,滿洲人利用那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用蠻族入侵羅馬帝國的同一種方式,突然襲來,占領了北京。這是一陸肆肆年的事。中國人不甘心受外族的奴役,便向侵略者進行了最頑強的反抗。滿洲人為要強迫中國人屈服,便殘酷地屠殺了數百萬人民,其中有戰斗人員與非戰斗人員、青年與老人、婦女與兒童,焚燒了他們的住所,劫掠了他們的家室,并迫使他們采用滿洲人的服飾。據估計,有數萬人因不服從留發辮的命令而被殺戮。幾經大規模流血與慘遭虐殺之后,中國人才終于屈服在滿清的統治之下。
學者、明史專家黃仁宇認為:
在長江下游立即引起反抗的近因出于薙發令。對男子的理發作規定,原來是中國的老傳統,明代即規定頭發挽轡,以針插在腦后;滿洲人則將頭發之前部及于腦頂剃去。1645年新朝代命令全國男子一律照辦,限10天之內辦畢,如不照辦則是違抗天命。漢人越覺得薙發為一種被奴辱的處置,而滿洲人執行命令的態度也越強硬,好像大帝國的出處全靠臣民遵命與否,而一切存亡去就之間全靠剃頭刀作主宰。一位翰林學士私下里議論這政策,立即被判殺頭罪,只因他與皇室接近沾恩以絞死執行。究竟有多少人決定寧死不愿在這命令之前屈服,無從什算,因為這薙發的問題也和其他抗清的原因混為一體。
他亦表示:
從另一方面講,滿清人與華北漢人在容貌上很難區別,同時他們有心漢化。除了強迫執行外表上及儀禮上對新朝廷之臣服外,他們也不另外生事,構成種族間的軒輊。
2006年評論家曾節明認為:
滿清268年的歷史,完全毀滅了漢族的服飾與發式,兩百多年下來,極大地消蝕了漢族人的民族精神,使漢族人徹底淪為亡國奴。從這些歷史罪行證明了,滿洲人對漢族實行了大滿族沙文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