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歷史發(fā)展
黃河文明于新石器時代已經非常發(fā)達,這一時期著名的區(qū)域代表文化有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之后出現了龍山文化,奴隸制時期經發(fā)展和多方融合,黃河文明發(fā)展表現為夏商周文明。下面一起看下黃河的歷史發(fā)展。
中國歷史上的五帝時代,即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海岱地區(qū)的太昊、少昊。據文獻記載,他們的族團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繁衍、生息、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黃河早期文明。這時的社會是邦國林立,出現了城郭、農業(yè)生產社會化、手工業(yè)專門化、禮制規(guī)范化。貧富分化,階級產生,文化藝術也有長足的發(fā)展。這時的黃河文明處于大交融的形成時期,可以稱為邦國文明,也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初級階段。
黃河文明的發(fā)展期
黃河文明的發(fā)展期是它的升華階段。從時代來說主要是夏、商、周三代。這時的黃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黃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區(qū),大中原地區(qū)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在大中原域內的河洛地區(qū)文化是黃河文明的核心。河洛地區(qū)大體包括黃河與洛河交匯的內夾角洲、外夾角洲以及黃河北岸的晉南和豫北。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關中,向東可以達到豫東。在河洛文化圈內,不僅有豐富的五帝傳說和遺跡,而且還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國都??脊虐l(fā)現了屬于王朝性質的都邑有登封王城崗 原八方遺址 古城、新密新寨古城、偃師二里頭城址、鄭州商城、偃師尸鄉(xiāng)溝商城、安陽殷墟和洹北商城以及在陜西和洛陽發(fā)現的西周、東周都城遺跡,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均在河洛地區(qū)。
因此,河洛文化不僅是一個地區(qū)性文化,而且是延續(xù)約兩千年的王都文化,是黃河文明最核心的載體。在這一歷史階段,出現了父傳子家天下的政權體制,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國家機構,制定了比較完善的禮樂制度,出現了比較規(guī)范的文字,科學技術、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貿易飛速發(fā)展,劃時代的青銅文化聞名中外。在河洛文化周圍出現了巴蜀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燕趙文化和齊魯文化等,通過交流、吸納、融合,給河洛文化注入了活力,在歷史的舞臺上顯得更加活躍。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和哲理豐富的《易經》等許多不朽之作。
影響中國幾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學派也如雨后春筍在河洛地區(qū)一齊涌向社會,開創(chuàng)了中國學術界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河洛文化為黃河文明充實了內容,輸入了新鮮血液,文明的光芒照亮了亞洲的東方,不僅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望塵莫及,即使在當時世界范圍內,也享有極高的聲譽。
黃河文明的興盛期
黃河文明的興盛期,是進入封建帝國文明的歷史階段,自秦漢開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來,河洛地區(qū)一直處于核心地位。帝都文化推動著全國科學文化大踏步前進。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廢封建,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tǒng)一度量衡。漢承秦制,對這一重大文明創(chuàng)造進一步規(guī)范、完善和推廣。先秦時期的儒家、道家等學說,在歷代王朝都得到繼承和發(fā)揚光大。漢學是漢代學者創(chuàng)立的一個重要學派,源遠流長,影響很大,他們對經學研究的成果,一直被后世學者奉為經典。宋代的理學,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中國最早的最高學府太學,設在東漢首都洛陽,學生最多時達三萬人以上,歷經曹魏、西晉,為全國各地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出現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物。天象歷法、農學、地學、醫(yī)學、水利、機械、建筑、冶煉、陶瓷、釀造、紡織、造紙、活字印刷等科學技術,都創(chuàng)造了歷史奇跡;漢賦、唐詩、宋詞以及書法、繪畫、雕塑等,都攀登上文化藝術的高峰;留傳后世的各類史書浩如煙海,記載了古往今來王朝興替以及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漢時始于西安,東漢至隋唐時始于洛陽,西安、洛陽在當時是對外文化交流、商業(yè)貿易的國際大都市,由此,中國歷史上的漢唐文明享譽世界。這就充分說明黃河文明的確發(fā)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個高度興盛的黃河文明,其核心的確是在河洛文化范圍內。
華夏文明的主體
是黃河文明,黃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區(qū),黃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內。河洛文化最大的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國都文化連綿不斷。黃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國時代,黃帝都有熊,顓頊都帝丘,堯都平陽,舜都蒲坂;黃河文明發(fā)展期的夏商周王國時代,夏都陽城、陽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相、殷,周都豐鎬、洛邑;黃河文明興盛期的帝國時代,西漢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陽和開封。
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內,幾千年的建都歷史,形成了具有極大影響的國都文化。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點。第二,樹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點,有許多文明源頭都在這一地區(qū)。如最早出現的國家在這里,近年啟動的文明探源工程所確定的四個重點即臨汾的陶寺、鄭州的古城寨、新寨和王城崗也在這里,《河圖》、《洛書》和《易經》等被譽為傳統(tǒng)文化源頭的元典、華夏文化重要紐帶之一的漢字也產生在這里。
由于歷史上各種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遷,甚至播遷到海外。據姓氏專家研究,中國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中原?,F在播遷在外特別是海外華人,多自稱是“河洛郎”,并且前來尋根拜祖,河洛地區(qū)成為文化尋根和姓氏尋根的圣地。第三,大一統(tǒng)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傳統(tǒng)的民族基因。善于吸收、包融、開放、凝聚的民族個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但最突出的還是大一統(tǒng)的民族基因,從邦國、王國到帝國的幾千年中,人們?yōu)榫S護國家的統(tǒng)一強大,反對分裂,一直進行著不懈的斗爭,并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現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堅如磐石的凝聚力和靈魂。
延伸閱讀:
黃河,中國古代稱河,發(fā)源于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qū),最后于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僅次于長江,也是世界第五長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