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歷史韋后之亂
指唐中宗皇后韋氏的專權亂政,韋皇后毒死中宗,陰謀奪權。不久臨淄王李隆基(后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武則天女)發動禁軍攻入宮城,殺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諸韋子弟,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是為睿宗。韋后之亂,終告結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唐代歷史韋后之亂,希望對你有用!
韋后藝術畫像圖片
韋后之亂簡單介紹
是唐朝歷史上的一段時期,指代中國唐中宗李顯的皇后韋氏的專權亂政 。
韋氏 ( ?~710 ),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次年,立為皇后。同年,中宗被武則天廢黜,遷于房州(今湖北房縣),韋氏隨行。期間夫婦二人同經風雨,故而中宗對韋后有極高的信任。
神龍元年(705),中宗復位 。作為信任與報答,中宗每次臨朝,韋后即置幔坐殿上,預聞政事。中宗任用曾為武則天掌文書的昭容(宮中女官)上官婉兒主持撰述詔令,以武三思為相。當時朝中形成一個以韋氏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武三思通過韋后及其愛女安樂公主,誣陷并迫害擁戴中宗復位的張柬之、敬暉等功臣。中宗對揭發武、韋丑行的人處以極刑,武三思因而權傾人主,作威作福 。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韋氏所生,遭到韋后厭惡;安樂公主與其夫武崇訓(武三思子)經常侮辱重俊。重俊于神龍三年七月發動部分羽林軍殺死武三思與武崇訓,謀誅韋后、安樂公主,因相從的羽林軍倒戈,政變失敗,重俊被殺。武、韋集團權勢依舊不減。此時內地水旱為災,戶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卻與韋后恣為淫樂,不理朝政,還處死上書告發韋氏亂政的人。據說,景龍四年(710年)韋氏懼怕恐其丑行暴露,安樂公主想要韋氏臨朝,自為皇太女,遂合謀毒死中宗。
中宗駕崩后,韋后臨朝攝政,立李重茂為帝,史稱唐少帝。韋后又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并欲效法武則天,自居帝位。臨淄王李隆基(后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武則天女)發動禁軍攻入宮城,殺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諸韋子弟,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即唐睿宗。韋后之亂至此結束。
韋后之亂過程
中宗復位以后,武則天雖然死了,但朝中武氏的勢力還很大。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這時被封為德靜郡王,官拜左散騎常時。最初,張柬之,崔玄暐等人殺張易之,張昌宗之后,銘州(今河北永年)長史薛季昶曾對張柬之等人說:“二張雖然根除,武三思一伙還在,應乘勢把他們鏟除,國家才會安定。”但是,張柬之沒有聽從這個意見。武三思聰明伶巧,善于觀風使舵。他看到張柬之等人處置了張易之,暫時還沒有顧及到他,便通過種種關系,讓自己的一兒子武崇訓娶了韋后的小女兒安樂公主,也就是裹兒。這樣,武三思在朝中的地位更加鞏固。武則天在世時,宮中有個叫上官婉兒的女子,因為懂得詩詞歌賦,為人又柔順,很得武則天寵愛。中宗復位以后,上官婉兒繼續被信用,并專掌擬定命令。不久。還被拜為昭容(女官名)。武則天在世時,上官婉兒就與武三思關系曖昧。武三思和韋后成了兒女親家以后,通過上官婉兒中間的串通,武三思和韋后之間的關系也發展到不正常的狀況。
