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宮的歷史范文
后宮之中,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徹底的壞人。他們只是為了生存,無論是宮女太監,抑或是太后皇后,人人都帶上虛偽面具,隨著時間得流逝,他們自己也許都分辨不出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我。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清朝后宮的歷史。
清朝的后宮情形是:皇后(大太太),其次為皇貴妃(大姨太) 其次為貴妃(二姨太,二人),其次為妃(三姨太,四人),其次為嬪(四姨太,六人),其次為貴人(五姨太,人數不定),其次為常在(六姨大,人數不定),其次為答應(七姨太,人數不定),最后為宮女。宮女最特別,她們的地位是丫鬟,除非被皇帝看中,并且“幸”過,她們到了二十五歲,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同時期官女的平均數目,在清朝最少,約兩千以下。在這方面,清朝比起來最有“仁政”。因為,比起唐玄宗的四萬宮女來,當然是“仁政”。宮女可以升級,但很難跳級。婢作夫人,要慢慢來。選進來的秀女就不同。宮女要升到貴人或嬪,得經過做答應和常在的階段,秀女則一進來,便可做到貴人以上。例如宣宗道光皇帝的和妃,就是由宮女科班出身的;文宗咸豐皇帝的貴妃(后來的慈禧大后),就是由秀女一做便是貴人,由貴人升為嬪,做嬪時候生了兒子(后來的穆宗同治皇帝),皇帝一高興,再把她升為妃,以至貴妃(大家稱為懿貴妃)。
除宮女以外,其他的都是皇帝正式姨太太,永遠不能脫離宮廷。她們中間,嬪以上分居東西十二宮,各有專房,貴人以下就分配給她們一起住。宮女名額按地位來分,一般情形是:皇后分到宮女十人,皇貴妃、貴妃分到宮女八人,妃嬪分到宮女六人,貴人分到宮女四人,常在分到宮女三人、答應分到宮女二人。
清朝宮廷選美,即所謂秀女,首先必須是血統純潔的官員的女子,以保持滿洲貴族的尊嚴和特權。在保證血緣和社會地位高尚的情況下,才講女子的美貌與素質。在八旗子女內部“選秀女”形成定制以后,每三年都有一批年輕的旗籍女子被選到宮中,不僅皇帝的后妃要從這些女子中挑選,有的秀女還有可能要配給皇帝的近支宗親。選擇作為后妃的秀女有嚴格的條件。清制規定秀女一般從滿、蒙八旗中遴選,凡年齡在13至16歲,身體健康無殘疾的旗籍女子,都必須參加閱選。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以前,甚至公主下嫁所生之女也得經過選秀女這一關之后,才能論及婚嫁。
秀女年滿十三歲稱“及歲”,超過十六歲稱“逾歲”。“逾歲”者一般不再參加挑選。如因故未能閱選者,則必須參加下屆閱選,否則雖至二十余歲亦不能出嫁,違者將受懲處。凡應選的旗女,在未閱選前私自與他人結婚者,也將由該旗都統參查治罪。即便是因為殘疾不具備選秀女的條件,也要經過各旗層層上報,最后由本旗都統呈報給戶部,再上奏皇帝認可后,才能免選。凡屆挑選秀女之期,由戶部行文各旗都統,將應閱女子年歲等,由參領、佐領、驍騎校、領催及族長,逐一具結呈報都統,然后匯報戶部,戶部上奏皇帝,皇帝批準何日選看秀女后,戶部馬上再行文各旗都統,各旗造具秀女清冊。由參領、佐領、驍騎校、領催、族長及本人父母或親伯叔父母兄弟之妻,親自帶秀女送至紫禁城的神武門,依次排列,由戶部交內監引閱。這算是第一次挑選。凡經太監挑選被記名的,須再行選閱。
