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場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與法西斯軸心國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后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付出的傷亡代價也十分巨大。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場,希望你喜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場
東歐戰場:波蘭戰役、蘇德戰爭
西歐戰場:法國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不列顛空戰、西西里島登陸戰役、諾曼底登陸
太平洋戰場:中途島海戰、珍珠港戰役、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珊瑚海海戰
亞洲戰場:中國戰場(抗日戰爭、蘇日戰爭) 緬甸戰場(滇緬戰爭)
非洲戰場:阿拉曼戰役、突尼斯會戰
大西洋戰場:大西洋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重要戰役
波蘭戰役
波蘭戰役,也稱為波德戰爭或德波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亦是世界戰爭史中一場著名的“閃電戰”。波蘭稱為“1939年保衛戰”或“1939年九月戰役”,而德意志第三帝國稱其為“波蘭戰役”,作戰代號為“白色方案”。波蘭戰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國、捷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于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后,德意志第三帝國于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于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占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
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英語 Battle of Dunkirk;法語 Bataille de Dunkerque)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聯軍防線在德意志第三帝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后,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于法國東北部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的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在這項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行動中,英國在十分危險的情形下,在一個星期左右時間里,救出了三十三萬五千人,可謂是是舉世震驚的奇跡。雖然這次大規模的撤退行動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國派駐法國的遠征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造成英國本土地面防衛發生嚴重的問題。此次撤離,意味著西歐落入法西斯勢力之手。
珍珠港戰役
珍珠港戰役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或奇襲珍珠港。偷襲珍珠港是指由日本政府策劃的一起偷襲美國軍事基地的事件;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胡島上的飛機場的事件。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后第一次另一個國家對美國領土的攻擊。珍珠港事件發生后,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演說》,聲稱12月8日是美國“活在恥辱中的一天”,后來成為了該國的紀念日。
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戰役也稱中途島海戰。中途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是美國在中太平洋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和交通樞紐,也是美軍在夏威夷的門戶和前哨陣地。中途島一但失守,美太平洋艦隊的大本營珍珠港也將唇亡齒寒。
中途島海戰于1942年6月4日展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重要戰役。美國海軍不僅在此戰役中成功地擊退了日本海軍對中途環礁的攻擊,還因此得到了太平洋戰區的主動權,所以這場仗可說是太平洋戰區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也稱斯大林格勒會戰(俄語: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德語: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第三帝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其戰略上的勝利超出了由英美領導下的諾曼底登陸(代號“霸王行動”)。此戰后蘇聯開始逐步掌握戰略主動權。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0000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更以雙方無視軍事與平民分別而造成的傷亡著稱。
阿拉曼戰役
