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什么沒有廢掉光緒
戊戌政變后10年間,慈禧為什么沒有廢掉光緒皇帝?慈禧為什么沒有廢掉光緒?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慈禧為什么沒有廢掉光緒,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慈禧為什么沒有廢掉光緒: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了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一星期之后,著名的維新派譚嗣同等人被處決。但是有一個問題出現了,那就是光緒皇帝的身份問題。戊戌政變是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這對所謂母子的徹底決裂,但在決裂之后,光緒皇帝仍然做他的皇帝。慈禧并沒有廢除他的皇帝名位,這就很不科學了,根據當時的政治情況,慈禧完全有這個能力完成這件事,那么慈禧為什么沒有這么做?
一、合法執政地位的喪失和重要官員的集體反對
處于對光緒皇帝的惱怒,慈禧起初確實打算廢除光緒皇帝。甚至已經在一些近支皇族中挑選合適的接班人,也找到了那么幾個合適的人。但是一個問題出現了,清朝的體制傳統是皇太后垂簾聽政,太皇太后是不可以聽政的。當年,同治皇帝去世時,慈禧為了僅僅把握手里的權力,就選擇了自己4歲的侄子,這就是后來的光緒。這是因為光緒也是載字輩,此次可以繼續做皇太后聽政。如果現在廢除了光緒,那幾個合適的人選都比光緒低了一個輩分,慈禧的合法執政地位就會遭到動搖。更重要的是光緒皇帝是慈禧一手帶大的,慈禧對他的性格十分了解。但是如果換一個新人就不好辦了,知人知面不知心,那些皇族一旦登上皇帝的位置,會不會聽話誰也說不好。
慈禧把要廢除光緒皇帝的事情擺到桌面上之后,立刻遭到了幾乎所有重臣的反對。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這些大佬們全部反對,就連榮祿這樣的親信滿族大臣也反對廢帝。慈禧雖然是最有權力的人,但是并不是絕對的獨裁者,有很多事情是她辦不了的。她不得不依靠這些重臣,他們的意見慈禧多少是會聽的。還有一點,那就是慈禧對光緒皇帝的感情。光緒小皇帝被抱進皇宮時僅僅4歲,和慈禧在一起生活了20多年。而且光緒是慈禧親妹妹的兒子,說慈禧對光緒一點親情也沒有這也是不可能的。慈禧雖然在盛怒之下要廢除光緒,但是冷靜下來之后,始終下不了這個決心。
二、各國的反對和康有為的到處煽動
維新變法開始之后,在各國列強的眼里這是中國一次近代化的改革,是文明的表現。但是這場改革卻被人為的終止了,終止它的人是慈禧。戊戌政變剛剛結束時,清廷遭到了來自各國的壓力,這和康有為的煽動是分不開的。慈禧和光緒皇帝完全鬧僵,康有為占了很大原因。即使是慈禧為什么要發動政變,也是因為康有為、譚嗣同要慫恿袁世凱圍園殺后。但事實情況是光緒皇帝不知道這件事情,這是康有為錯誤理解了他的詔書導致的。最終康有為的弟弟康廣仁出賣了維新派,慈禧在自己人身安全遭到威脅的情況下,與9月21日發動了政變。就在前一天,康有為剛剛離開北京前往上海,僥幸逃過了抓捕。
康有為在對外關系上是一個親英派,他剛剛到達上海,就在英國人的幫助下逃往國外??涤袨榈牡茏恿簡⒊膊槐人麖姸嗌伲簡⒊且粋€親日派,政變發生以后,他躲進了日本使館,隨后逃往日本。當時在慈禧和那些頑固的大臣們看來。洋人沒有一個好東西,沒有他們洋人,現在大清國還是好好的。由于剛剛經歷過政變,清廷內部保守派勢力開始抬頭,這幫人盲目的排外。這些人和民間的排外氣氛相融合,最終產生了那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地區,一些為教堂服務的中國人仗著教堂的勢力欺壓中國人,造成了山東地區排外情緒高漲。最終激發了激發了義和團運動,客觀的說,義和團運動時一場迷信的排外運動,而且參雜著瘋狂的愛國主義綁架的性質。
三、北方的外國人損失殆盡,八國聯軍開始進入中國
在國內教科書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大書特書的一筆。不過更注重戰爭之后,清朝所遭受的損失,至于戰爭的原因一直沒有說清楚。義和團運動興起之后,北方地區開始了瘋狂的排外。河北地區的外國人遭到了攻擊,最終逃進天津租界時只剩下了13人。山西地區的情況更嚴重,所有的外國人,無論是傳教士還是商人,包括老人和孩子全部被殺。當時山西巡撫敏賢是一個瘋狂的保守派,他親手殺了教會在山西地區的主教。在已經無法收拾的情況下,慈禧太后一口氣對各國宣戰,這一點堪稱現在憤青們的楷模。在這樣的情況下,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開始。俄國沙俄尼古拉二世御駕親征,率領18萬俄軍南下,占領了中國的東三省。
慈禧太后簡介: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玉牒全名“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太廣道惠征女”,出生于北京城,出身于滿洲鑲藍旗,后抬入滿洲鑲黃旗的一個世襲官宦之家。清文宗咸豐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死后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二位正宮,同時也超過入關后滿清所有皇帝的謚號。
慈禧太后,姓葉赫那拉。滿洲鑲藍旗人,后抬旗入鑲黃旗,安徽寧池廣太道惠征之女[4]。關于她的出生地點,現在也沒有定論。咸豐元年(1851年)入宮,封蘭貴人,六年生同治皇帝,進懿貴妃。同治即位后,與恭親王等密謀殺肅順,垂簾聽政。光緒即位后,仍聽政。光緒親政后,沒有實際的權利,發動戊戌政變,被挫敗以后,將光緒囚于東南海瀛臺中。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卒,次日,慈禧亦卒。
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員,終年49。母富察氏,終年86。由于生了一個兒子,并且會討咸豐皇帝歡心,不久后就升為懿貴妃。愿為祺祥,同治帝立時年27,尊為圣母皇太后,號為慈禧太后。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西太后”等稱之者;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死后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二位正宮,同時也超過入關后滿清所有皇帝的謚號。
下面來說一下慈禧的徽號:
1862年(同治元年),上徽號“慈禧”;
1872年(同治十一年),因為同治皇帝大婚,上徽號“端佑”;
1873年(同治十二年),同治帝載淳親政,上徽號“康頤”;
1874年(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因為遇到“天花之喜”,而兩宮太后“調護朕躬,無微不至”,“朕心實深欣感”,決定為兩宮皇太后上徽號,但二十天后同治駕崩,上徽號儀式沒能進行;
1876年(光緒二年),光緒帝即位,連同上次給兩太后各上的徽號,一共四字。慈禧的徽號由此又加上了“昭豫莊誠”;
1889年(光緒十五年),光緒皇帝大婚,上徽號“壽恭”;
1889年(光緒十五年),光緒皇帝親政,上徽號“欽獻”;
1894年(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壽,上徽號“崇熙”;