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之盟的簡介
海上之盟乃北宋末年北宋朝廷及金國為了聯合力量夾攻遼國而簽訂的軍事合作盟約 。由于雙方接觸都因地理上受遼國阻隔,而需要海上經渤海往來而得名。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海上之盟的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海上之盟的簡介
北宋、金國聯合攻打遼國的盟約 。因為雙方使節都由海上往返談判,故名。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女真首領阿骨打建立金。隨后屢敗遼兵。宋徽宗等認為遼有必亡之勢,決定聯金攻遼,乘機收復燕云。重和元年(1118(戊戌年)),徽宗派馬植自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渡海與金談判攻遼。此后雙方來往頻繁。宣和二年(1120),北宋派馬植赴金約盟,雙方商定:宋金各按商定的進軍路線攻打遼朝,金軍攻取遼的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境),宋軍攻取遼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宋答應滅遼后,將原來輸給遼的歲幣轉輸給金。金則答應將燕云還于宋。雙方均不得單獨與遼講和。結果宋攻遼失敗,遂要求金軍攻遼南京,金軍取勝。雙方幾經交涉,宋允30萬匹絹、20萬兩銀給金,并納燕京租稅100萬貫,金才答應交還燕云六州(薊、景、涿、順、檀、易)及燕京。金軍將燕京城內財物和人口擄掠一空而去,宋接收的只是一座殘破不堪的空城,改燕京為燕山府。
海上之盟的背景
自北宋立國于中原以后,強大的遼國一直位于宋的北方,且時有南侵攻宋的野心,形成宋遼南北敵意對峙的局面。公元1004年,宋真宗與遼簽署了澶淵之盟后,宋遼之間維持一段達約一百年的和平,雙方之間都沒有完全消滅對方的能力。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位于遼國東北勢力范圍內的女真族在完顏阿骨打的領導下反抗遼國的統治,屢敗遼軍,并建立金國,遼國國勢迅速下滑。此時北宋君主宋徽宗與大臣蔡京、童貫認為遼國亡國在即,金國會取而代之,決定聯金攻遼,不但可向金以示和好,而且以圖收復失去已達二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之地。
海上之盟的內容
重和元年(1118年),徽宗派武義大夫馬政自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乘船渡海,以買馬為幌子,與金談判攻遼。此后宋金使者頻繁接觸。宣和二年(1120年),雙方商定以下的內容:
宋金各自進軍攻遼,其中金軍攻取遼上京(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與中京大定府(今遼寧昭烏達盟寧城縣天義鎮大明鄉),宋軍攻取遼的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宋答應滅遼后,將原來于澶淵之盟輸給遼的歲幣轉輸給金。 金則答應將燕云十六州還絡宋。 結果宋攻遼失敗,而金軍順利攻下遼上京、遼中京及遼南京。金方事后指責宋未能兌現承諾"攻陷遼南京",而拒絕還燕云。金宋雙方經交涉后,北宋允以二十萬兩銀、三十萬匹絹給金,并納燕京代租錢一百萬貫,金才交還燕云六州(景、檀、易、涿、薊、順)及燕京。金軍撤出城前還將燕京城內財物和人口搜刮一空,宋接收的只是一座"城市丘墟,狐貍穴處"的空城。宋改燕京為燕山府。
海上之盟的相關事件
童貫用兵河湟小有勝利,在與西夏較量中也略占上風,便打起了遼國的主意,主動要求出使遼朝打探虛實。
政和元年(1111年),徽宗派端明殿學士鄭允中為賀遼生辰使,童貫為副。童貫以宦官使遼,大為遼朝君臣不齒,指笑曰:"南朝乏才如此!"
在使遼時,燕人馬植結識了童貫。政和五年,他由童貫薦引,入宋獻聯金滅遼之策,希望徽宗"念舊民涂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并斷言舊疆臣民一定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徽宗大喜過望,賜以國姓,命他改名良嗣,參與圖燕之謀。
重和元年(1118年),武義大夫馬政奉命由登州(今山東蓬萊)渡海使金,向金太祖轉達了宋朝"欲與通好,共行伐遼"的意向,雙方開始接觸。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命趙良嗣以賣馬名義再次使金,締結聯金攻遼的盟約,行前在給他的御筆里說:"據燕京并所管州城,原是漢地,若許復舊,將自來與契丹銀絹轉交,可往計議,雖無國信,諒不妄言。"徽宗打算收回的是燕云十六州的故地,卻只提燕京所管州城,自縛手腳。
盡管趙良嗣在談判中盡量擴大燕京的轄區,要求將西京和平州、營州都包括進去,即恢復長城以南一切漢地,卻被金人以不屬燕京管轄為由斷然駁回。最后雙方約定:屆時金進攻遼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宋攻取燕京一帶,事成以后,燕京歸宋所有,送給金朝歲賜五十萬兩匹。趙良嗣回來復命,朝廷才知御筆作繭自縛,再派馬政報聘,在國書中把燕云十六州一一注明。不料金人態度強硬,表示宋方如果要求過高,只有解約了事。
正當宋金使節來往道途折沖樽俎之際,力主收復燕云的實力人物童貫因鎮壓方臘在南方無法脫身,無人敢作主,金使不得要領而返。后人稱這一盟約為海上之盟。但定盟之際,宋朝已可謂不失敗而失敗。所謂不失敗,指宋人字面上索要燕京的要求已經達到;所謂失敗,指宋人本意欲得燕云十六州,而不僅是燕京。
海上之盟的影響
海上之盟簽訂后,金宋果然合力滅了遼國。但是遼國滅亡以后,宋朝便變相失去遼國作為它的屏障,以阻擋金兵南下。而此后金宋邊境正式接壤,而金兵又果然于遼亡后南侵宋土。1126年北宋便在朝政敗壞,國力和軍力不振的情況下,遭強大的金兵攻克其首都汴京及中原一帶的領土,釀成靖康之變,北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