這時的韋后完全墮落了。武三思經常入宮和韋后下棋,中宗就站在一旁觀看。有時武三思和韋后一起坐在龍床上玩游戲,中宗還站在一旁給出[主意]。朝廷外邊的人很快就知道了這些丑事。武三思一兩天不進宮,韋后就讓中宗前去看望。由于武三思和韋后勾結,中宗又對韋后言聽計從,甚至朝中發生的事情,中宗都要找武三思商量。中宗還依照韋后的意見,任命武三思為宰相,以至武三思在朝中的勢力,比武則天時期還要顯赫得多。
中宗的昏庸,韋后的亂政,武三思的得寵,使朝中大臣張柬之等人非常不安。他們多次勸中宗除掉武三思,削弱武氏權力,加強皇室力量。但是,這時的中宗對他們的話無論如何也聽不進去了。在此之前,監察御史(2)崔皎曾向中宗進諫,中宗不但不聽,反而把他的話轉告給武三思,結果,崔皎不久就被貶謫。武三思知道張柬之等人在設法除掉他。使與親信,御史周利用,冉祖雍,光祿丞(3)宋之遜,太仆丞(4)李俊。監察御史姚紹之互人商量對策。這五人是武三思的耳目,當時被稱為“三思五狗”。“五狗”給武三思出了不少壞主意。隨后,武三思又來到宮中和韋后商量,他們策劃好以后,軌到中宗面前說張柬之:敬暉,袁恕己,崔玄暐,桓彥范五大臣的壞話。他們攻擊說,五大臣是恃功專權,圖謀不軌。
昏憒的中宗相信了,便問他們采取什么辦法好。韋后和武三思建議中宗封五人為王,采取明升暗降的辦法,奪他們手中的實權,中宗同意了。這樣,中宗便封桓彥范為扶陽郡王,敬暉為平陽郡王,張柬之為漢陽郡王,崔玄暐為博陵郡王,袁恕己為南陽郡王。同時,還賜給五大臣很多染彩,錦繡,金銀,鞍馬。五大臣名為優寵。實被奪權。武三思把持了朝政,背后又有韋氏當靠山,更加飛揚跋扈,凡是反對他的人,一律被逐出京師,凡是為他效力的人,全部委以重任。不久,武一思認為時機成熟,就羅列罪名,以五大臣誣陷韋后為由,通過唐中宗頒布詔令。流放五大臣到遙遠的邊疆?;笍┓侗涣鞣诺劫F州(今廣西貴縣),遭杖殺而死;敬暉被流放到崖州(今海南島海口東南),被謀害;崔玄暐被放到白川(今西博白縣),半道而已;張柬之被流放到襄州(今湖北襄樊)。氣憤致死:袁恕已被流放到環州(今廣河池東北),被逼至瘋,后遭擊殺,武三思勾結韋后除掉了五大臣。氣焰更加囂張,他曾得意洋洋地對親信們說:“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壞人,只要和我好的,就全是好人。”一時間,奸佞之徒都被他網羅到身邊。
韋后的女兒安樂公主也是個野心極大的人,她一心想做第二個武則天。在韋后縱容下,她跋扈宮中,凌辱大臣,無視王法,為所欲為。尤其對大子李重俊更是忌恨。她曾自己寫下詔書,把前一部分遮住,讓中宗加蓋皇帝印,中宗竟笑嘻嘻地答應了她的要求。她還曾以自己是韋后的親生女,李重俊不是韋氏所生,要求中宗立自己為皇太女,以頂替李重俊皇太子的地位。對上述一切,左仆射魏元忠向中宗表示反對,安樂公主竟說:“元忠是山東傻瓜,他有什么資格議論國家大事。阿武子(宮中對武則天的稱呼)還可以做天子,難道天子的女兒就不能當皇帝嗎?”不僅如此,安樂公主還向中宗提出,把昆明池(5)作為她自己的私人湖泊,中宗以沒有先例為由委婉拒絕。于是安樂公主大怒,她命人挖掘一個定昆池,長達數里, 。安樂公主還派奴仆到民間搶奪女子,充當她府上的奴婢。
有人把這一情況上告到左臺侍御史袁從一那里,袁從一秉公執法,逮捕了安樂公主的奴仆。安樂公上竟請中宗下令釋放,軟弱的中宗也竟然同意,以至袁從一氣憤地說:“皇上如此辦事,何以冶大下!”安樂公主一心要當皇太女和女天子,又和武三思等人狼狽為奸,禍國殃民,使太子李重俊感到極大威脅和深深不滿。