阿拉曼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上,軸心國司令埃爾溫·隆美爾所指揮的非洲裝甲軍團與英國伯納德·蒙哥馬利統領之英聯邦軍隊在埃及阿拉曼進行之戰役。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區,英國第八集團軍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對隆美爾統率的德、意聯軍“非洲軍團”發起攻擊,兩軍激戰十二天,英軍獲勝,德、意軍被迫退到突尼斯邊境。這場戰爭以英國為首的盟軍的勝利而告終,扭轉了北非戰爭的格局,結束了非洲裝甲軍團的攻勢,盟軍在阿拉曼的勝利致使德意志第三帝國欲占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及中東油田的希望破滅。此場戰役后軸心國于北非戰場轉入戰略撤退運作,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也是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歐洲西線戰場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戰役發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這次作戰行動的代號“霸王行動”(英語: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在8月19日渡過塞納-馬恩省河后結束。諾曼底戰役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時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徹底改變了協約國和同盟國的政治版圖,其中作為戰勝國的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希臘和羅馬尼亞獲得領土作為賠償,并且立即于這些領土上設立新的地方行政區劃以進行有效的管理,而戰敗的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則紛紛宣告瓦解。另外一方面在1917年時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黨成功自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奪取了俄羅斯帝國的政權,也讓原本作為參戰國之一的俄羅斯帝國跟著宣告結束。
盡管在戰爭結束后社會開始出現追求和平主義的聲音,許多歐洲國家仍充斥著民族統一主義和復仇主義的民族情節且越來越深化。特別是德國在簽署《凡爾賽條約》后喪失大量領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經濟優勢,使得德國社會對于領土收復以及復仇的思想更趨強化。然而由于《凡爾賽條約》的種種限制,德國仍然失去包括德國自身13%的領土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過去德國在戰爭期間吞并的他國領土也被迫允許獨立,并以戰爭開銷與賠償為由征收巨額賠款。條約中更進一步限制德國軍事力量的規模以及配備,包括了撤除空軍以及撤銷參謀部。而與此同時俄國內戰漸趨緩和,并且另外成立蘇聯掌管政權。
1918年到1919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導致德意志帝國瓦解并由另外建立的民主政府取代,新成立的德國政府后來又被稱作魏瑪共和國。然而在戰間期的這段時間,剛剛成立的魏瑪共和國便面臨了國內右派與左派各自支持者的權力爭奪沖突。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與英國和法國簽署1915年倫敦條約的意大利以獲得領土為條件決定轉而投靠協約國集團,但是意大利的民族主義者不滿在戰爭結束后兩國并沒有遵守領土轉移的承諾,隨后因為這次領土擴展事件反而讓意大利社會爆發沖突。而從1922年到1925年開始,以本尼托·墨索里尼為首的法西斯黨成功于意大利獲得執政權力,并且以民族主義與極權主義廢除了原本的代議制民主結構,不斷打壓意大利當地的社會主義、左派和自由主義的的活動;同時意大利政府也積極展開許多外交策略,期望能夠將意大利發展成為世界大國之一,而成為“新羅馬帝國”。另一方面在德國,以阿道夫·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則開始嘗試在德國建立一個法西斯政府。伴隨著經濟大恐慌爆發之后,德國社會開始支持納粹黨執政,到了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在國會縱火案發生后希特勒開始大力提拔納粹黨成員擔任政府重要官員,并開始將德國塑造成法西斯極權的一黨制國家。
中國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則為了能夠清除地方軍閥的勢力,在1920年代中期由蔣中正領導國民革命軍開始自南向北展開北伐,最終在名義上統一中華民國。然而北伐結束后執政的中國國民黨便與原本一同合作的中國共產黨發生沖突,中國很快又再度陷入內戰中。1931年大日本帝國內軍國主義正趨高漲,帝國政府開始策劃如何能夠有效掌控中國領土并且獲取自然資源,進而借此發展出足夠的實力來掌管亞洲地區。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入侵滿洲,并隨即另外建立作為傀儡政權的滿洲國。此時蔣中正以“先安內,后攘外”的姑息態度回應日本的入侵行為,繼續剿共戰爭,另一方面則期望國際聯盟協助處理日軍進占中國領土的問題,但日本在遭到國際聯盟譴責行為后隨即宣布退出該組織。在這之后日本又發動了一連串的挑釁行為如上海、熱河、河北,一直到1933年中日簽署《塘沽協定》雙方才一度宣告停戰。不過中國仍組織志愿部隊繼續在滿州、察哈爾和綏遠等地抵抗日軍入侵。
盡管阿道夫·希特勒曾在1923年時發起一場以失敗告結的政變嘗試推翻德國政府,他仍然成功地于1933年合法成為德國。他宣布廢除民主制度,同時借由民族主義的風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并很快便開始大規模地重整軍備。與此同時法國為了確保意大利仍然與其同一陣線,允許意大利將埃塞俄比亞列為自己的殖民地。然而在希特勒的主導下,德國于1935年再度合并原本作為德國領土的薩爾盆地地區,而在獲得民意支持的情況下德國隨后推翻《凡爾賽條約》且加速重整軍備的計劃,甚至以大規模征兵的方式擴充部隊兵力,而這些強調國家主權的舉動也更加加深了德國社會對于希特勒的聲望。
為了能夠抗衡德國不斷發展,英國、法國和意大利決定成立斯特雷薩陣線。另外蘇聯也懷疑德國的目標也包括占領東歐的廣大領土,為此蘇聯與法國也簽署《法蘇互助條約》;然而盡管《法蘇互助條約》已經簽署,該協議仍然堅持必須要經過國際聯盟的討論才能針對入侵行為有所因應,這使得這一條約基本上并無威嚇力。而在1935年6月,英國甚至與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更加緩和了先前《凡爾賽條約》的部分限制。而美國則于同年8月通過了中立法案,表示不會干涉美洲以外的國際事務。這也促使意大利于同年10月時入侵埃塞俄比亞,德國是少數愿意表態支持意大利入侵舉動的歐洲國家,這也使得意大利在稍后德國吞并奧地利并未表示反對。
盡管1936年3月希特勒不顧《凡爾賽條約》和《羅加諾公約》而進駐萊茵蘭,但是其他歐洲列強對于此事并未多加干涉。同年7月時西班牙內戰爆發,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公開支持主張法西斯獨裁的佛朗哥部隊和蘇聯支持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軍隊交戰,這次雙方沖突也成了德國和意大利測試新型武器與作戰方式的地方,最終佛朗哥部隊于1939年初成功贏得內戰。1936年10月,德國和意大利組成了柏林-羅馬軸心。這時中國也發生了西安事變后,國民黨和共產黨軍隊同意停火并組織統一戰線來反對日本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