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李靖簡介
衛國景武公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后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下面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李靖簡介。
早年經歷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將韓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長得儀表魁偉,由于受家庭的熏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和時代,應當建立功業求取富貴。”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并撫摩著他說:“可與之討論孫、吳之術的人,只有你啊。” 李靖先任長安縣功曹,后歷任殿內直長、駕部員外郎。他的官職雖然卑微,但其才干卻聞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書牛弘稱贊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軍事家、左仆射楊素也撫著坐床對他說:“你終當坐到這個位置!”
大業(605—617)末年,李靖任馬邑郡(治今山西朔縣東)丞,在李淵帳下和突厥作戰。這時,反隋暴政的叛亂已風起云涌,河北竇建德,河南翟讓、李密,江淮杜伏威、輔公祏等領導的三支主力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滌蕩著隋朝的統治。身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淵也暗中招兵買馬,伺機而動。李靖察覺了他的這一動機,于是李靖把自己偽裝成囚徒,前往江都,準備向隋煬帝密告。但當到了京城長安時,關中已經大亂,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淵于太原起兵(參見李淵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長安(參見李淵攻取長安之戰),俘獲了李靖。李靖滿腹經綸,壯志未酬,在臨刑將要被斬時,大聲疾呼:“您興起義兵,本是為了天下,除去暴亂,怎么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斬殺壯士呢?”李淵欣賞他的言談舉動,李世民贊賞他的才識和膽氣,因而獲釋。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衛。
平定蕭銑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五月,李淵建唐稱帝,李世民被封為秦王。為了平定割據勢力,公元620年(武德三年),李靖隨從秦王東進,平定在洛陽稱帝的王世充,以軍功授任開府。從此,李靖開始嶄露頭角。 當進擊王世充的戰役(參見洛陽、虎牢之戰)打響不久,盤踞在江陵(今屬湖北)的南梁蕭銑政權派舟師溯江而上,企圖攻取唐朝峽州(今湖北宜昌)、巴、蜀等地,被峽州刺史許紹擊退,遂退守安蜀城及荊門城。為了削平南梁蕭銑這一割據勢力,唐高祖李淵調李靖赴夔州(今重慶奉節)安輯蕭銑。李靖奉命,率數騎赴任,在途經金州(今陜西安康)時,適遇蠻人鄧世洛率數萬人屯居山谷間,廬江王李瑗進討,接連敗北。李靖為廬江王出謀劃策,一舉擊敗了蠻兵,俘虜甚多。于是順利通過金州,抵達峽州。這時,由于蕭銑控制著險塞,再次受阻,遲遲不能前進。李淵卻誤以為他滯留不前,貽誤軍機,秘密詔令許紹將他處死。許紹愛惜他的才干,為他請命,才免于一死。
不久,開州蠻人首領冉肇則叛唐,率眾進犯夔州,趙郡王李孝恭率唐軍出戰失利,李靖則率八百士卒襲擊其營壘,大破蠻兵。后又在險要處布下伏兵,一戰而殺死肇則,俘獲五千多人。當捷報傳到京師時,唐高祖高興地對公卿說:“朕聽說使用有功勞的人不如使用有過失的人,李靖果然立了大功。”立即頒下璽書,慰勞李靖說:“卿竭誠盡力,功績特別卓著。天長日久才發現卿無限忠誠,盡量給你嘉獎賞賜,卿不必擔心功名利祿了。”李靖的精誠至忠博得了李淵的信任,改變了對他的成見,并親筆寫敕與李靖說:“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正月,李靖鑒于敵我雙方的情勢,上陳了攻滅蕭銑的十策,得到了唐高祖的重視,二月即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擢任李靖為行軍總管,兼任孝恭行軍長史。唐高祖又以為李孝恭不太精通軍旅之事,“三軍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實際上已成為三軍統帥,李靖組織人力和物力大造舟艦,組織士卒練習水戰,做好下江陵的準備。同時,他見巴、蜀之地歸附唐皇朝不久,各部族還不太穩定,為了解除后顧之憂,他勸說李孝恭把各部族酋長子弟都召集到夔州,根據才能的優劣分別授以官職,安置在左右,“外示引擢,實以為質”。這對于穩固巴、蜀政局起了積極的作用。
