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鬧海
相傳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也是太乙真人的弟子之一,在天宮任三壇海會大神。哪吒出生時,左手掌有個“哪”字,右手掌有個“吒”字,所以起名哪吒。他三歲就下海,闖下大禍,踏倒水晶宮,捉住蛟龍抽筋刮鱗。
哪吒鬧海是人們熟悉的神話故事。傳說托塔李天王在陳塘關作總兵時,夫人生下一個肉蛋。李天王認為是不祥之物,一劍劈開,卻蹦出一個手套金鐲,腰圍紅綾的俊俏男孩,這就是后來起名為哪吒的神童。
哪吒自幼喜歡習武,有一天,他同小朋友在海邊嘻戲,正好碰上東海龍王三太子出來肆虜百姓,殘害兒童。小哪吒見此惡徒,義憤填膺,鋌身而出,打死三太子又抽了它的筋。東海龍王得知此訊、勃然大怒,降罪于哪吒的父親,隨即興風作浪,口吐洪水。小哪吒不愿牽連父母,于是自己剖腹、剜腸、剔骨,還筋肉于雙親,借著荷葉蓮花之氣脫胎換骨,變作蓮花化身的哪吒。后來大鬧東海,砸了龍宮,捉了龍王。人們借助這個神話故事,發泄對造成水害的龍王——最高封建統治者——“真龍天子‘的怨恨。
哪吒,明代古典小說《西游記》、《封神演義》(一般俗稱《封神榜》)中人物,一個頂天立地的神話英雄,一個躍然于書本上的民間傳說。
延伸閱讀:
傳說中的地點在今安徽固鎮縣劉集鎮九灣河
澮河從固鎮至澥河入澮口共有九道大灣,故俗名九灣河;入澮口的北岸是九灣渡。南岸是陳塘渡,在渡口不遠的河中,有一深不可測的龍潭。潭面煙霧籠罩,終年不散;水色墨黑,再旱不涸,再冷不凍。因為潭底有一清泉直通東海。潭內宿有青、白二龍,每逢夏秋之際興妖作怪,推波助瀾,使洪水沖破堤岸,淹沒良田,吞噬人畜。
陳塘關鎮守李靖第三子哪吒,出生于肉蛋,七歲下河玩水,擺動布兜兜,頓時河水大作,驚動青、白二龍。二龍遂出水大戰哪吒,敗逃東海求援。東海龍王率領蝦兵蟹將前來捉拿哪吒。哪吒手執項圈、手鐲,取下布兜兜化作高墻,洪水始終漫不過高墻。龍王戰不過哪吒,便帶領青、白二龍逃回東海,老龍潭從此平安無事。百姓為了紀念李氏父子,在陳塘關東門外建起七進院落的大廟,塑有基手托起七級寶塔、右手按劍而立的托塔天王李靖神像,又在九灣集南興建哪吒廟,塑有三頭六臂的哪吒神像。哪吒橫眉怒目,注視河心,時刻提防青、白二龍來犯,以保護平民百姓。
也有一說哪吒出生地在天津,現在就在河西區陳糖莊街,與海地街只隔一條微山路,海地街就是因為是海退之地而命名挨著陳糖莊街海地街 就是上河圈、下河圈傳說是哪吒留在人間的兩個烽火輪。
小說所寫哪吒于九河下處屠龍即現在三岔口入海口處。
但是據考證,哪吒其實是四川江油人,而哪吒行宮在宜賓市的翠屏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