神龍三年七月十一日,李重俊聯合在羽林李多祚率領三百名羽林軍沖入武三思府中,殺死了武三思父子及全家。隨后,又帶兵從肅罩門沖入宮中,想擒殺武三思的同伙上官婉兒,安樂公主和韋后。這時,中宗夜宴剛剛結束,忽聽右羽林劉景仁報告說太子謀反,急忙帶領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登上玄武門。由于劉景仁調動了右羽林軍,李重俊等寡不敵眾,又由于中宗在玄武門上頒布詔書,宣布赦免起事人員,李重俊的一百名羽林軍人心動搖,喪失斗志。結果,太子李重俊攻打玄武門失利。左羽林李多祚被部下殺死,李重俊出逃鄠部縣(今陜西盧縣)后,也為部下謀害。平定了太子李重俊之亂后,安樂公主和韋后更加肆無忌憚。每當中宗臨朝聽政,韋后也都要上朝坐在簾子后面訓示,景龍元年(公元七0九年)二月,韋后自稱她衣箱中裙子上有五色祥云升起,命畫工畫下圖,讓文武百官看。
韋后還指使右驍衛,知太史事迦葉志忠上表說:“當初,高祖當皇帝前,天下歌‘桃李子’;大宗當皇帝前,天下歌‘秦王破陣樂’;高宗當皇帝前,天下歌‘側堂堂’;則天皇帝當皇帝前,天下歌‘武媚娘’,升下當皇帝前,天下歌‘英王石州’,‘桑條書’,于此可見人心。現在皇上皇后仁德歸心,一統天下,臣謹進‘桑條歌’十二篇,請宣示中外,進入樂府。”中宗高興地表示同意。于是。這歌頌韋后的桑條歌十二篇廣泛流傳開了。韋后和安樂公主的野心已暴露無遺,朝中大臣群情激憤,議論紛紛。這時,前許州(今河南許昌)司兵參軍(6)燕欽融上書中宗,指斥韋后干預朝政,安樂公主危害國家,揭露她們圖謀不軌,告誡皇上不可不防。中宗閱后,召燕欽融上朝當面詢問。燕欽融慷慨陳詞,毫無懼色。中宗沉吟許多,無話可說,便讓燕欽融暫時退下。誰知燕欽融還沒有走出朝門,韋后便指使親信兵部尚書宗楚客派人把燕欽融追回,當著中宗的面,在大殿的庭石上把他摔死。,
韋后和安樂公主合謀進鴆 ,毒死了唐中宗。下一步怎么辦呢 韋后心里并沒有過細的籌劃。特別是想到對于中宗之死,朝中大臣可能出現的議論,猜測和指責,她就更加感到不安。于是,韋后對中宗秘不發喪,先把自己的親信召入宮中,商議安身之策。他們討論后決定,由刑部尚書裴談,工部尚書張錫處理國政,在東都留守:命令左金吾大(1)趙承恩,左監門衛大薛崇簡率領五百精兵前往均川,防備譙王李重福。李重福是中宗的第二年,由于韋后陷害,早在中宗即位之初,就被貶謫到均州,負責當地防守,不許過問朝政,也不準前來京師。韋后心里有鬼,害怕李童福在中宗死后鬧事,便對他采取了防范措施。韋后還和她的哥哥,任太子少保(輔佐太子的官員)的韋溫商定,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
李重茂是中宗的第四子。此外,韋后又下令從各府調來五萬人馬,分左右營屯駐京城,以韋溫總負其責,韋溫的兒子和韋后的其它兄弟分晉左,右營和羽林軍,保衛皇宮,一切布置妥當,韋后開始在太極殿為中宗發表,宣布遺制,臨朝掌政。三天以后,十六歲的太子李重茂在柩前即位,尊韋后為皇太后,皇太后臨朝攝政,正在韋氏及其黨羽認為大局已定,沈浸在勝利的歡樂之中的時候,宮廷中的形勢陡然起了變化!中宗的侄兒李隆基在韋氏臨朝后不久,發動了政變,把韋氏一伙部殺死。真是風云突變!
李隆基是怎樣一個人,他是怎樣策劃政變的呢,讓我們還是從頭講起。
從弘道至開元(2)三十年的時間里,是唐朝宮廷中的動亂時期。唐高宗死后,其子李顯即位,歷史上稱為中宗。
不久,武則天廢中宗,立李曰一篇帝,歷史上稱為睿宗。中宗和睿宗是親兄弟,即高宗的七子和八子。后來,武則天自己稱帝,睿宗又被廢掉。當時帝位的更替,真如同走馬燈一樣。武則天晚年力竭心衰,體弱多病,權力轉移,中宗復位,睿宗被立為皇太帝,封相王,而李隆基就是睿宗的第三子。垂拱元年(公元六八五年)八月,李隆基生于東都洛陽城,二歲時被封為楚王。他童年時就很聰明,言語不凡。據說,他七歲那年去朝堂(3),金吾武懿宗看見他的儀仗隊伍非常嚴整,產生了妒忌心,便大聲呵斥,想把隊伍搞亂。李隆基見此情況,上前斥責武懿宗說:我家朝堂,關你什么事,敢迫害我的騎從!武則天后來聽說了這件事,對他的聰明和勇敢也大加稱贊。中宗末年,宮廷內部變亂迭起,人心動蕩。李隆基見此情景,便私下里聯系了一批有才能的人,作為自己借助的力量。