這是第二次挑選,凡不記名者,聽本家自行聘嫁。如各旗官員女子,因有事故,不及與選者,下次補送選閱。未經閱看之女子及記名之女子,私相嫁聘者,自都統、參領、佐領及本人父母族長,都要分別議處。被選秀女的年齡,必須是13歲至17歲的未婚女子。經太監兩歇挑選后,最后報皇帝選定,或被納為妃嬪,或指婚給親王或王子為妻。選中被記名的秀女,在記名期內(一般為五年)不許私相聘嫁,違者上至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下至旗長及本人父母,都要受到一定的處分。選中留牌子的秀女久不復選,而記名期已過,那么,這樣的女子只得終身不嫁了。
選秀女由戶部主辦。三年一次的選秀女時間一到,由戶部行文八旗各都統衙門、直隸各省駐防八旗及外任旗員,將適齡備選女子呈報備案。每屆入選日期,均由戶部奏準,然后通知各旗,具備清冊,準備入選引看之日,秀女們都在神武門下車,按順序排列,由太監引入順貞門,讓帝后們選看。 史料中曾記有嘉慶、道光年間選秀女的經過情況:挑選八旗秀女時,每日選兩旗,以人數多寡勻配,不序旗分也。挑選之前一日,該旗參領、領催等先排車,如挑正黃、鑲黃兩旗,則正黃之滿、蒙、漢分三處,每一處按年歲冊分先后排定,然后車始行。
首先是正黃之滿洲,繼而蒙古、漢。接著是鑲黃之滿、蒙、漢軍,貫魚銜尾而進。車樹雙燈,各有標識。日夕發軔,夜分入后門至神武門外,候門啟,依次下車而入。其車即由神武門夾道出東華門,由崇文門大街直至北街市,還繞入后門而至神武門,計時已在次日巳午之間。選畢者,復依次登車而出,各歸其家。雖千百輛車,而井然有序,俗謂之排車……應選女子入神武門至順貞門外恭候,有戶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時太監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當意者留名牌,謂之留牌子,定期復看,復看而不留者,謂之格牌子。其牌子書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滿洲人(蒙古、漢軍,則書蒙古、漢軍)。入選秀女,凡獲得皇帝封號者,至死不得出宮另嫁。
皇帝選美,三年一次,也太長了一點,還有一年一次選宮女活動,主要為挑選宮女,以服侍內宮各位后妃。它挑選的范圍是內務府所屬三旗一般人家的女子,內務府三旗,即清朝起家時由皇帝自領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內務府三旗所有年滿13歲的女子,都要經過挑選,凡選定的,大部分到宮中做宮女。在做宮女期間,如果被皇帝看中,還可升為妃嬪。如果皇上看不上,須要服役至25歲,然后才能放出宮,可以婚嫁。被選入宮的宮女,少數被選為妃嬪,那就身價百倍了。但是除個別得到皇帝寵幸,其他也多是久居冷宮,守活寡過日子。多數未被選為妃嬪的秀女,那就是唯恭唯謹待侯后妃等各主人手下,稍不如意,便鞭打責罰,甚至被逼致死的。
宮女的家屬,每月準許進宮看望自己的女兒一次。順貞門外甬道有一排又小又矮的小屋子,那就是宮女會見家屬的地方。除了最得寵的宮女晝夜不離地伺候主子外,一般宮女,并不是天天都出來當差的。有三天一次的,有五天一次的,大概越紅的,當值越勤,由每月當差的班次,也可以看出宮女的紅黑。宮女因為當值,過的都是緊張生活,動輒得咎的,所以輪到休班的時候,大都盡量輕松一番。最顯著的,就是早上起床后,搽把臉漱漱口就算,既不搽粉弄脂,更不描眉畫鬢,穿的也是隨便極了,要強的宮女,學刺繡、寫字、書畫,喜歡玩兒的就打上紙牌了。
