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之戰劉備戰術介紹
漢中對劉備方很重要,其實它對曹軍方面也是很重要的。漢中地處巴蜀東北門戶,扼守關中之要沖,劉備若得漢中,進可發攻關中,直接威脅曹操根據地;退可據險而守,保益州安全無虞。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漢中之戰劉備戰術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漢中之戰劉備使用的戰術
公元219年正月,劉備經過充分策劃和準備,率軍避開防守嚴密的陽平關,悄悄南渡漢水支流沔水,沿南岸山地東進,一舉占領了軍事要地定軍山。劉備既有定軍山,打開了益州通向漢中的門戶,又威脅到陽平關曹軍之側翼,可謂占盡優勢。為了扭轉劣勢,夏侯淵被迫引陽平關之兵東移,與劉備爭定軍山。為防劉備進軍北上,曹軍于漢水南岸和定軍山東建營壘、修圍寨、設鹿角。劉備軍早有所圖,夜襲曹營,火燒南圍鹿角,此乃《孫子》所說的"攻敵之所必救"。夏侯淵命張合守東圍,自引輕騎往救南圍,不料此舉中劉備調敵之計矣。劉備軍趁夏侯淵不在,急攻東圍,并派黃忠領精兵埋伏東南 圍之間險要地段。劉備軍急攻之下,張合獨木難支,夏侯淵只好急回往救之,途中,落入黃忠埋伏之中。位置居高臨下的黃忠,以逸待勞,突然襲擊行軍中的夏侯淵軍。夏侯淵軍猝不及防,戰敗潰逃,夏侯淵也死于亂軍中。此后,劉備乘勝追擊,擴大戰果,最后占據了漢中西部各重要險地。
《孫子 軍爭篇》曰:"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定軍山一役,劉備正是做到了"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才取得勝利。戰役初期由于錯誤地只把目光盯在陽平關,劉備軍無法打開局面,長此下去,必然困頓疲憊,完全處于被動之勢。此時,他及時修改戰略,先居險地,占領定軍山,于是變被動為主動,由制于人變為制人,同時采用了合理的戰術,通過攻敵之所必救來調動敵軍,使敵軍疲于奔命,最終以逸待勞,取得定軍山一役的勝利。
得知曹操親率大軍前來,"劉備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乃斂眾拒險,終不交鋒。"他清醒認識到己方兵力雖處于劣勢,卻占盡了地利,何況曹軍勞師襲遠,補給線過長,在不得地利的情況下無法保證補給,必不能久戰。于是他利用有利的地形,扼守險要之地而不與之戰,同時遣游兵襲擾曹軍后方,劫其糧草,斷其糧道,加速曹軍補給極限的到來。果然,曹軍攻險不下,求戰不能,糧食不繼,以致軍心渙散,兵無斗志,不時出現逃兵。如此堅持一個月后,曹軍不得不在"雞肋"的暗號聲中放棄漢中,撤回關內。最終,整個漢中爭奪戰以劉備方全面勝利而結束。
漢中之戰的結果與影響
漢中爭奪戰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至建安二十年(219年)五月,持續了將近兩年之久。劉備方陣亡吳蘭、雷銅、任夔等,曹操方陣亡夏侯淵、趙颙等,所以從陣亡將領來看,曹操的損失較大。但劉備方前線兵力不足,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可見戰爭過程中,劉備方的局勢也不是很樂觀。
曹操方將領王平投降劉備。
曹操撤退時,在漢中可控制的范圍內,也將百姓遷走。
劉備占領漢中全境后,派遣劉封、孟達乘勝攻取了東三郡(魏興、上庸、新城)。
漢中之戰,曹劉雙方都投入了非常多的戰力,劉備方參戰將領張飛、馬超、趙云、黃忠等,曹操方參戰將領夏侯淵、曹休、曹真、張郃、徐晃、郭淮等,都是三國時期的名將,可謂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爭。然而這場持續了將近兩年之久的戰爭,史書上卻交待非常少,歷代也少有對這場戰爭的戰術評價。
看了“漢中之戰劉備戰術介紹”還想看:
1.漢中之戰簡介
2.漢中之戰雙方兵力有多少
3.歷史上的漢中之戰
4.曹操進攻漢中時發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