這年九月,唐高祖詔令調發巴、蜀兵士,集結于夔州,并任命趙郡王李孝恭為荊湘道行軍總管,李靖兼行軍長史,統轄十二總管,自夔州順流東進;又任命廬江王李瑗為荊郢道行軍元帥,出襄州道,為北路軍;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為南路軍;黃州總管周法明出夏口道,為東路軍。四路大軍分頭并進,一齊殺向江陵,發起了一場規模巨大的軍事攻勢(參見唐平蕭銑之戰)。
適值秋天雨季,江水暴漲,流經三峽的濤濤江水咆哮狂奔而下,響聲震撼著峽谷。蕭銑滿以為水勢洶涌,三峽路險難行,唐軍不能東下,遂休養士兵,不加防備。唐將也大都望而生畏,請求待洪水退后再進兵。李靖以他那超人的膽識和謀略,力排眾議,說:“兵貴神速,機不可失。如今軍隊剛剛集結,蕭銑還不知道,如果我們乘江水猛漲出師,順流東下,突然出現在江陵城下,正是所說的迅雷不及掩耳,這是兵家上策。縱然蕭銑得知我將出師的消息,倉促調集軍隊,也無法應戰,這樣擒獲蕭銑定可一舉成功。”李孝恭依從其議,遂率戰艦二千余艘,沿著三峽,沖破驚濤駭浪,順流東進。由于蕭銑毫無防備,唐軍連破荊門、宜都二鎮,并乘勝前進,十月即抵夷陵城(湖北宜昌)下。
這時,蕭銑的驍將文士弘率數萬精兵駐守在附近的清江。李孝恭大兵一到,即想進擊。李靖勸告他說:“文士弘,是蕭銑的健將,士卒精銳驍勇,現在荊門剛剛失守,他把精銳兵力全都派出來迎戰,這是救敗的軍隊,恐怕銳不可擋。我們應當暫且把戰船停泊在長江南岸,不與敵人交鋒,等到他們士氣衰落,然后出擊決戰,一定能攻破敵軍。”李靖的避其兵鋒,挫其銳氣,然后一戰可擒的戰術是很正確的,但李孝恭由于連戰告捷,錯誤地估計了敵人的力量,沒有聽從他的勸告,遂命李靖留守軍營,自己率兵出戰。果然不出李靖所料,雙方一交戰,孝恭軍大敗,即逃奔南岸,損失很大。文士弘獲勝以后,即縱兵四出搶掠,兵士肩扛手提,多有收獲。李靖見敵軍隊伍大亂,遂不失時機,迅即指揮唐軍出戰。文士弘軍隊一時難以收攏,措手不及,結果被唐軍打得落花流水,被殺及溺水而死者將近一萬人,獲得舟艦四百余艘。
攻下夷陵之后,李靖又馬不停蹄,率輕騎五千為先鋒,直奔南梁都城江陵,李孝恭率大軍繼后。文士弘戰敗以后,蕭銑非常恐懼,這時剛剛在江南征召士兵,結果征召的士兵不能如期趕到。李孝恭帶領大軍繼續進攻,李靖又擊敗蕭銑的驍勇大將楊君茂、鄭文秀,俘獲士卒四千多人,攻克江陵外城,接著又占領水城,繳獲了大批舟艦,卻讓孝恭全部散棄江中,順流漂下。諸將對此做法都困惑不解,認為繳獲敵船,正好充當軍艦,為何卻遺棄江中,以資敵用?李靖胸有成竹地說:“蕭銑的地盤,南出嶺表,東距洞庭,我們孤軍深入,如果攻城未拔,對方的援軍四集,我們將表里受敵,進退不獲,雖有舟楫,將如何使用呢?如今放棄舟艦,使塞江下,援兵見到了,一定以為江陵已經被攻破,不敢輕易進去,往來覘伺,動淹旬月,我們一定能攻下。”李靖的疑兵之計果然奏效,長江下游的蕭銑援兵見江中到處都是遺棄散落的舟艦,以為江陵已破,都疑懼不前。交州刺史丘和、長史高士廉等將赴江陵朝見,在行進途中聽說蕭銑已敗,便都到孝恭營中投降。
唐軍把江陵圍得水泄不通。蕭銑見內外隔絕,外無援兵,城內又難以支持,走投無路,遂開門投降唐軍。李靖率軍進入城內,號令嚴肅,秋毫無犯。這時,諸將都以為蕭銑將帥抗拒官軍,罪大惡極,建議籍沒其家財產,用以犒賞官軍將士。李靖立即出面勸止,曉以大義,說:“王者之師,應保持撫慰人民,討伐罪惡的節義。百姓已經受到戰事的驅逼,抵抗作戰難道是他們的愿望。況且狗自然會對不是自己主人的人吠叫,為蕭銑戰死的人,死為其主,不能與叛逆者同等看待,這就是蒯通之所以在高祖面前免除死罪的原因啊。現在剛平定荊州、江陵,應當采取寬大的政策,來撫慰遠近的民心,投降了我們而還要沒收他們的家產,恐怕不是救焚拯溺的道義。只怕從此其他城鎮的敵將,拼死抵抗都堅守不降,這不是好的決策。”
李靖高瞻遠矚,寬宏大度,不貪財寶,確比諸將更高一籌。他這一做法頗得人心,由是江、漢紛紛望風歸降。蕭銑投降幾天之后,有十幾萬援軍相繼趕到,聽說蕭銑已經投降,唐朝的政策寬大,也都放下兵器不戰而降。
人物評價:
總評
李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公元760年(上元元年),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廟。同時,他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大都已經失傳,后人編輯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