后來,中宗暴亡,韋后臨朝,韋溫等人密謀策劃,想以韋姓替代李唐氏。當時,有個叫馮道力的道士和李隆基的關系也不錯。一天馮道士來到李隆基家中,對他說:“您居住的地方名叫隆慶,許多人說‘隆’就是‘龍’,現在韋氏又改‘唐隆’,和您的名字正相符合,這正是您成就帝業的時候。”李隆基聽后非常高興。便找太平公主商量除掉韋后的辦法。太平公主是高宗的幼女,李隆基的姑姑。當時三十多歲,長得體態豐滿,端莊文靜,又富于權謀,很像武則天。武則天活著的時候,經常讓她參與機密大事的討論,每次又都囑咐她宮禁嚴峻,不得外出泄露。這樣,太平公主逐漸養成了謹慎處事,言語不多的習慣。
在武則天當政約二十多年中,那么多皇親國威,只有太平公主一人獨享太平,沒有卷入變亂中去,沒有由榮到辱,從升到降的慨嘆,父為帝,因為后,夫為親王,子為郡王,貴盛無比。在武則天晚年,中宗復位過程中,太平公主參與了除掉張易之的行動,擁立中宗有功,被中宗進號為鎮國太平公主。她的住宅周圍有衛士保護,居住的房屋附近十步一崗,五步一哨,和皇宮相似。鑒于太平公主處事機敏,以及在朝廷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季隆基在考慮除掉韋后的時候,便首先想到要和太平公主商量。太平公主很贊成李隆基的政變計劃,還派了他的兒于薛崇簡做李隆基助手,一起行動。一天,李隆基和薛崇簡,劉幽求,麻嗣宗,葛福順,李仙鳧,普潤等人一起討論行動方案。
這些人中,除普潤是寶昌寺的和尚外,其它人大多是宮廷羽林軍的將領。討論中曾有人提出,行動計劃要征得相王同意才好執行。相王即李隆基的父親原睿宗李旦。對此,李隆基表示了不同的意見。他斬釘截鐵地說:我拯救國家的危難,處理君父焦慮的問題,此事如果成功,這是國家的幸運,倘若失敗,也算是我以身殉國,忠孝兩全,有什么必要先讓父王知道呢 再者,如果請示父王,他同意這樣做。這是讓父王參與了危險的活動,如果他不同意,那我們怎么辦 歸根結底,請示父王有弊無利。經過認真的討論,大家最后同意了李隆基的意見。唐隆元年(公元七一0年)六月二十日這天深夜,李隆基率領劉幽求,鐘紹京等人沖入玄武門,襲殺了羽林韋播,中郎將高嵩等,然后斬關奪門,沖入后宮。左萬騎(4)從左進,右萬騎從右入,最后會合到凌煙閣前。當時,在太極殿前宿衛中宗梓官的衛士聽到喊殺聲,也都披掛整齊投入了戰斗。一時間,后宮里刀槍相擊,燭光閃閃,殺聲連天,一片四戰。沒用多久,李隆基便取得了勝利。在混戰當中,韋后慌慌張張地跑進了飛騎營,企圖得到他們的保衛,不料被亂兵所殺。
韋氏的黨羽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也都先后被斬首示眾。結束了宮廷政變的戰斗后,李隆基立即前去拜見了他的父親相王李旦,請求寬恕未能事先請示之罪。相王急忙向前抱住李隆基,流著淚說:國家的危難,多虧我兒才得以消除,百姓的動亂,也都依靠你才得以安定。次日,相王李旦和少帝李重茂登上安福門城樓,慰諭百姓,大赦天下。此后,李隆基被晉封為平王,薛崇簡為立節郡王,鐘紹京為中書侍郎,劉幽求為中書舍人,都參與朝廷政務。此外,還派遣使者前往均州慰問譙王李童福。幾天以后,少帝李重茂頒布了詔書,其中寫道:“叔父相王,高宗之子,昔以天下讓于先帝。神龍(5)之初,已有明旨,將立大弟,以為副君。請叔父相王即皇帝位,朕退守本藩,歸于舊邸。”于是,相王李旦再次即皇帝位,仍稱為唐睿宗。少帝李重茂被封為溫王,平王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睿宗并在這一年改元景云。
睿宗共有六子,長子李成器,次子李成義,三子李隆基,四子李隆范,五子李隆業,六子李隆悌(6),除第六子早亡外,其余五子之間的關系向來和睦,篤順。據說,李隆基曾經特制一個大枕頭和一床大被子,兄弟五入共同枕蓋,以示友悌之好。的確,唐朝宮禁中像睿宗五子之間這樣友好相愛的,還不多見。不僅如此,就是睿宗和平王李隆基父于之間,也充滿了愛護和諒解,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睿宗把皇位禪讓給李隆基。
