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金閣寺的歷史介紹
金閣寺(日語:きんかくじ)(英語:GoldenPavilion),正式名稱其實是鹿苑寺(日語:ろくおんじ),因為建筑物外面包有金箔,故又名金閣寺。
金閣寺介紹
鹿苑寺位于 京都市北區,是一座臨濟宗 相國寺派的寺院,其名稱源自于 室町幕府時代著名的 幕府、 足利三代 足利義滿之法名,但因為寺內主要核心建筑舍利殿的外墻全是以金箔裝飾,因此得到金閣寺的昵稱。
金閣寺是1397年足利家族第三代義滿作為 別墅而修建的,義滿死后被改為禪寺“菩提所”。據說以金閣為中心的庭園表示極樂凈土,被稱作 鏡湖池的池塘與金閣相互輝映,似乎是京都代表性的風景。特別是在晴好天氣,可欣賞到倒映在鏡湖池中金碧輝煌的金閣和蔚藍色的天空,如同美術明信片。金閣寺還有獨特的地方——游客拿到的不是參觀入場門票而是寫有祝福話的紙符。另外,院中的不動堂旁邊有中文和韓文的神簽可供占卜。
金閣寺住宅式的建筑,配以 佛堂式的造型,和諧幽雅。是 庭院建筑的杰作,表現了足利義滿吸收各種文化的格調與品位。這棟"四周明柱、墻少的建筑物",使人聯想起船的結構,而下面的一池碧波則給人以海的象征,金閣就像是一艘度過時間大海駛來的美麗的船。
金閣寺是日本寶貴的文物和著名的 旅游點。金閣寺華麗、不羈、銷魂奪魄。將所在時代的傳統文化和新興的物價文化融為一體,是 室町時代的代表作。金閣寺不僅被 國家指定為特別 名勝,還是聞名遐邇的世界文化遺產。
金閣寺歷史
鹿苑寺現址原為 鐮倉時代西園寺家所擁有的宅邸,為 藤原公經(后改名 西園寺公經)所建,曾經榮華 一時,但在歷經多代之后因為缺乏整理而傾圮。應永元年(1394年)足利義滿以位于 河內國的領地與西園寺家交換獲得這塊當時稱為“北山第”的山莊,開始大興土木整理改建。隔年他卸下 征夷大職位讓渡給其子 足利義持并出家入道,只保留 太政大臣的頭銜督政,應永四年(1397年)他將北山第改名為“北山殿”,并且以舍利殿作為自己修禪的場所。由于義滿將舍利殿修筑得金碧輝煌,當時的人就已稱其為“金閣殿”。義滿死后,其子遵照他的遺愿,勸請夢窗國師開山,將北山殿由宅邸用途改為禪寺,并以義滿的法號命名為鹿苑寺,山號則為“北山”。
在之后的 應仁之亂中,鹿苑寺境內大部分的建筑物都遭到焚毀,只有主建物舍利殿得幸免,成為 北山文化唯一的建筑遺址,因而被日本政府在戰前就列為國寶。
然而很不幸的,在昭和25年(1950年)時,舍利殿因為一名21歲的見習僧人林承賢放火自焚而完全燒毀,連放在殿中供奉的國寶、足利義滿像也一同化為灰燼。日本名作家 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金閣寺”與 水上勉的“五番町夕霧樓”都是以此事件為背景題材著成。
今日我們所看到的舍利殿是昭和30年(1955年)時依照原樣重新修復建造的,昭和62年(1987年)全殿外壁的金箔裝飾皆全面換新,成為目前的狀態。
建筑風格
金閣寺(舍利殿)是一座緊鄰鏡湖池畔的三層樓閣狀建筑,一樓是延續了當初藤原時代樣貌的“法水院”(屬寢殿造風格,也就是 平安時代的貴族建筑風),二樓是鐮倉時期的“ 潮音洞”(一種武家造,意指 武士建筑風格),三樓則為中國( 唐朝)風格的“究竟頂”(屬 禪宗佛殿建筑)。寺頂有寶塔狀的結構,頂端有只象征吉祥的金鳳凰裝飾。
三種不同時代不同的風格,卻能在一棟建筑物上調和完美,是金閣寺之所以受到推崇的原因,除此之外,效仿自衣笠山的池泉回游式庭園里有許多風格別致的日式造景,讓它成為室町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園。
金閣寺前的鏡湖池雖然面積廣大,但是與一般日式庭園截然不同的,這里的水池里完全沒有飼養錦鯉等常見的觀賞魚類。2012年初,已經看到錦鯉在池塘里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