滿族入關以后,為表示不分彼此,首先表示滿漢可以通婚。第一個皇帝清世祖,在順治五年(一--八)宣布,漢族官吏的女子“欲婚滿洲者”,可以登記。清世祖自己,為了以身作則特地討了漢人戶部侍廊灤州石申的女兒做妃子。《永平府志》記載這位小姐頗得恩寵,因為她被賜居永壽宮,可以穿漢式冠服,她母親石申妻趙淑人來看她的時候,還可以在附近下轎——“乘肩輿入西華門至內右門下輿入宮”!清朝第二個皇帝清圣祖康熙的后宮中,也有漢姓。這種情形,在皇宮中就已開始普遍。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五個皇帝仁宗嘉慶,他的生母孝儀皇后本姓魏,是他父親高宗乾隆的三個皇后之一(魏后)。據《清實錄》,她在嘉慶二十三年(一八一八)被兒子特諭于五碟內改書“魏佳氏”,這好像特地掩飾當今圣上已有一半血統是漢族。
在紫禁城內的隆宗門外,坐落一組以慈寧宮為主體的建筑群。有人把它稱做紫禁城中的寡婦院。因為這里原主人便是先皇的后、嬪、妃們。她們當中主要是通過選秀女而入宮的。明清兩代皇帝雖不象唐代“后宮佳麗三千”,但人數并不算少。皇后、皇貴妃、嬪、妃、貴人、常在、答應等,她們都住在乾清宮兩側的東西六宮。一旦皇帝駕崩,按祖制她們都要搬到慈寧宮居住。這里的生活可以說是與歡笑無緣,只有在“紅顏暗老白發新”的清寡單調的生活中了此一生。慈寧宮偶爾也有歡樂,如給皇太后上徽號,冊立后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后萬壽節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只有這時清王朝的遺孀們濟濟一堂,飲酒作樂。但這樣的活動畢竟一年只有幾天。慈寧宮建筑群中的佛堂很多,這些太后、太嬪、太妃們在百無聊賴的守寡期間,焚香禮佛,試圖從那虛無縹緲的佛界中尋求精神安慰和寄托。胤禛的年妃
年氏入雍邸差不多應該在康熙53年。 據資料考證,從她康熙53年進入雍親王府,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康熙59年到雍正元年,連續生下3位皇子,接連生了3子一女,死時是雍正三年十一月,在此11年間,包辦了所有雍正的子嗣,可以說是享盡專寵,但是這幾個孩子除了8阿哥福慧活到了8歲,其余都差不多很小就殤了,下面是她的生平介紹 世宗敦肅皇貴妃 敦肅皇貴妃年氏,湖北巡撫、后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齡之女,原授一等公、撫遠大、川陜總督年羹堯之女弟也。為世宗藩邸側妃,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五十九年,生皇子福宜。六十年,生皇子贈懷親王福慧。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十二月,冊封貴妃。三年乙巳十一月,病亟,晉皇貴妃。
旋于是月二十三日年氏入雍邸差不多應該在康熙53年。她是雍邸所有妻妾中最年輕的一位。并在康熙59年到雍正元年,連續生下3位皇子,可見她在這幾年頗為受寵。當然和她的兄長年羹堯有一點關系,但大部分還是她本人得到了雍正的喜愛。 她入雍邸為側福晉,雍正元年被封為貴妃。年齡最小,地位僅次于皇后那拉氏。而和她在藩邸并肩的另一位側福晉李氏,入府比她早,年齡也比她大,卻只封了齊妃。 這么看來,年妃似乎很受寵。不過雍正三十月年,雍正為皇后舉行了冊后大典,皇妃公主及命婦們要向皇后朝賀。本來按照慣例,向皇后朝賀后,還要向貴妃也祝賀一下。