那是延和元年(公元七一二年)六月,不知從什么地方傳出一股謠言說:“根據星象,皇帝有災,皇太子應當即位。”顯然,制造這個謠言的目的是為了挑撥睿宗和太子李隆基之間的關系。誰知,睿宗聽后不但不惱怒,反而說:“傳德可以避災,我的主意打定了。”到了七月,睿宗便頒布詔令,把帝位傳給皇太子。據說,李隆基知道這一情況后,往拜睿宗,一邊叩頭,一邊流淚表示拒絕。睿宗卻心平氣和地對他說:“我是因為你上的功才能夠第二次即皇帝位,現在根據星象,帝位有災,我想退位回避。只有圣德和大功大勛,才可以轉禍為?!,F在把帝位傳給你,已經有些晚了,你何必拒絕呢 難道非要等到靈柩前即位才算是孝嗎?”李隆基聽后,只好點頭答應。就這樣,睿宗自稱太上皇,把帝位傳給了李隆基。除軍政大事外,三品以下官員的除授和刑罰,李隆基都可以決定,李隆基就是歷史上的唐玄宗。就在這帝位和平過渡,宮廷平靜無事的時候,突然,又一場狂飆從天而落。
韋后之亂歷史疑點
首先是韋后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中宗在當時就是存疑的——近代也有研究歷史者重提,其次,中宗之第四子重茂死于“政變”后接下的政治謀殺應該是事實,而按理,重茂時已年十六,在其叔父李旦輔佐下登基似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
關于中宗的記載,“唐書”中有關聯的還有:唐中宗(廬陵王)李顯第三子“節愍太子重俊”僅有的一子“宗暉”的“行蹤”。
《舊唐書》載:“開元初”(開元的元年為公元713年) 宗暉被“封湖陽郡王”,《新唐書》載重俊和宗暉為唐宗室“湖陽郡王房”的一世祖與二世祖。宗暉“天寶中為衛尉員外卿。十一載,王珙反,宗暉以賣宅與珙,貶涪川長史,量移盧陽長史。至德元年,追赴行在所,授特進鴻臚卿。宗暉無他才,以外族之親,受恩顧轉隆。太常員外卿卒”。
注釋:鴻臚卿為九卿之一,周為大行人,漢為典客,漢武帝時改鴻臚卿,掌朝賀之禮。
《新唐書》關于宗暉,則僅寥寥數語而已:“重俊子宗暉,景云三年封湖陽郡王,天寶中,至太常員外卿,薨”。
而“宗暉”之后史書再無載。
因“節愍太子”重俊之兄重福敗亡時年31,而重俊亡于公元708年,故可估計公元708年重俊亡時27歲,這時宗暉應該至少1歲。天寶的年號是公元742年至公元756年,至德元年是公元756年。
故照舊《唐書》說,宗暉享年至少應有50余歲。
而照宗暉“薨于”“天寶中”之說,宗暉享年40來歲。
由以上史料看,“宗暉”最終未淹沒于政治斗爭的漩渦,照《舊唐書》所載,“安史之亂”中,宗暉尚追隨肅宗皇帝至靈武(至德元年,追赴行在所),后仕途通暢,享年超過五十歲。
這里存疑的問題是:若宗暉公“無嗣”,照慣例,新、舊《唐書》中說到有關宗暉公之家世時是應該明說的,但事實是都沒有說,因而宗暉應該有子嗣傳世,但若此,照慣例,又應該錄宗暉子嗣于宗室“世系表”,但為什么又不見新、舊《唐書》等史書有關于宗暉子嗣的任何記載?
這里舊《唐書》中“天寶……十一載,王珙反,宗暉以賣宅與珙,貶涪川長史,量移盧陽長史”的記載和宗暉之祖父唐中宗(廬陵王)離世44年后的天寶十三載,唐玄宗又改其謚號為“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的史實值得我們深思!——按理,“正常情況下”,成年后的宗暉也是有承繼皇位的資格的!!“王珙反”時是否打了宗暉的旗號,致使其堂叔玄宗要以“賣宅與珙”的罪名,奪其王號,且將之“發配”到當時尚邊遠、蠻荒的“涪川、盧陽”(涪川在今貴州東北、盧陽在湖南西北),也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