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國的歷史概述
大和國是4~7世紀日本奴隸制國家。又稱倭國、大倭國。晚于邪馬臺國,大化改新后天皇執政,大和時期結束。在考古學上稱為古墳時代。 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大和國的歷史概述,希望對你有用!
大和國的著名女王卑彌呼圖片
大和國的簡介
早在舊石器時代,日本列島就有原始人類生存。距今一萬年左右,日本開始進入以繩紋式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3世紀,日本列島進入了以農耕為主的彌生式文化時代。二三世紀之交,女王卑彌乎統治的邪馬臺國逐漸強盛,統屬著二三十個部落和7萬居民。3世紀中葉,大和國家興起于本州中部,5世紀初,實力強大的大和國家征服各部,建立起日本列島第一個統一國家政權。大和國家又名倭國,大化改新后天皇執政,大和時期結束。在考古學上稱為古墳時代。
大和國的歷史
"大王"是日本大和國家首腦,豪族的同族集團叫做氏,有臣、連、君、直、造、首等姓。這種以姓氏表示的政治關系稱氏姓制度。他依賴中央、地方的氏姓貴族統治全國。大和統治階級將被征服的部落居民,按照"部"的形式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國家的經濟基礎是大王的直轄領地(屯倉和田莊)和部民制。部民在氏姓豪族和倭王領地的田莊和屯倉中從事生產。在朝廷和豪族控制的手工業部門中的生產者也叫部民,以專業不同編成不同的部,各部的領導(伴造)多半由地位較低的豪族充任。由大陸進入日本的移民,按其所掌握的專門技術被分配在各種部中,移民的首領往往是該部的領導者。
從6世紀開始,倭王與豪族為擴大屯倉、田莊以及占有部民,奴隸與奴隸主兩大階級之間的矛盾激化;朝廷與地方豪強、中央大貴族各個集團間的紛爭也愈演愈烈,先發生了史稱"盤井之亂"的大規模地方叛亂,葛城臣、平群臣、大伴連、物部連在斗爭中逐一失勢,至6世紀末只剩下蘇我氏與物部氏兩大日本古代高級貴族為控制朝政展開火拼。
大和國的著名女王卑彌呼的相關學說
卑彌呼的人物對應
自江戶時代起,就有很多關于卑彌呼到底等同于古事記及日本書紀上何人的討論及研究。不論到底何種說法屬實,可以肯定的是,這都會大幅改寫現今所知的日本古代史。
天照大神說
根據天文學的計算,大約在卑彌呼過世前后,于247年3月24日和248年9月5日、北九州地區可見到兩次日食。這樣的說法和日本神話中天照大神躲入天巖戶中,世界因而無光的記載(ja:巖戸隠れ)相符合。另外以統計學的方式,利用天皇的平均在位期間推算,也可得到卑彌呼的時代和天照大神的時代重合的計算結果。
因此,松本清張和井澤元彥等人提出了卑彌呼遭暗殺的說法。當日食發生之時,代表侍奉太陽神的巫女卑彌呼的靈力消失,因而遭到邪馬臺國人民加以殺害。這種說法認為,卑彌呼遭暗殺后邪馬臺國一時陷入混亂,直到新選出下任侍奉太陽神的巫女臺與才安定下來;這就是日本書紀中一度躲入天巖戶的天照大神又重新出來的記載的來源。然而此一暗殺說基于想像的部分過多,因而亦有許多不表認同的意見。
如果卑彌呼的確就是天照大神,那么邪馬臺國就必然位于九州地區。那么,位于九州的邪馬臺國為何又于何時東遷到畿內地區,目前則不得而知。有一說法是東遷即歷史上的神武天皇東征,但尚待進一步研究。
倭跡跡日百襲姬說
倭跡跡日百襲姬于日本書紀中又稱為倭跡跡姬命,古事記中則記載為夜麻登登母母曾毘賣命。
傳為日本書紀中倭跡跡日百襲姬的墓,箸墓古墳的后圓部直徑約160米,這和魏志倭人傳中「卑彌呼死去 卑彌呼以死 大作冢 徑百馀步」的記載相一致。
一直以來,對于上述論點的反駁意見,以箸墓古墳的建造年代約在三世紀末至四世紀初,和卑彌呼所在的時代不符合的說法最為有力。但是最近,使用年輪年代法來推定的考古研究,指出古墳時代的開始年代可能比目前所認為的還要提早。如此一來,上述箸墓古墳的建造年代便有可能上溯至和卑彌呼沒年(248年間)相同的三世紀中期,因而使本學說再度受到注意。
神功皇后說
日本書紀的神功皇后紀中,直接引用了魏志倭人傳中關于卑彌呼的相關記載。然而自江戶時代起,就有對于卑彌呼是否真為神功皇后的議論。按照此一學說,邪馬臺國必然位于之后大和王權所建立的畿內地區。
反駁意見認為,神功皇后之子應神天皇與其母一同祀于奉祀八幡神的宇佐神宮(大分縣宇佐市),這與大和王權所在地相距過遠(但亦有意見指出神功·應神時期大和王權和朝鮮半島的來往增加,因而于來往航路的瀨戶內海沿岸設立奉祀神功·應神的八幡宮并無不合理之處)。雖然少數學者認為日本書紀上的相關記載是為了將大和王權和卑彌呼連為一脈所添加的內容,但是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古墳時代的墓葬采用的卻是彌生式,并葬有邪馬臺王室的鏡、帛、勾玉、倭刀、彌生袴等物品,清晰證明大和王權本就是由邪馬臺國演變融合而來。
熊襲的女酋長說
本居宣長所提倡的學說。本居宣長此人認為日本自古以來就是獨立自主的國家,無法認同魏志倭人傳上卑彌呼向魏朝貢,獲封倭王等記載。宣長因而提出卑彌呼是九州南部熊襲地區的女酋長,自稱倭王并和魏結交;如此就避免了天皇的先祖向中國朝貢的可能性。然而此一學說被認為是]本居宣長個人的獨斷意見,并沒有受到重視。
卑彌呼=卑彌呼說
卑彌呼就是卑彌呼,沒有明確的記載于現今可見的史書上的學說。魏志倭人傳上所記載的倭國·邪馬臺國的各個事件,在日本本身的史書上全無記載。此種學說因而認為卑彌呼所統治的政權,于3世紀中期~后期之間滅絕,是故沒有必要將卑彌呼及其所統治的邪馬臺國對應至現存之史書上。這樣的學說可說是將卑彌呼·邪馬臺國相關的問題以比較簡潔的方式加以解決;但是否有足夠證據支持此一學說,則尚待往后研究。
倭姫命說
日本學者內藤湖南認為,卑彌呼可能是垂仁天皇的皇女倭姬命。
推古元年(592)圣德太子攝政,他派出遣隋使,出使大陸。后來又以法制完備的大唐帝國為典范,革新政治,對日本社會進行根本改革。大力提倡佛教,制定冠位12階,公布17條憲法,鞏固了倭王政權。645年,經過精心策劃,中大兄皇子等發動政變,一舉翦除了保守貴族的核心集團蘇我氏,另立天皇,遷都難波宮。大化二年(646年)元旦,頒布改新詔書,各項改革措施也陸續出臺,制定了飛鳥凈御原令等法律,部民制解體,律令國家出現,史稱"大化改新"。 此后數十年間,改革大業不斷向前發展,從而使日本社會邁入了封建文明的發展時代。
4世紀中葉以后,大和國家對朝鮮半島南部進行政治和軍事擴張,并多次向中國東晉和南朝的宋國派出使節,接受其封號,以增強對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