但雍正卻取消了向貴妃祝賀行禮,他以此表示在這個國家里只有一位皇帝,一位皇后,他不愿意讓女人們來左右他。我想年妃對這一決定,應該是傷心的。但這時候,是年羹堯獲罪之際,年妃一定是左右為難,小心驚惶和抑郁苦悶的。 再有就是年妃本來身體就很虛弱,雍正就說過她“體素羸弱”。她在懷皇九子福沛時,正好是康熙的大喪。這時候舉哀磕頭行禮之事,數不勝數,以她懷孕之身,不免動了胎氣。導致難產,福沛生下后就死了或者就是一個死胎。她自己的身體也是一落千丈。 雍正三年十一月,年妃到了彌留之際,從宮里搬到圓明園。雍正看望她后又匆匆回宮。他給禮部下了一到上諭:晉封貴妃年氏為皇貴妃。這一加封是對年妃最后的安慰,但是年妃沒等到加封之禮就死了。 雍正在冊書中還是充分的肯定了年妃的品性。
稱她:“秉性柔嘉,持躬淑慎。在藩邸時,事朕克盡敬慎,在皇后前小心恭謹,馭下寬厚平和。朕在即位后,貴妃于皇考,皇妣大事悉皆盡心力盡禮,實能贊襄內政。”并且也暫時緩和了對年羹堯的處分。 年妃死后,留下皇子福惠。雍正對此子十分寵愛,甚過別的皇子。可惜在雍正六年,年僅8歲的福惠也夭折了。雍正十分傷心,下令“照親王例殯葬”。年過18的弘歷和弘晝連貝子都還不是,而8歲的福惠就以親王的規格禮葬,可見雍正對他的喜愛。乾隆登基后,追封弘暉(雍正嫡子,亦早夭)和福惠為親王時,就說過:“朕弟八阿哥,素為皇考所鐘愛”。證明了雍正寵愛福惠是弘歷等兄弟所深知的。我想雍正是對年妃最后那段日子的苦悶與煎熬,感到歉意。 綜合來看,年妃的一生,多少還是受了年羹夭的影響。但以雍正對她的評價和對她所生兒子的喜愛,還是能看出他對年妃是很有感情的。只是這是個紅顏薄命的女人。卒,十二月,謚曰敦肅皇貴妃。乾隆二年三月,從葬泰陵。密妃與康熙四十八年七月間一道宮廷秘檔
康熙四十八年七月間的宮廷秘檔,其中有一份密折很特殊,只報告了一件事:王嬪之母黃氏病故。康熙的批閱是知道了,把王家的家書送過來,等適當的時機給她。密折居然用來報告一位妃子的母親去世,這位妃子夠特殊了吧!也很神秘吧!因為康熙帝所有妃嬪中沒有一個被封為“王嬪”,但是確有一位王姓嬪妃,那就是康熙朝的密嬪王氏(密折當時還沒有被正式冊封為密嬪).
因為王氏在康熙朝最高封號就是密嬪,所以以下暫且稱呼她為密嬪.
康熙把耶穌會傳教士給密嬪畫的畫像掛在南書房,沒有得到特許是不能看的。高士奇是因為服侍康熙久了,康熙特地在他要告老還鄉時下諭給他說“爾久在南書房供差,看看無妨”除了畫像留在南書房,密嬪的兒子也非常受到康熙寵愛。康熙所有妃嬪主位都是身家顯赫,起碼是旗人。只有密嬪出身低且不是旗人,在漢人且不是漢八旗的女人中只有她可以升到嬪,她是第一位不在旗而得到封號的漢人女子。其他和她出身一樣的漢女:高氏,沒有封號,生皇十九子、二十子胤緯和皇十九女。高氏曾一度寵冠后宮,因為這三個孩子都是在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間生的。其他的如陳氏(陳玉卿女身份不詳),生皇二十一子胤禧,沒有封號 。石氏(石懷玉女身份不詳)生皇二十三子胤祁,沒有封號。陳氏(陳岐山女身份不詳)生皇二十四子胤秘。沒有封號。
康熙是愛她的,但是她也并不是康熙的最愛,康熙最愛的是江山,一生嚴格遵守著宮廷的規矩,他喜歡密嬪,但不會越理封她為妃,皇18子生病時康熙是很悲痛和憂心的,而且他死的時候才幾歲,康熙將他葬在妃陵,由于密嬪是死在乾隆年間,暫且不能武斷地說他就是要讓他們母子合葬所以才這么做,不過康熙對密嬪確實很特殊,入宮的純漢女也不只她一個,密折中有奏的也就是密嬪一個而已。高士奇在他的《蓬山密記》中只是記圣祖準許他觀看密嬪之像:“爾年老,久在供奉(指曾值南書房),看亦無妨。”
密嬪一些書說她身份神秘,是因為她是純粹的漢女,按道理說不是漢八旗是不能進宮的,事實上她也不是通過正常的選秀進宮的。馮其庸說她是李熙的表妹,所依據的是李熙與康熙的通信,這些東西還完整地保留在故宮,包括皇18子的病危情況和葬禮以及王家的事情。
密嬪是李士楨的內侄女,李煦的舅表妹,所以從親屬關系來說,康熙是李煦的舅表妹夫。另外,據考李家還有一位秀女被選入宮中。從以上這些情節來看,李煦與康熙的關系,自然非比一般。事實上,康熙對他以及曹寅,也是特殊關切,康熙四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康熙曾命孫文成口傳諭旨給曹寅說:“三處織造;視同一體,須要和氣,若有一人行事不端,兩個人說他改過便罷,若不悛改,就會參他。”康熙給李煦的朱批也說:“曹寅于爾同事一體”,實際上康熙對曹、李兩家也是“視同一體”的,所以曹、李兩家終康熙之世,一直是地位穩固的;反過來說,曹寅和李煦兩人也是政績斐然的,張志棟《實政錄》序以為李煦的“器識文藝”與其父李士楨“后先,他亦世濟其美”。
李煦調離韶州時,韶州人為立《去思碑》,建“遺愛祠”。鄭際泰的“去思碑文”還說:“全無白璧之瑕,久有青天之譽”。李煦與曹寅曾四次接辦康熙南巡,道光四年的《蘇州府志》:《雜記》四說:“南巡四次,克己辦公,工匠經紀,均沾其惠,稱為李佛子。”詩人趙秋谷在悼念李煦的詩里說:“三十年中萬賓客”,李煦實任蘇州織造三十年,可見他結納了多少天下名士,由于他和曹寅兩個人在東南一方數十年的工作,對東南的安定、社會的安定起了不少積極作用,他們結客江鄉,文酒高會,詩歌詞曲,書畫琴棋的活動,也為康熙盛世增加了不少色彩。所以康熙對李煦和曹寅也是特別信任的,不僅是他們鹽課虧欠的事,康熙說“朕知其中情由”,就連李煦的家人將李煦進折在途中遺失,康熙也竟“將爾家人一并寬免了罷,外人聽見,亦不甚好。”可見康熙對李煦信任和照顧到何等的程度。
李煦的生母文氏,是康熙的保母,所以李煦是康熙的奶兄弟,這一點與曹寅的身份一樣,但曹寅不是生母而是嫡母孫氏當康熙的保母,康熙對文氏和孫氏都很親切,曾稱孫氏為“此吾家老人也”,李煦在《謝召見李鼎折》里說“蒙溫旨下詢及奴才,兼及奴才之母,天顏開霽,宛若家人父子”,在《李鼎蒙允追隨哨鹿謝恩折》里說:“奴才九十二歲之老母,復蒙萬歲垂慈訊及,一家老幼疊受圣主天恩”。在《生母病逝遵遺命代具謝恩折》里說:“竊奴才生母文氏,于十一月初五日忽患內傷外感之病,雖病勢甚重,心神甚清,吩咐奴才云:“我蒙萬歲隆恩,賞給誥封。就是歷年以來,汝面圣時節,必蒙問及,即今秋孫兒熱河見駕,又蒙萬歲溫顏垂問。我是至微至賤的人,竟受萬歲天高地厚恩典。”
再從曹寅、李煦所進的密折以及康熙對密折的批語來看,也可看出康熙是極其信任他們的。密折的內容,從秘密派莫爾森去東洋(日本)(為了了解日本的動向準備開海禁),到江南科場案,南巡的事先準備,十八阿哥薨逝及異常之變、訪查巡檢張伯行事、密訪李陳常巧飾清官大改操守等,都是十分機密的事,康熙朱批也說,“此折斷不可叫人知道”。這種密折奏報,首先是要奏報的人十分可靠,不存個人恩怨私見,完全是忠實于客觀事實。對于當權者來說,必須是兼聽則明,不能偏信。從曹寅、李煦的大量密折來看,他們確實是不存私見,完全忠實于客觀事實,忠實于康熙皇帝的,而康熙也能兼聽則明,所以從未發生過因密折而處置大臣的事。李煦與康熙是有特殊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